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文学审美是新时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继承发展而取得的重要成果。它的确立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文学审美既符合人的精神需求,又是文学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要求。在创作中,实现文学审美品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通过表现美,实现文学的审美品格,也可以在作品中表现丑,通过审丑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对审美的回归,以另样的方式体现文学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2.
《异乡记》中,张爱玲以"文化他者"身份进入异域视域,以上海人视角、文学审美视角记录她对异乡风景的感知,发现了局内人无视或无法感知的"真正的风景"。"他者"心态贯穿张氏的整个创作,也是她给自己设定的一种文学定位。作品渲染都市文化与乡土文化的互相对峙,言说主体的孤独、酸楚,同时也显现出对中国人人性和内地农村的思考。《异乡记...  相似文献   

3.
都市文化理性与刘呐鸥的都会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刘呐鸥的都会小说置于20世纪30年代大上海这一现代都会背景,置于都市文化与创作审美、作家创作与都市言说方式的研究层面,我们将会“发现”:性爱剥离,迷恋与逃逸,叙论合一,是刘呐鸥都会小说的主要特性。刘呐鸥都会小说所显现的都市文化理性,是刘呐鸥小说的新姿态,也是现代中国都市文学应该具有的表现方式与文学视角。  相似文献   

4.
由生态学和美学相交叉而形成的新学科——生态美学,把文学批评的视野扩展到生态学的领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范式和考察视角。透过生态美学这一视角,以邱华栋的都市小说为例,着重考察"新生代"都市小说创作中所体现的生态美问题:一是在表现了物化都市对自然的远离及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之后,试图通过特定主题及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努力探寻都市社会的自然生态之美。二是在揭示了物化都市中人们始终处于空虚、失落、漂泊、流浪的精神状态之后,试图重构审美文化的价值形态,倡导生态关怀和人文关怀,从而构建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和谐共生的精神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5.
文学自古以来就有审美与审丑的双重功能,怎样去表现丑,是将丑当作通向美的艺术手段和途径,还是终极目的;是为美而丑还是为丑而丑。在中国及外国文学史上有许多许多以丑为审美关照对象的作家,有些作家在审丑时却也透出了一些弊端,如果过分张扬丑言、丑行、丑态,那么美感就会受到伤害。因此,究竟如何在创作中表现审丑意识是作家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6.
在小说创作中,小说视角往往体观着小说作家的审美倾向和艺术个性。正是在这种美学意义上,我们对施蛰存小说发生兴趣,不仅因为循着作家的小说视角,能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施蛰存小说的艺术形态特征,而且,能够从中窥见现代都市文学的某种审美特质与艺术品性。  相似文献   

7.
审丑僭越审美,喜剧颠覆悲剧,这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传统相比较最明显的审美风格变迁.  相似文献   

8.
从审美到审丑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文化历程。李斯特威尔指出 :丑“主要是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本文试图从 2 0世纪特定的时代特征、批评心理和审美趣味的角度 ,对文学审丑现象作一个简单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京派"文学以其独立的文学创作姿态给现代文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在"京派"文学中见到的乡土特色、人性关怀和文学审美的个人化追求,在沈从文的创作中都得到了极致的体现,或者说,沈从文的创作为"京派"文学确立了基本的格调与范式。  相似文献   

10.
审美中心主义在西方传统审美文化中长期占据主流地位,至19世纪中后期审丑文化在西方才开始真正崛起。审丑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一直具有重要地位。崛起于中国当代的审丑文化更自具独特价值内涵,因其关涉现实的基本审美态度和行为,对之进行价值学分析便很有必要。审丑文化的积极价值有:情感解放功能、严肃的政治学内涵、对传统审美文化专制性的反抗和对当代资本美学运作方式的凸显。审丑文化消极价值一是它会严重消解丑自身所蕴含的悲剧特质,二是过于强调审丑会阻碍人精神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分析作为审美对象的“他者”,提出其审美形态为“传统审美、泛审美,非审美,审丑”。通过对四种审美形态的分析诠释出他们的文化观念分别为:“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中心主义”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消解“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并指出“审丑”具有“批判意义”,“审丑”不是“表现丑”。  相似文献   

12.
丑被当作独立的美学范畴虽在美学界早已得到公认,但学者们大多是从哲学理论和艺术实践方面来论证它的,其实还可以从西方文学的发展中来了解丑,了解丑从发生、发展到独立的演变过程.这种演变过程大致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在古代文学中,丑虽已经存在,但力量还比较弱小,还不得不以壮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到了近现代文学中丑得以迅速发展,但还不足够壮大,只能以崇高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到了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中丑才真正壮大起来,并作为独立的美学范畴表现出来.当然,在论证丑如何独立的过程中,也同时深化了对西方文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美与丑是对立统一的审美观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必须允许丑进入艺术,但丑的描绘应该在笔锋之外透露出某种积极的价值取向,使丑变成理想化的东西.美术表现中的丑的形式具有持久的力量,在一定情况下视觉丑更能达到"反审美"的刺激作用.艺术美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它的强化,是现实生活的升华.  相似文献   

14.
在艺术创作中,有美就必然有丑,“丑”理所应当成为艺术鉴赏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然而现今美学理论界对于“丑”这一审美范畴的研究较之美来说是少之又少,因此对于“丑”的研究是尤为必要而又重要的。本文把视角主要集中在对于文学作品中丑角形象的归类上,并对“丑”这一审美范畴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自19世纪以来,由审美向审丑的转向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在现代艺术中,丑不再是美的陪衬,也不再是为了被转化为崇高,而是一个被赋予了更高艺术价值和社会批判功能的艺术表现对象。尼采美学是这次审丑转向的直接理论源头,另外马尔库塞和阿多诺等现代先锋理论家也对它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撑。现代艺术表现丑绝非出于以丑为美的病态嗜好,而是对艺术作为社会批判者角色的全新认识。关于审美还是审丑的问题,实际上已超出美学领域,成了现代社会的文化政治学。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历史上“丑书”盛行的原因,并将当代“丑书”作品与之进行比较,指出当代“丑书”作品缺乏思想性,仅仅是为了突破传统审美标准,冲击世人视觉感官而为之的作品,会给中国书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和发展危机;当代中国书法回归传统古典审美的另一极,面临如何继承和创新的发展困境。审视当代中国书法审丑和审美的两极困境,应该从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本身寻找出某种融合和突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现代西方艺术是以审丑为主潮的艺术。审丑冲击了传统美学,但并没有完全否定美学,因为其透射着深切的美学关怀。审丑具有直面现实,促人警醒;反向思维,拓展疆域;震撼身心,恢复本性等美学价值。审丑是一种美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丑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丑相依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有着独到生活感受的现代派作家,将丑引进艺术并进行大胆地表现,创造出了一系列以丑著称的艺术形象,在艺术世界里掀起了一场美与丑的变奏,也在人类文明史上开创出了一片奇异的视野。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丑,了解产生丑的历史必然性,有助于人们在面对现代派艺术时,能够理智地面对丑,从中提取出能够营养人生的东西来。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的区别既表现在形式上的差异,如超链接的多媒体技术、精致简约的网络语言、幽默戏谑的叙事风格等,更表现在价值倾向上的根本变革。在网络作者的个体生命体验和生存感悟的感性渲染中,网络文学释放了人类的书写本能,彰显了文学的基本功能,颠覆了纸质文学的审美特质,让传统纸质文学低下了其高贵的头颅;在褪去了华丽的外衣以后,文学远离了崇高和说教,回归了文学自由、愉悦的“游戏”本质,表现出一种恣肆舒展、感性真实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该文意在比较李金发和李贺诗歌创作审美特征:以朦胧为美,以晦涩为美;以怪异为美,以荒诞为美;以丑陋为美,以死亡为美。并探讨了其共有的审美特征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共有的缺失性体验造成的异常认知,又源于原始思维的审美相似律所造成的艺术形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