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燕丹子》的成书历来众说纷纭,在这争论背后其实是对于小说起源问题的思考。其实,《燕丹子》是杂史,它的成书可以定为秦汉间。《燕丹子》出现的一些传说说明它确实有小说因素,这与瞽史的传统有关,而且唐朝以前对于"左迁"之法一向认同。这足以揭示《燕丹子》中出现的民间逸闻的原因。当然,对于历史中的传说成分,历史学家一般比较慎重,比较《燕丹子》与《荆轲列传》的叙事,可以发现杂史小说在起源时期与历史的不同,并启发人们思考小说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2.
《南都学坛》2013,(5):48-51
愚石小说《乡志》与刘照如小说《向北》都写了"父寻子"的故事,二者间既有着相同之处,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乡志》中的"父寻子"只是主体内容的同质对应物,作者借助这部分文字,揭示了当下社会中人生荒诞、干群疏离这种普遍现象,写一部鲁中南乡村断代史是他的创作主旨,而《向北》中的"父寻子"则否定了历史的确实性,否定了主体的行为价值。前者关注时代、社会,后者关注存在、历史;前者追求价值、意义,后者否定价值、意义;前者热,后者冷;前者以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为主体,后者秉持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3.
《子不语》是清朝著名的笔记体小说,也是袁枚的重要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袁枚的小说美学思想.本文侧重从三个方面重点讨论袁枚的小说美学思想:一、社会现实生活是小说的源泉,小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二、真实地再现当时的人情世态;三、《子不语》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情感.这三点中讨论得最详细的是第三点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情感.《子不语》涉及的情感有很多类,其中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三类进行阐释,分别是男欢女爱的自然之情;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讽刺之情.通过这几个方面重点阐释了《子不语》的小说美学思想,通过其小说美学思想更深刻地了解袁枚在清朝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1930年代的"乡下人进城"小说多采用政治、经济视角展开社会批判,尤其是"左翼"倾向作家的"进城"书写更为明显。王统照的《山雨》、茅盾的《子夜》《微波》、丁玲的《奔》、叶紫的《杨七公公过年》五篇小说构成了一幅1930年代的城乡"流民图",小说旨在揭露和批判支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外来资本"的"罪恶",呈现出"半殖民地"国家想象色彩。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一词中,“小”指形式的短小与内容方面的琐碎,而“说”则主要是解释、解说的意思。通过对“说”与“语”、“俗说”与“俚语”等词的比较,可以印证这一看法。在对以“说”命名的作品及其文本的分析来看,“说”所蕴含的解释之义限定了以其命名的文字以解说、说明为主。而从古小说作品来看,《青史子》《伊尹说》《殷芸小说》等都具有鲜明的说理色彩。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悲剧小说的高峰,这是学界早已达成的共识。对其悲剧性的研究视角颇多,但还鲜有从休闲美学的视角对之进行剖析的文章。因而,从此视角去解读《红楼梦》文本中对大观园主子们休闲活动的大量描写,一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小说的悲剧性主题,即"闲"之乐强化了"亡"之悲,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深化对其悲剧性的认识;二则结合当下分析《红楼梦》大观园主子们"闲"之"悲"超历史时空的价值意蕴,不仅能使《红楼梦》的经典性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得以新的诠释与展现,更能启发当下人对生命中之"闲"特别是负价值休闲进行冷峻的审视与深入的思考,从而对现代人新的人生闲适境界的开启提供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7.
哥特小说源自于18世纪的英国,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等人将这一写作风格发扬光大,使哥特风格带有本土色彩。霍桑的短篇小说《红字》与《七个尖角阁的房子》是典型的哥特小说,故事中的背景描写充分体现了哥特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小说《灵山》被誉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试图从悲态、悲剧、崇高、荒诞这四种具有悲色彩的美学形态挖掘出小说崇尚悲的美学追求。这种美学追求表达了作品对自我、生命真实和自由精神的一种执着追求及对当代人类生存现状的思考和忧虑,揭示出文学对精神的救赎这一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9.
关仁山的小说《日头》,以充满魔幻色彩的笔触,描写了权、金两家的世代斗争,展现了日头村五十多年的沧桑剧变。全球化视野下的乡土中国充满复杂多变的矛盾冲突,新乡土小说的创作亟待艺术创新。《日头》跳脱出传统乡土小说的艺术局限,借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展现了充满"鬼魅"色彩的魔幻乡土,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明代小说包含着许多道教因素。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与道教息息相关,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具有浓郁的道教色彩,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话本体小说更是"道化题材"。明代小说中道教影响的意象痕迹和渗透随处可见。道教作为一种本土宗教,原本就与中国百姓的世俗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作为道教信仰、道教情感艺术表达的一种形式———"道化题材"小说,就更是植根于世俗生活的泥土之中。  相似文献   

11.
《非法闯入》是英国当代著名短篇小说大师萨基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具有明显的象征主义色彩。本文通过对《非法闯入》中具有浓厚象征色彩的林地、倾倒的山毛榉、狼群和"闯入者"等这些个体象征物所呈现出的多重意象的分析,揭示了该小说深刻的哲理内涵和艺术韵味。小说中多重象征所揭示的多重矛盾所蕴含的启示对个体的人的成长和全人类的发展均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訏的小说是以故事"著称"的。他的小说通过一系列叙事技巧讲述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而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风萧萧》是徐訏的代表作,《风萧萧》中银、红、白、黄的色彩叙事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具体,多重叙事又使小说更富意蕴。  相似文献   

13.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代表作,是充满魔幻色彩的长篇小说。该系列小说自出版以来就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普遍喜爱和追捧。尽管被很多人定义为儿童文学作品,然而这一魔幻系列小说显然有着更深刻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从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开始,小说已经不仅仅是一部轻松的儿童小说了。在这部小说中.我们不难找到英国文...  相似文献   

14.
《菲尼斯·芬恩》是特罗洛普的代表作"帕里赛小说系列"的第二部,它与小说系列的第四部《菲尼斯归来》合称为"菲尼斯小说"。特罗洛普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位带有政治色彩且具男性化特色的"双性同体"的女性形象劳拉太太。作者从性别视角切入,并以福柯的话语权力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劳拉由反抗——妥协——反抗三个阶段的分析,阐述了父权制社会的话语权力在她身上如何得以运作和实施,同时还可以看到在权力网络中被压抑的女性如何做出回应。这一人物的塑造不仅透出强烈的历史感,而且蕴含着特罗洛普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深沉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苏童小说《米》中,一种独特而鲜明的"狂欢化品质"成为了这部作品与众不同的地方。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不仅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富有"狂欢化"色彩,而且在人物塑造以及叙述语言与策略上也同样具有鲜明的狂欢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1914年发表在《中华小说界》的《小说丛话》,是一篇展现中国近现代小说观念转变过程的重要理论文章。本文首先指出,这篇被认为是由历史学家吕思勉所撰的文章,大量参考了日本明治时期太田善男的《文学概论》。吕思勉的目的,是以此矫正晚清流行的小说实用论,以及建立中国小说是为美术的观念。论文最末指出,《小说丛话》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篇以西方novel、romance概念带出现代中国小说观念中"长篇小说"及"短篇小说"的出处。  相似文献   

17.
霍桑代表作《红字》的主题一直是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道德学派提出《红字》的主题是人类之罪,反映了作者清教徒式的罪恶观,但霍桑对待男女主人公模棱两可的态度却又使人对此产生怀疑.女权主义研究则强调《红字》女主角身上体现的女权主义,而小说蕴涵的女权色彩却又被霍桑字里行间的嘲讽所冲淡.政治学派认为《红字》包含革命主题,而小说中对复辟和恢复秩序的偏好倾向却又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革命保守、怀疑的态度.新文化论者认为,这是一个关于从旧世界过渡到新世界的神话式文化寓言,然而,在小说中却找不到由一条主线贯穿的、统一的文化"神话".这一切源于霍桑的模糊风格使小说具有多重的复杂意义.  相似文献   

18.
《食草家族》是莫言继《红高粱家族》之后的第二部家族小说。这部小说,笔法天马行空、汪洋恣肆,在老家东北乡的凝重背景上,莫言妙笔生花,写尽了食草家族各色人物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委婉地表达了对"食草家族"生存困境的思考,还有对城市、乡村两种文明碰撞纠缠的细致刻画,揭示了人生的本源意义。这部长篇作品,比起《红高粱家族》小说,思辨的色彩较浓,故事性稍微弱一些。分为《红蝗》《玫瑰玫瑰香气扑  相似文献   

19.
《土生子》中视觉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作家理查·赖特的抗议小说《土生子》为黑人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土生子》中虽没有残酷迫害黑人的白人种族主义分子形象,但是小说中的白人诸如道尔顿一家以及共产党代表简、麦克斯等对于黑人的真实情况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盲目性。另外,在谴责白人有眼如盲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包括主人公别格及其家人等在内的黑人在对待白人的压迫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正是两种种族之间的盲目关系与态度导致了小说浓重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出色的文学家,鲁迅总能在小说中精准地把握色彩描写,用简单的色彩词语折射出丰富的文学意蕴和思想内涵。黑色与白色是鲁迅小说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颜色。本文试以黑白两色为切入点,从社会背景和鲁迅个人经历、个性角度对鲁迅小说进行分析,讨论鲁迅小说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