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理和错误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在认识论范围之外,无所谓真理和错误。所谓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或正确认识),就是主观符合于客观的认识。真理,从表现形式上看是主观的,但又不是纯主观的东西;从内容来说它又是客观的,它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但它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所以,真理有其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人的主观认识,包括思想、理论、学说等,只有符合于客观实际的,才叫做真理。所谓错误,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的反映,就是主观不符合于客观的认识。错误,也有其  相似文献   

2.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认为,检验真理的唯一客观标准应该是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而社会实践应该看作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可靠途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真理则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由此看来,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真理,就是要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也就是要看人们的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相符合。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就是真理,认识与客观对象不符合的就是错误。所以,我们认为,检验真理的唯一客观标准只能是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应该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是与“真理”这个概念问题密切相关的,有些同志把他们自己所确定的真理概念作为“任何真理都没有阶级性”这一全称判断的理论基础,因此,这里有必要先从什么是真理这个常识性问题谈起。我们认为,真理就是人们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它是属于精神范畴的东西,而不是物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历来把真理看作是客观的,但这并不是说它本身就是客观事物或客观规律,只是说我们头脑里的正确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客观外界事物中反映过来的,而且是相对正确地反映了外界事物。我们必须弄清这  相似文献   

4.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正在重新开展的关于真理是否可能包含谬误问题的讨论,对于深入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有的同志认为,真理是不可能包含谬误因素的;谬误因素只能存在于科学原理,科学定律之内。我们则认为,真理是可能包含错误因素的。分歧首先在于对真理有不同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人们符合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或者说是人们的思想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人们不符合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或者说是人们的思想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歪曲)反映。  相似文献   

5.
真理既不是客观规律本身,也不是纯粹主观性的认识,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内容来说是客观的。所谓客观的,是指它有不依赖于任何人、任何社会集团、任何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马克思主义把我们意识中所包含的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客观内容叫做真理的客观性,或者叫做客观真理。一种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是不是反映了客观真理,不取决于人们主观上的愿望和爱好,而决定于它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是客观真理,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四人帮”的反革命修正主  相似文献   

6.
一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阶级、不依赖于人类的,是客观的,而其形式是主观的。毛泽东同志说:“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罗刚健和冯丛林同志认为这个阶级烙印也打在真理的主观形式上(见《哲学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三期)。这就发生了问题。在认识中,既没有只有客观内容而无主观形式的真理,也没有只有主观形式而无客观内容的真理。任何真理都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按照  相似文献   

7.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一关于真理的定义遍及于所有可见的各种哲学教科书中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然而,笔者以为这一为大家公认的真理定义并非是完全正确的具有普适性的真理定义。它只是客观性真理的定义,不能包容主观性真理。不错,“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正确揭示了人与外部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关系,肯定了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真理性认识的重要内容,但上述真理定义具有缺陷无疑是明显的,就是它把真理性的认识局限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之内。它实际上断定了,只有勺I客观事…  相似文献   

8.
<正>在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对象,或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一种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在每一次大的讨论中,后一种观点虽然总是占绝大多数,居绝对优势,但前一种观点也始终没有偃息过,在一个时期消失了,在另一个时期又冒了出来,犹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就不能不呼唤人们去认真思考这两种见解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相互关系,给出恰当的正确评价。 我认为在真理的标准问题上,应当有真理的标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样两个角度、两种标准。真理的标准是说,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多少,要视其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为标准。道理很简单:主观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主观映象是否正确,当然要以客观对象为标准,主观映象符合客观对象就是正确的,就是真理;  相似文献   

9.
论真理发展的动力、进程和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真理发展的动力、进程和条件王孝哲真理就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真理当然也必定是不断发展的。但是,真理的发展又有着自己的某些特点和规律。本文主要就真理发展的动力、进程和条件等问题,发表...  相似文献   

10.
一什么是真理?目前我国哲学界一般认为,真理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我认为,这是对真理范畴的科学规定。这个规定首先表明了,真理范畴是一个联系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范畴。在这点上,真理范畴同实践范畴一样。当然,真理范畴同实践范畴又是有区別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在实践中,主观目的性是潜在的隐蔽的,客观现实性则是外在的显露的。所以,实践是以现实的感性物质形态存在于  相似文献   

11.
读了李振伦同志在《河北学刊》1983年第2期发表的《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以下称《李文》),受到一定的启发,但是我们认为,该文提出的许多重大观点不仅不能达到他所愿望的“澄清长期围绕真理讨论所出现的众多分歧”和“捍卫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反而会将人们引向他途,所以在此同李振伦同志商榷。 一 从五十年代起,我国哲学界就围绕着什么是真理(包括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的问题,展开了讨论。经过讨论,对于真理的“普遍”(《李文》的用语)看法是:真理是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一致的认识;或者真理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简单地说,真理就是人的正确认识。同《李文》相反,我们认为这个“普遍”的看法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首先,真理是一种认识,因而包括所谓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就都既不是人们的主观意识自身,也不是客观世界本身,而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其中既带有人们的主观形式,也有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其次,真理作为认识,当然只是人们的主观对客观的正确认识,或正确反映,而不是错误的认识或错误的反映。既然真理是人们的主观对客观的正确认识,属于主观的范围,因此人们有时称其为“主观真理”。譬如,马克思就讲过“思维的真理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  相似文献   

12.
王泉强同志在《对真理定义的质疑》一文中,对“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正确反映”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在这个真理的定义中,“除了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外,剩下的还有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正确反映,即正确的感性认识,而如果认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感性认识也是  相似文献   

13.
阐明认识的任务是要达到真理性的认识,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发展真理,并通过真理性认识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这是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属于意识的范围。只有人们的主观认识才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而客观事物本身无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的内容又是客观的,这是因为人们的正确认识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的客观性,表明它包含着不依任何个人、集团、阶级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就是客观真理。唯物论承认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客观物质世界。承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反对形形色色的主观真理论。  相似文献   

14.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这是我们哲学界对真理范畴的普遍性认识。我认为,这样的认识,只是反映了我们对真理的认识的一个方面,是很不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固然是真理,那么,人们对如何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正确认识是否也是真理呢?我认为也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着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是怎样的问题,而且存在着应该怎样认识和改造  相似文献   

15.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理论、思想就具有真理性。真理是客观的,它“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113页)。因此,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只能是客观的,这就是社会实践。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以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尺度,使马克思主义真理论与一切旧哲学的真理观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了。唯心主义把客观物质世界看作精神的产物,必然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标准。客观唯心主义把“万能”的上帝、“绝对观念”视为真理与谬误的最高审判者;主观唯心主义则  相似文献   

16.
科学的决策,简单地说,就是作出正确的决定,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观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决策,按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按其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一种决策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不在于它是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在于它是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还是一种歪曲的反映。科学的决策,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它具有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性。本文结合我市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岗位职务培训的决策,谈谈这个问题。一、决策目标来源于对客观世界实事求是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一整个人类的认识史,是一部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历史。所谓真理,是指人们的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这种真理性认识一经产生,就会反过来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之所以如此,从根本上看,在于人类的真理性认识所包含的内容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便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相似文献   

18.
真理与错误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就当前讨论中提出的两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 真理和错误的关系问题,是认识领域中的问题。在认识领域中,真理和错误都是有确定的涵义的。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思维中的正确反映,错误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思维中的歪曲或颠倒的反映。因此,在人们的思维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这个问题上,真理和错误之间,是不可调和的、对立的两极,两者有着根本性质的不同,不能混为一谈。真理不能说成是错误,错误不能说成是真理。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列宁对“绝对真理”概念的几个“矛盾”的表述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教学和研究中,长期以来有一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由“绝对真理”这个概念不一贯的理解中引出来的。许多教科书和文章,在谈到真理时,认为任何真理都既是相对真理又是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就真理都是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来说,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的,都是绝对真理;就反映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程度来说,只能是近似的、不完全的,因而又是相对真理。这里讲的“绝对真理”是在真理的…  相似文献   

20.
价值与真理的关系问题 ,实质上是主客体之间的整体关系及其内部基本矛盾问题 ,是人类实践——认识活动的两项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这一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这对于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真理观以及在实践基础上把握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对传统真理观的反思现行的各种哲学教科书对真理一般作如下界定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种把真理看作是与外界的客观实在相符合的认识的观点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直观真理论 ,最早从逻辑上明确提出这种真理观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