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农民工社会网络转型及制度诉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农民工社会网络是以初级群体为主的社会网络格局,呈现规模小、紧密度高、趋同性强、异质性低的特点.但是,这种以初级群体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在支持刚进城的农民工尽快适应环境的同时,也阻碍了对城市的认同与归属.农民工要在城市中进一步发展,除了利用现有的同质关系外,必须扩展新的社会关系网.在现阶段.强化制度建设,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对于实现流动人口全面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震后孤儿如何成长为一个健康和有用的人是地震灾后人的恢复和重建工作的重点。震后孤儿作为青少年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社会化所处的社会心理支持环境如何、社会工作又有何作为?  相似文献   

3.
赵罗英 《社会工作》2011,(22):63-66
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主要来源为非正式支持系统与正式支持系统,非正式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成员、亲友邻里、同伴等,正式支持系统包括学校、政府、志愿者、福利组织及社会人士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网络对灾后青少年心理恢复具有较强的助益作用,非正式支持系统与正式支持系统对灾区青少年心理复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赵罗英 《社会工作》2011,(11):63-66
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主要来源为非正式支持系统与正式支持系统,非正式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成员、亲友邻里、同伴等,正式支持系统包括学校、政府、志愿者、福利组织及社会人士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网络对灾后青少年心理恢复具有较强的助益作用,非正式支持系统与正式支持系统对灾区青少年心理复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犯罪原因剖析——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社会学的“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分析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的宏观支持系统(国家支持子系统)、中观支持系统(群体支持子系统)、微观支持系统(个体支持子系统)的缺陷,再从社会支持的性质角度分析了支持现状的不足。重点分析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关系,提出通过完善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来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全国最早形成并且最具影响力的上海失独群体自组织进行实地调查,认为失独者在心理变化应激期、过渡期、恢复期的三个阶段中,失独者的社会支持网络经历了萎缩到重建的变化。失独者在此过程中建立和参与失独群体自组织,并通过自组织重构的社会支持网成为失独者获得精神性支持的主要来源,促进了失独者的社会再融入。  相似文献   

7.
杨竹  陈鹏  章祖平 《社会工作》2011,(6):53-56,88
随着我国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廉租住房住户作为一个特定聚居群体逐渐形成,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是他们维持日常生活、应对危机的重要保证。廉租住房住户社会支持网主要由非正式支持构成,在经济困难解决、情感宣泄和社交支持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该群体社会支持网较脆弱,网络规模小、结构单一,部分住户甚至缺乏基本的社会支持。这样的社会支持网现状难以有效地化解日后生活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生活危机与困难,这既无益于个体生活状况的安定,也无益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本文尝试提出廉租住房住户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策略,即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区服务组织和社区工作者为依托,以赋权理念为指引,以廉租住房住户需求为基础来帮助他们建构多类型、多主体介入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8.
章程  董才生 《学术交流》2015,(4):160-164
社会关系构成了残疾人自身人际层面与组织层面的社会支持,这些支持主要来自家庭及其相关人员、社区和社会组织等。通过社会支持的结构主义、互构主义和主观评估三种研究取向,对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等社会支持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构建我国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应立足于专业化的家庭危机干预、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保障和规范化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工作对社区青少年的介入——以上海徐汇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社区青少年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特殊群体。由于受到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一群体不同程度地处于违法甚至犯罪的边缘,逐渐威胁着社会的稳定。本文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分析了社区青少年的需求和社会工作的介入情况,提出了完善社区青少年工作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社会工作》2011,(3):53-56,88
随着我国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廉租住房住户作为一个特定聚居群体逐渐形成,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是他们维持日常生活、应对危机的重要保证.廉租住房住户社会支持网主要由非正式支持构成,在经济困难解决、情感宣泄和社交支持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该群体社会支持网较脆弱,网络规模小、结构单一,部分住户甚至缺乏基本的社会支持.这样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人口不断流动态势之中一种常见的和必然的社会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强调弱势群体问题并不是因其自身原因所造成,而是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基于此,应着眼于整合社会资源,通过支持与被支持双方的平等互动,使农村留守儿童弱势群体拥有自己的社会支持体系,并形成相互联系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社会工作领域中的"儿童青少年与家庭专业工作"为例,以中国和德国为观察视角,分析和思考"儿童青少年与家庭专业工作"立法的社会教育学思想基础."社会教育学"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三个独立的教育领域,是应对儿童青少年自身的"教育"、"成长与发展"、"社会化"问题以及支持和辅助其核心成长环境(家庭)的重要专业领域."儿童青少年与家庭专业工作"领域的立法首先需要建立社会教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农村进城务工的女性越来越多,但城乡"二元结构"带给她们的种种现实问题仍然难以解决。因此,她们需要依靠自身力量和乡土关系重新构建城市社会网络,以获得必要的社会支持。本文在关注家政服务员乡土社会网络与城市社会网络的同时,着重对其社会网络特征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4.
杨义凤 《社会工作》2016,(5):112-119
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残疾人的在院康复,在进入社区康复之前帮助其建立康复社会支持网络尤其必要。通过理论和案例研究,文章分析了灾后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不同主体及分类、支持特征、网络建构的目标层次等问题,探索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与优化路径,认为社会工作者可以从具体服务提供、促进资源整合两个层面介入灾后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前者的目标相对容易达成,后者则需要进一步与医院、政府、社区、其他社会组织等支持主体深度互惠合作。目前许多社会工作者及其机构的资源整合能力欠缺,无力改变社会支持网络条块分割的现状,给社会支持网络优化带来困境。文章引入案例,讨论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文英  李华 《社科纵横》2009,24(8):112-113
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关系着传统政治文化的传递和政治体系的稳定。网络在青少年中的高普及率导致其在青少年政治社会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一方面培养了青少年的政治认知能力、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另一方面却带来诸多挑战。因此,如何规范网络空间,如何同其他政治社会化机构一起更好地发挥社会化功能,保证传统政治文化传输的健康有序,是转型期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谢钰荣  罗芳 《社会工作》2009,(14):63-64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路。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成瘾”就是不容忽视的、全球性的负面影响之一。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患上网络成瘾症,已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震后孤儿如何成长为一个健康和有用的人是地震灾后“人”的恢复和重建工作的重点。震后孤儿作为青少年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社会化所处的社会心理支持环境如何、社会工作又有何作为?  相似文献   

18.
王海玉 《社科纵横》2013,(10):64-66
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引起人们的道德和责任危机。传统人际交流"多媒体"的特点被抹杀了,同时交流的动机和社会功能受到颠覆。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和德育教育在网络时代尤其应该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9.
试论网络空间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瑞萍 《探求》2005,(2):76-78,21
网络扩大了青少年交往的空间,缩短了青少年社会化的时间,创造了青少年个性化和社会化学习的条件,提供了青少年认识社会和扮演社会角色的便利,创造了青少年自我实现的机会,从而对青少年社会化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网络交往导致青少年对现实交往的冷漠化,引发青少年的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恋网成瘾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网络使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导致青少年对不同文化与价值选择的困惑,从而对青少年社会化带来消极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效应,减少其消极效应,应培养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养,加大网络立法力度,强化思想教育和正面引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472名河南省脱农离村者和338名农村及城市居民的调查,了解到河南省脱农离村者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仍然留在农村者,但是尚未实现成功社会流动的群体与已经实现成功社会流动的群体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社会阶层、收入水平和学历对脱农离村群体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都有一定影响,其中,学历的影响尤为重要.可以通过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学历教育的改革优化、社区和单位提供支持等办法,利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契机,为脱农离村群体提供实现上升流动的机遇,以全面提高他们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