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的解放为落脚点,明显地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色彩。显而易见,费尔巴哈在马克思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中,起了一种中间环节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于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运用费尔巴哈方法基本达成共识,但有学者据此认为这一时期马克思运用了费尔巴哈的"主谓颠倒法"意味着他是站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立场展开对黑格尔的批判。事实上,马克思是利用了"主谓颠倒法"揭示出市民生活与国家分离统一的根源在于构成经济生活的市民社会内部,而非黑格尔所强调的理性国家,而这一颠倒不是简单地恢复人的地位就能完成。马克思意识到黑格尔泛逻辑主义错误恰恰是现实世界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反映,要想完成对黑格尔的批判,就必须深入到市民社会内部。正是根基于现代社会的特征分析,才决定了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费尔巴哈意义上的"主谓颠倒法",仅仅完成对黑格尔的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第一重颠倒,而是以对现实人具体生活的辩证方法论为基础,使得马克思走向揭露现实本身就是颠倒的第二重批判。  相似文献   

3.
创作于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早期法学思想转变的里程碑,该著作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体系批判战役的第一枪,它撼动了黑格尔哲学的信仰根基.马克思采用费尔巴哈式的主宾颠倒思辩模式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理论,重新修正了法哲学的思想体系,并使法哲学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了唯物主义.今年是这部著作诞生170周年,我们重温这部伟大作品,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改造性批判"和"心理—发生学批判"构成了费尔巴哈"批判"概念的两面,只有由此出发,方可真正领会到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及其对思辨哲学的批判)的真正本质。同样,也只有由此出发,才能更好地领会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批判"概念。费尔巴哈的"批判"概念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的"批判"概念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改造性批判"上,也同样体现在作为费尔巴哈"改造性批判"的另一面——"发生学批判"中,而马克思的"历史—发生学批判"其实是源自费尔巴哈的"心理—发生学批判"。从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批判"概念与费尔巴哈的"批判"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可以清晰地看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的思想联系及其未来走向:对费尔巴哈的"改造性批判"的接受和运用表现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接受;对"发生学批判"的接纳和改造则使马克思进一步转向了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从而为日后超越费尔巴哈、创建历史唯物主义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不只是马克思在一般意义上借用费尔巴哈主宾颠倒的方法,对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简单的逻辑否定。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观点,需要从一个宏观的历史发展视角去把握。除了从历史发生学的维度理解马克思以时间在先的逻辑层面提出的这一观点外,还应该看到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笔记》中的研究成果,同时也需要梳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脉络,从研究成果和思想发展的维度去解读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观点。唯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观点的内涵,以及这一观点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维对指导处理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他各方面发展关系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一、马克思研究方法转向的历史轨迹众所周知,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就读期间,由厌恶黑格尔哲学转向推崇黑格尔哲学。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受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的影响,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批判了黑格尔关于国家和市民社会问题上的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7.
人们通常认为,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文章,标志着他思想转变的彻底完成。对此,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的思想转变,是从莱茵报时期开始的。从他在莱茵报上发表的文章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已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但这时,马克思的思想转变还未彻底完成。 后来,反动政府公然查封莱茵报的事实,使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国家观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促使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完成了哲学上的转变。对此,马克思有过清楚地  相似文献   

8.
列宁认为,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彻底完成”,表现在1843年底—1844年初《德法年鉴》上的两篇文章:《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参见《列宁全集》21卷第59页)。同时,把1844—1845年作为马克思观点开始形成的年代。这位伟大导师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马克思在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还受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较多影响。因此,他也接受并使用了费尔巴哈的许多哲学范畴,如异化、人本主义等等。但是,随着马克思世界观的。进一步发展,他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就越来越深刻、全面地批判和扬弃了费尔巴哈的哲学人本主义观点,并且基本上不再使用“异化”这个概念了。  相似文献   

10.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的巨大影响,国内外理论界是公认的。但对费尔巴哈的重要著作《基督教的本质》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的影响,却存在颇大歧义。一种意见认为,《基督教的本质》对马克思、恩格斯“影响最大”;另一种意见认为,它对马克思、恩格斯“影响最小”。对这个问题的评价,直接关系到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的动因和时间问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些粗浅的分析。认为《基督教的本质》(1841年夏出版)一书对马克思的“影响最大”,具体地说,即认为马克思在这一著作的影响下,在1842年春以前,已经是一个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者了。持这种观点者往往援引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  相似文献   

11.
宗教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因而在那些本身是颠倒了的世界和人们没有自我主宰力量或自我主宰力量较弱的时候,宗教意识的产生就有可能。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现实的苦难就是宗教的光明。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早期以宗教批判为中心较为系统地阐述宗教基本理论的重要文章。通过对宗教的哲学批判,马克思指出了三位青年黑格尔派主要代表人物在宗教批判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无论施特劳斯的“集体意识”、鲍威尔的“自我意识”,还是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本质上都是把上帝和神置换成了思辨概念。马克思以实践哲学实现了对青年黑格尔派宗教哲学批判的超越,深刻揭示了宗教和人的本质,提出了宗教产生的阶级根源,阐明了宗教批判与人类解放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费尔巴哈哲学作为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中间环节”,他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从哲学史考察,费尔巴哈对作为辩证法大师的黑格尔的批判,并未否定黑格尔的辩证法,只是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辨性;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并未否定费尔巴哈的辩证法,只是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事实上,费尔巴哈哲学中包含有相当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承认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因果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观点,矛盾观和否定观等。但费尔巴哈的辩证法并不是科学形态的成熟的辩证法,他的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是基于直观方式的结合,他的辩证法不是“世界观”意义的辩证法,他不了解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在社会历史领域仍然跌入唯心主义的泥淖。这些缺陷决定了费尔巴哈的“唯物”辩证法必然被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所超越。  相似文献   

14.
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原则高度”的理论开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对宗教、思辨法哲学等迄今为止政治意识形式的否定性批判中,内在建构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核心要素与理论逻辑:从意识形态生成根源、精神变物质原理、理论实现条件等批判维度,深刻揭示了“颠倒的世界决定颠倒的世界意识”“彻底的副本批判必然会专注于原本和实践”“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以及“理论实现程度取决于国家需要程度”等基本规律,初步确立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和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标志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者、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共产主义者的一个重要历史文献。马克思对于人类最主要的贡献就在于他创立了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在写于1843年末至1844年1月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就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奴役制”,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共产主义。正如列宁所说的:这时马克思“已作为一个革命家出现,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  相似文献   

16.
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马克思通过对宗教的批判、对德国现行制度的批判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提出了人的解放这一伟大的历史命题。深入的文本解读和思想梳理表明,马克思的批判至今对于我们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中,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国家观的存在论基础。存在来自于存在本身,思维源于感性存在;故以感性存在说明思维,用现实的感性存在的个人解释政治国家和精神,理解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马克思后来在"导言"中不仅坚持了这一存在论和方法论立场,而且通过自己的革命实践意识到,要把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结合起来,变革不合理的现实社会关系。总体而言,马克思此时还在感性经验的现实层面批判黑格尔国家观,还未到达哲学反思的现实层面,因此未能深入领会黑格尔将国家视为国家理念自我实现之深刻的现实内涵。而无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的成功还是缺陷,都构成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向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阶梯与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自由观的初步形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德法年鉴》陈刚马克思自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政治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转变以1843年初《莱茵报》的被查封为契机,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德法年鉴》上发表的论文为标志。他的自由观原则也在...  相似文献   

19.
把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归结为费尔巴哈哲学“合理内核”的吸收的传统观点不能不是一大误解。诚然,从基于对宗教神学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的批判来说,马克思哲学的确受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一定影响,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思想是直观的,而马克思的唯物思想是以实践活动为基本特征的;马克思在世界观上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主要在历史观而并非在自然观上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法哲学观产生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时期,形成于《巴黎手稿》的完成。马克思对法哲学的研究源于对物质生活关系的探讨, 在政治经济学中最终找到答案,这一时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时期,也是马克思法哲学 的创立时期,途中未经费尔巴哈的影响,而是他独立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