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罗宣言》规定剥夺日本所有海外领地、日本归还侵占的所有中国故土,这些规定成为解决中日之间领土问题的原则基础,也是盟国讨论决定战后处置日本的会商依据和出发点。德黑兰会议前后西方与苏联对琉球群岛的看法与认识,反映出他们对琉球群岛的历史是了解的,琉球群岛不是日本固有领土是他们的共识。限制日本战后主权于其本土四岛及其临近小岛礁是《开罗宣言》的规定进一步发展和演进的必然逻辑结果,《波茨坦公告》正是这种逻辑结果的体现。随着二战的胜利推进,日本败退至其本土,战后日本领土主权仅限于本土四岛及其临近小岛礁这一《波茨坦公告》内容得以实现,北纬30°线成为中日海上岛屿领土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2.
位于中国东海东缘,介于日本九州岛至中国台湾岛之间琉球群岛(其中包括冲绳群岛)是扼守大陆进出太平洋的门户,是连接西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的主要航线的必经之地,地缘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二战后期,以美国为首的盟国曾考虑过中美联合托管冲绳的方案。1945年6月,美军攻占冲绳以后,美国则主要从对日本本土进行作战的军事需要出发,开始经营冲绳。此后,随着东西冷战的加剧和蒋介石政权在大陆的败亡,美国则从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战略出发,考虑对日媾和后的冲绳的地位问题。美国开始把冲绳作为从阿留申群岛到日本,从日本再到琉球、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尼、中南半岛的欧亚大陆沿岸西太平洋上的新月形防共遏制战略链条上的基轴来经营,逐渐走向了以联合国的名义由美国来托管冲绳道路。  相似文献   

3.
<正>对日关系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和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更是因为两国关系之非同一般。近代,日本作为先行现代化的国家,实行对外扩张,侵略中国。日本战败后,在冷战中作为美国的盟国与新生的中国对立。中美建交后,中日才实现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后,发展与日本的关系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特别是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经济  相似文献   

4.
1956年日、苏和平条约会谈,美国政府为达到使日本坚持冷战的立场,采取了逃避政策。日本问题的研究专家和学者们普遍这样认为。最近,俄罗斯、日本和美国的一些学术权威人士对北方领土争端的分析表明,1956年举行的一系列谈判中,美国在日本力图解决北方领土争端的计划中故意设置障碍。这一点很可能自1956年8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的一次评论讲话时就已开始,他曾告诫日本外务大臣重光葵:如果日本承认苏联对国后和择捉岛拥有主权,那么美国也要提出对冲绳岛及琉球群岛诸岛屿的主权要求。美国的  相似文献   

5.
朝鲜独立问题,在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世纪70年代后,日本通过"日朝修好条规"逼迫朝鲜开港,并试图强行将朝鲜"独立之邦"的虚像实化,清政府遂开始着手调整和加强与朝鲜之间旧有的"宗藩"关系。以"壬午军变"的解决为转折点,清政府与朝鲜之间的关系得以逐渐加强,而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力则开始下降。考察开港及"壬午军变"前后的中日两国对朝策略,进而探析日本武力解决与谈判处理两种策略的抉择及"甲申政变"后选择与清政府"妥协"的细微之处与深层原因,可以了解19世纪70至80年代中日朝三国的互动关系及其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中日海权纠纷不断,海权之争的背后其实是巨大的利益之争.本文将从国际法的角度对于中日之间关于"冲之鸟"的海洋法律地位不同主张进行分析、论证并得出"冲之鸟"不可能是岛屿,而仅是岩礁的结论.与此同时,日本所主张在海洋法中其享有专属经济区的地位自然也难以成立."冲之鸟"虽小,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日海权纠纷如何妥善解决将是两国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中日海权纠纷正确态度只能是通过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本着公平的原则对话予以解决.我国在海权争议中必须本着原则和灵活相结合的原则,从符合国家长期战略利益角度出发,冷静地正确对待争议,以寻求合理的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7.
位于中国东海东缘,介于日本九州岛至中国台湾岛之间的琉球群岛(其中包括冲绳群岛)是扼守大陆进出太平洋的门户,是连接西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主要航线的必经之地,地缘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二战后期,以美国为首的盟国曾考虑过中美联合托管冲绳的方案。1945年6月,美军攻占冲绳以后,主要从对日本本土进行作战的军事需要出发,开始经营冲绳。此后,随着东西冷战的加剧和蒋介石政权在大陆的败亡,美国则从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战略出发,考虑对日媾和后的冲绳的地位问题。美国开始把冲绳作为从阿留申群岛到日本,从日本再到琉球、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尼、中南半岛的欧亚大陆沿岸,西太平洋上的新月形防共遏制战略链条上的基轴来经营,逐渐走向了以联合国的名义由美国来托管冲绳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谁在翻译?——女性主义译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传统译论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性别歧视,女性和译者同样处在相对低下的地位。女性主义译者从性另日的视角入手对传统译论中的原作与译作及作者与译者的关系进行了重新阐释,并积极彰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提升女性地位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翻译及译者的地位。然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某些方面的做法过于偏激。过于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做法导致了对读者的忽视。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的人性论是其历史地位与作用的最显著体现,也是其全部伦理思想的立足点。理气合一、性气合一是其理论基点,理欲皆性是其人性论思想的核心,其理论之意义在于他第一次把人欲纳入性中,并对人欲作公欲与私欲之区分,强调人要不断取"仁义礼智之理"和"声色臭味之欲"去"合两"而为性,从而进一步提出"继善成性""性日生日成"的光辉命题,具有重要的近代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商人、学者、僧侣和外交使节经常赴南亚游历、访问,並对南亚各地进行了各方面的观察,留下不少珍贵的记载。元代的汪大渊就是这些旅行家中的一个。他是江西南昌人,字焕章,生于十四世纪初,曾两度附舶浮海,从琉球群岛到非洲海岸,游历数十国、记其见闻,撰成《岛夷志略》一书。书中记录了各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农工商业、政治文化等情况,资料之丰富与可靠性,素为后人重视。其观察重点虽是东南亚,但对南亚地区的记述也颇周详。本文拟就其南亚旅行路线作一考证,并对其有关南亚的记载作一评价。  相似文献   

11.
李鸿章在与列强打交道过程中 ,觉察到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及潜在的威胁 ,构思出以防日为主的水陆防御体系的海防思想 ,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海防建设。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 ,李鸿章却执行了与自己海防思想和海防建设相悖的保守战略 ,放弃制海权使中国处于被动挨打地位 ,从而导致战争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12.
王龙 《社区》2009,(5):38-39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同时起跑。怀着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13.
苗族服饰以其制作技艺之精湛、文化内涵之丰富、款式色彩之多样性特征,在世界众多民族服饰文化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它的演变与转型,是苗族与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通过相互间的接触,逐渐地融合,最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把握苗族服饰的演变规律,探究苗族服饰现代转型的发展态势,找出导致苗族服饰变迁的主要原因,是确保苗族传统服饰文化保护传承及实现民族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出生于宁波市的袁牧之是一位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艺术家,他是中国电影史上多 个"第一"的创造者。文章从袁牧之与鲁迅、"左联"的关系,袁牧之在苏联的情况及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死亡情结--小说的美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亡情结作为西方小说中最古老也是最永恒的情结不仅在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小说的创作 与欣赏也具有重大意义。它在不同的层次上联结小说与现实,小说与历史,展现了小说的现实之美,超越之美与 和谐之美。同时,它也将小说的形式之美和思想之美注入了小说的创作与欣赏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诗人雷石榆(1911—1996)在中日战争前的日本,以及战后初期的台湾,都曾以一位作家身份,与当地文学家、文化人共同从事文学活动,在中日、中台之间的文学(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雷石榆的文学创作,是以在日留学期间所习得的日文诗为起点。而他的文学活动则是在与受无产阶级文学熏陶的日本诗人交流之中展开,在步向战争之途的时代中,他的诗作与日本诗人同样具有抵抗的诗精神。  相似文献   

17.
在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中,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对文本意义生成的支配地位,这对新闻传播的接受之维具有重大参照意义。这体现在首先应确立新闻传播中受众的主体性地位;其二根据期待视野细分受众;再次揭示新闻讯息文本与受众之间的张力互动关系;最后尝试树立新闻定义中的受众地位。  相似文献   

18.
对让与担保的规制,首先要明确让与担保的地位和作用,这就需要将让与担保与现行法中有相似或相近功能的制度进行比较,从中发掘出让与担保的独特个性与特殊作用,以明确我国让与担保制度发展之价值。通过对德日两个主要大陆法国家中让与担保与买回制度的比较,并进而对我国大陆地区让与担保与相关制度进行实务区分,以体现出让与担保的独特优势、功能,突显其存在之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朱熹《中庸章句》对"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作了合理而深入的诠释,并且认为,将人的喜怒哀乐未发的"中"与发皆中节的"和"推到极致,并据此体会人的先天本性以及与此具有共同性的天地万物之理和变化规律,进而"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赞天地之化育",就可以实现"天地位"、"万物育"。这里蕴含着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20.
洪源 《21世纪》2000,(3):11-11
冷战结束后的过渡时期,以经济利益、国家利益、地缘战略利益至上的大国关系的调整,决定了台湾问题成为亚太格局过渡中的转折点,它具有了既体现原格局构造之下的传统冲突,又有了未来格局大国关系的基本雏形。我们立足于在国际战略环境的变化中来解决台湾问题,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今后中国在多极化世界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台湾的巨大战略价值台湾是中国大陆架东南部最大的岛屿,是第一岛链(日本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重要的一环,它也是中国通向太平洋的战略中枢,亦位于中国漫长海岸线的中心位置。以台湾为中心,以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