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大词典》的书证与释义有不一致之处。据考释,多为不明书证词义而造成书证与释义不一致、不通书证文意而造成书证与释义不一致、忽略书证语法而造成书证与释义不一致,以及疏忽书证所在典籍的讹误而造成书证与释义不一致。  相似文献   

2.
书证是大型语文辞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文章围绕书证迟后、书证单一、书证有误、书证缺失四个方面,对《汉语大词典》收录的若干"金钱"义词条的书证进行订补,以期为《汉语大词典》今后的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书证涵义的界定,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书证观念。虽然各国对书证涵义的法律表述有所不同,但基于书证在各国实践的同等存在及人们具有揭示、认识事物本质的同等能力,各国对书证涵义又有相同认识。考察英美法系国家书证涵义及书证固有内涵,我国传统书证内涵与它们内涵相似,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因而,并无不妥。但以这一内涵来理解和把握书证,可能出现书证与其他立法证据交叉、混淆与难于认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书证外延过宽,与我国立法实际不符,由此,作者提出了对书证外延应予限制的主张。  相似文献   

4.
书证作为《汉语大词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二十年学界的关注重点,但有关现代书证研究成果却不多.《汉语大词典》中《围城》书证有182例,数量较多;失误类型较多,有出处、文字、标点符号、排序、孤证、书证滞后、版本不一共计七种失误.《汉语大词典》中《围城》书证失误比例较高,失误类型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汉语大词典》现代书证存在的问题.《汉语大词典》现代书证失误会影响辞书的规范性,甚至模糊对部分词语源流演变的认识.《汉语大词典》现代书证问题的普遍存在与关注缺失,凸显了对其进行修正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相似文献   

5.
姓是血缘的标记,氏是姓的分支。大型辞书对姓氏的收录、释义、书证,应该体现出对姓氏的最高研究水平。《汉语大字典》等大型辞书对生僻姓氏的处理存在如下问题:漏收某姓;对某姓进行溯源,但未列书证;所列书证为氏的书证,不是姓的书证;书证迟后。汉碑收录姓数量繁多,可补正以上四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辞源》在汉语辞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书证是该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辞源》的书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瑕疵.文章具体指出《辞源》“辵”部书证存在的问题共35处,包括书证有误、书证晚出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汉语大词典》代表了目前我国辞书编纂的最高水平。书证是词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汉语大词典》的书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瑕疵。具体指出《汉语大词典》书证存在的问题共42处,包括书证有误、书证滞后或缺失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国内外书证内涵的比对可知,要使书证的概念周延,必须体现出书证在物质载体、制作工具、表达形式、形成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全面把握书证内涵,还要注意其理解要点与判断标准:书证除具有普通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的特征外,还具有时间性、前提性的独有特征;其形成标准是文字、符号、图形或其组合的书写,内容标准是既能表达思想又能证明待证事实且能够被阅读理解,载体标准是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相关联,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不可或缺为其综合要求。我国应借鉴外国立法经验,以概括式加列举式的方式对书证的立法范围予以明确,以物证、人证、书证、司法检证和科技证据作为划分证据的种类,以创立最佳证据规则作为书证的完善方向。  相似文献   

9.
《汉语大字典》“辵”部字书证可商榷者九条,其内容涉及书证与词义不符、相同书证分置不同义项等方面。笔者对其一一加以举证考辨,以期对汉语词汇研究、辞书学研究和《汉语大字典》的修订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龙潜庵、李小松、黄昏三位先生编著的<历代名人并称辞典>是一部非常新颖而实用的工具书.该辞典详列各词条的最早文献出处(即书证),颇具学术价值及实用功能.但在众多书证中,难免百密一疏,存在一些书证晚出、早有合称、书证之间出现断裂、释义不确的条目,影响了其学术价值及实用功能的发挥.本文试对这些条目略加分类并一一补正,力图使该辞典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1.
辞书与书证     
辞书与书证王光汉关键词:辞书,书证,释义,立目辞书使用书证,主要作用有二:一是用作释义的证明,二是用作立目的依据。从辞书科学化的角度讲,书证的使用对于有的辞书,诸如语词辞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没有它,释义和立目似乎就有了某种随意性,没有东西可以证...  相似文献   

12.
《辞源》在编纂时非常注重辞书的知识性、学术性、客观性,但由于书出众手及其它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备善。《辞源》(修订本)子集疏误主要在释义、书证及两者的对应关系方面,具体表现为释义不确、义项缺漏、源流失考、书证疏误、义例不合等。由《辞源》(修订本)的这些瑕疵可见,辞书的释义与书证的关系密不可分,造成释义疏误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广泛地占有和分析文献语料,书证不当则会造成义例不合,甚至使释义成为误释。  相似文献   

13.
《汉语大字典》在文字训诂方面的不足是:(一)释义不确、(二)书证与释义不合、(三)义项缺漏、(四)本义、引申义与假借义倒序、(五)义项分合不当、(六)假借未出本字、(七)书证迟后、(八)书证引文失误、(九)体例欠周详、(十)校刊不精  相似文献   

14.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是基于长期社会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性认知.在民事诉讼中,便意味着作为证据的书证的稳定性、可靠性优于人证.这一认知倾向始终影响和指引着世界各国的诉讼立法,并产生了诉讼对书证的不同程度的倚重和依赖,书证优先主义便是最直接最有力的印证.两大法系在各国民事证据制度方面或多或少均有所体现,尤以法国民法典第1 341条最为典型.我国证据立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亦有一定程度表现,特别是公证书作为诉讼证据所反映的“书证优先主义”最具特色,只是在司法实践中常常被漠视和误读而产生颇多歧见.对两大法系主要国家或地区的“书证优先主义”进行比较分析,并以公证书为主要考察对象,引发对我国构建适度书证优先主义证据制度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5.
明代袁于令的《隋史遗文》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大量可靠的语料 ,不过《汉语大词典》对它并不重视。本文以《隋史遗文》为语料 ,从“书证滞后”和“书证缺失”两方面 ,对《汉语大词典》中的若干词语的书证试作补充。  相似文献   

16.
近代汉语条目是《汉语大词典》的一个薄弱环节。文章对《汉语大词典》中的26个近代汉语条目进行商补,共分为义项不全、释义不当、书证晚出、书证缺失、词形不全、注音不当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书证的证明力由两部分构成:形式证明力和实质证明力,前者指书证与某人存在特定的联系,后者指书证的内容对案件事实产生某种效果.电子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和书证一样,都是由载体和内容构成,且都以其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因此,可以参照书证证明力的分类,将电子数据的证明力也分为形式证明力和实质证明力.电子数据的形式证明力,是指电子数据真正成立之时所存在的证明力,主要解决的是电子数据的真实性问题.电子数据的实质证明力,是指电子数据的实质内容对案件事实证明作用的大小,主要解决的是电子数据的关联性问题.电子数据的形式证明力、实质证明力与其证据能力都有着本质的区别.电子数据的审查判断主要经过三个阶段:证据能力—形式证明力—实质证明力.  相似文献   

18.
宋代著名文献学家欧阳修非常重视文献的考证工作,他精通"书证",立足文本,主动寻求文献依据来支持结论.擅长"理证",求情责实,情理推断法、逻辑论证法运用娴熟.尤其是在"书证"之外,又用"物证"加以验证,开启了后世"二重证据法".非常可贵的是,他还把"理证"和"书证"相结合,运用了综合考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汉语大词典》中 ,“青李”条义项①的书证《来禽帖》标点有误 ,“胡笳”条释义不全面 ,“却月眉”条的释义不准确 ,“起夫”和“绣床”条的书证迟后 ,“斗”条的义项⑤引用书证不当。《汉语大词典》修订时可作参考  相似文献   

20.
《汉语大词典》是目前最具权威的一部汉语语词词典,但其书证晚出现象严重,补证这些滞后的书证,对于词语溯源和辞书编撰均有裨益。“二程语录”语词颇具特色,然辞书对其重视不够。本论文以“二程语录”语词为考察对象,共提前《汉语大词典》首引书证滞后的单义词169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