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成年子女和老年父母之间,永远在进行一场拉锯战:父母们永远希望能更多地挤进子女的生活中来,子女们则总是希望有自己的私生活,能更多地远离父母亲。一位女读者,新婚期闹着要离婚,因为婆媳不和。不过,她家的婆媳矛盾有那么点特殊:别人家的媳妇是抱怨婆婆对自己不好,她则是抱怨婆婆对自己“太好”!  相似文献   

2.
成长是什么?     
成长是什么?是父母看着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 一句"父母在,不远游",看似作为孝亲的善意提醒,却让子女心有挂念,唯恐"子欲养而亲不待"成真,以至于无时无刻不卷在一种莫名的牵挂中. 每年的大年初六,是母亲的生日.照例我们为人子女的是要聚在一起为母亲贺寿的,然而却是她请客.母亲讲她退休金花不完,我们知道她是为了子女付出,而无怨无悔.因为她那点退休金真的是少得可怜,她的日常开销同是少得可怜.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句俗话“人往下亲”,说父母把孩子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抚育成人,待孩子成家立业后,又养育了自己的孩子时,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几乎所有的人首先选择并愿意承担养育责任的都是孩子。因为忙于自己的儿女、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对曾经辛辛苦苦养育自己的父母的赡养就无暇顾及,渐渐的淡了、甚至可以忽略了……似乎父母成为空巢老人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4.
在隔代教育家庭中,隔代亲的现象十分普遍,即老人和孩子非常亲密,父母夹在中间,跟老人和孩子的关系相对显得疏远。是什么原因导致本应该浓浓的亲情变淡了呢?父母该怎么面对这种现象呢?  相似文献   

5.
阮梅 《金色年华》2008,(7):8-10
“留守儿童”被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中国留守儿童的实际数字已远远超过2000万。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大量的留守孩子处在这种天各一方的极不人道的亲子关系模式里。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许多儿童过早地承受着成人社会的各种压力,  相似文献   

6.
几乎所有的父母在爱孩子时都恨不得把心掏出来,可孩子长大后却一身的问题。目前网上就流行着一种“父母祸害论”。父母辛苦养育子女,为何换来的是问题和怨恨?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一方面想脱离父母,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到经济上、自理能力上等的不足,还需要依赖父母,这会使青少年感受到一种持续的压力。他们不再希望所到“某某家的小孩”这些字眼,意欲建立自己的个体认定,但又不得不维系与父母的关系。父母的心情也是一样,他们既希望孩子独立,尽快成熟,又希望孩子继续依赖,对自己百依百顺。于是,父母行为、态度可能传递给成长中的孩子以双重信息。孩子与母亲的冲突多于孩子与父亲的冲突,也许因为母亲对子女一向介入较多,并且很难放弃这种介入。这种冲突不一定导致与父母的决裂,也不一定导致与社会价值观的决裂。事…  相似文献   

8.
与父母同住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一项调查显示,近半数老年人有孤独感。约有七成的老人表示,自己不能接受西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仍然希望能在孩子身边度过晚年。身为子女,我们也一直惦记着父母的健康和生活。特别是当听到他人"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剧时,更在心里暗自祈祷:父母身体健康,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但为何我们却对和父母同住有那么多不安与忐忑?宁愿一天打好几次电话,宁愿一次次地汇钱回家,却犹犹豫豫下不了决心接他们过来。即使我们人到中年有了阅历,即使我们在外面应酬得心应手,但与父母在一起为何还是免不了吵闹、争执,甚至大动干戈?父母——我们在这个世上最亲近的人,住一起是为了给彼此更多的温暖,为何却总是无意地彼此伤害?与父母同住,该保持什么样的距离和空间呢?  相似文献   

9.
王开珍 《当代老年》2009,(10):43-43
有空巢孤独感的老年人,可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心理自救: 认知疗法 子女长大成人,从父母身边离开,成家立业,哺育自己的后代,应该是子女成熟的标志。如果孩子长大了都不愿离家,长期与父母住在一起,这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现。所以,老年人应该为子女的离“巢”感到高兴。  相似文献   

10.
爱隋与亲情是一对矛盾,老年再婚子女是一关。儿子是婆媳关系的“双面胶”,而对于再婚老人来说,他则是老伴和自己子女之间的“双面胶”,“双面胶”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再婚的幸福。  相似文献   

11.
孝顺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而善良伟大的中国父母总是体谅孩子,很少给子女添加过重负担。但时下也有一些“啃小”族,他们抱着“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的观念,不断向子女提各种高要求,有的则在孩子之间“杀富济贫”……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既是一位兼济天下的诗人,也是一位舐犊情深的慈父。白居易的仕途一波三折,经历多次家庭变故,但他始终深爱自己的子女,并对他们呵护备至。白居易以子女为题材的亲情诗情感真挚,且多用比喻和典故,在众多以子女为题材的亲情诗中占有重要一席。从白居易的子女(金銮子、阿罗、阿崔)题材亲情诗入手,探究其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并研究诗人内心的情感及心路变化,从而进一步观照白居易复杂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3.
信箱     
胡玉顺 《现代妇女》2005,(12):30-30
填平代沟记得儿子曾给我看过一篇报道,说有一项对500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其中44.5%的学生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他们说,父母的观念和我们的观念有很大差异,我们穿的、用的他们看不惯;我们说的、唱的他们听不惯,觉得我们变坏了,弄得我们什么都不愿对父母讲。就家庭教育的实际而言,孩子与父母之间就是有“代沟”,两代人在认识问题上确实存在“差异”,对此,我也有同感,但不知怎样填平这个“代沟”?四川南充读者李树林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还有的父母不善于与孩子交流,也有的父母与孩…  相似文献   

14.
《老人世界》2014,(9):61-61
1.善事父母 儒家经典《尔雅》中将“孝”理解为“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中将“孝”归于“老”部,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是比较经典的解释,“孝”的本文是指善事父母。“孝”最早是一种仅限于调整家庭内部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家庭伦理规范,“善事父母”成为家庭关系中子女的最基本义务,因此也就成为传统孝文化中最核心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提醒父母:注意谈话艺术文/来作人成长策划室专家的长期研究发现,在家庭中,父母们与自己亲生子女发生冲突的频率不断递增。有人认为,父母说话没有分寸、太过”罗索以及子女好逞强,对什么都满不在乎或觉得父母思想大保守,是造成家长与孩子冲突的主要原因。许多父母遇...  相似文献   

16.
樊明茹  木子 《职业》2011,(7):18-19
“父为子纲”的传统家庭观念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社会环境,陈禾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作为父母,一厢情愿地为孩子规划未来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由于社会发展迅速,现在很难准确预测十年、二十年后的就业环境或创业条件,加上现在的年轻人崇尚自由、追求个人理想,父母本身的良好规划只能提供子女参考,如强求子女按照自己的规划去决定未来,必然会产生矛盾,对子女的发展也未必有利。  相似文献   

17.
湍水石 《老年人》2011,(4):13-13
在第6次再版的《辞海》中,“父母官”这个词条被正式删除。这与其说是历史的进步,倒不如说是顺应了民意。封建社会,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时父母又最疼爱自己的子女,故而“父母官”就兼具了“领导”与“爱护”两个特点。一个好的地方官应该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老百姓,这就足“爱民如子”。  相似文献   

18.
孝,在儒家思想里是五伦之首。孝经有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寥寥数语描述了华人社会中传统的亲子关系。日常生活中,孩子要尊敬和服从父母;当父母年迈体弱多病时,孩子要奉养父母,使父母在晚年时可以老有所依。在我国传统文化里,不孝儿是被世人唾骂和鄙视的。  相似文献   

19.
金林 《金色年华》2010,(4):15-15
丰子恺有七个儿女。1947年,丰先生五十岁,他在杭州与子女立下“约法”。内容如下:一、父母供给子女,至大学毕业为止。放弃者作为受得论。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  相似文献   

20.
“救救孩子”是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一声呐喊,距离今天近乎一个世纪了。鲁迅的时代,孩子受“旧习惯”、“旧礼教”、“旧风俗”的压迫,只有做父母的发言权,没有做子女的发言权,因而要救救孩子。可到了21世纪的今天,孩子的解放依然没有进展,仍然期待来自社会和父母甚至制度的解救。为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