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滇越铁路看遗产的"遗产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父辈遗馈的财物便是遗产.但是,当下为世人所熟知的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却并非完全属于父辈遗馈那样具有原生性,其中的很多所谓"遗产"是"遗产化"的产物,是"制造"出来的,因而需要证明.当某项文化或自然遗产出现在人们眼前时,它已经经历了一个复杂的"遗产化"过程,经过所谓"遗产产业"(Heritage Industry)运行机制的选择与制作,并已经进入遗产消费的阶段.滇越铁路就是一个正处于遗产化进程中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2.
遗产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协调发展.但在目前我国遗产管理中,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相当突出.笔者从非营利制度视角审视了我国遗产管理中"实然"与"应然"的悖离,并对非营利制度在我国遗产管理中的运用提出了建议.文章认为,遗产管理应该实行非营利制度,遗产保护与利用应是遗产管理的两个方面;遗产的展示与解说要遵从遗产的原真性原则,突出遗产的主题和核心价值;遗产利用中要协调好各利益相关群体的诉求,做好遗产地相关产业安排.  相似文献   

3.
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问题,在大众旅游兴盛的今天,成为遗产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遗产保护来说,人们追求的是遗产的原真性,即特定人群在既定的时间、空间里按照自己的生活、生产方式而进行的文化事项;对于遗产旅游来说,由于时间错位,空间位移,旅游者看到的多是遗产制造与遗产表演,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舞台表演的遗产成为一种"超真实"性遗产,而可能会被接受为"原真性"的遗产,从而完成"传统的发明",遗产的原真性因遗产的动态发展而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  相似文献   

4.
遗产、遗产运动、遗产体系、遗产学都是同一知识和话语领域老而新的问题。"老"者,遗产本身足以明之;"新"者,指遗产在现代遗产运动的背景下发展成为一门学问,且被赋予特殊语境中的"话语"特征。不同的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是特殊文化体系的表述性、展演性产物。因此,探索文化遗产体系也就成为现代遗产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文章就遗产、遗产体系与遗产诸问题提出一些见解,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5.
今天遗产已经不仅仅是自己家里面如何纪念老祖宗、保护动植物的问题了,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我国虽然拥有五千年历史,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疆土,56个民族,但仍不属于遗产大国之列,无法跟遗产大国法国、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相提并论.除了国际政治的"权力话语"的作用外,我国的遗产事业也缺乏一个可以长久、稳定地支撑遗产评估、遗产保护和遗产利用的可持续、有效发展保障--国家遗产体系.文章以澳大利亚遗产体系建构的特点,为我国遗产体系的建构提供一个借鉴.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之一,峨眉山在管理机制上遭遇了种种遗产尴尬.概括起来,(一)因"继承者"是一个模糊的法人代表,蛾眉山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潜藏了很大的危机;(二)峨眉山文化遗产是一处"活"的遗产,应该有"活"的遗产管理办法;(三)"活"遗产要保持活力,要求一个发展的思路.凡此种种,要求我们面对世界遗产有更深的考虑,并能尽快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7.
遗产政治学:现代语境中的表述与被表述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财产",与社会、历史、自然、文化、表述方式等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对它的认识、理解、诠释呈现诸多的差异与变化.在当今"遗产热"的运动中,由于强烈政治话语的作用,遗产的表述与被表述打上了政治学的深深烙印,出现明显的"倒置现象"--无论从定义和分类、对遗产的认知抑或是遗产主体性"失语"甚至"沦落",都亟需辨识与澄清.这不仅关乎人们对遗产认识的清晰性和选择的理性,关乎人类对自我家园重建的自觉性和重要性;也关乎我国政府制定的遗产战略"可持续性发展"的效益与效果.  相似文献   

8.
从"丽江模式"看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丽江古城作为云南省文化历史名城和云南省目前唯一的世界遗产地,因其在旅游开发与遗产地保护协调发展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2001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丽江模式"向全世界推广,并成为我国新的旅游热点地区.阐述"丽江模式"的内涵及其对丽江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并对比石林申报世界遗产失败的原因,分析了"丽江模式"的成功经验对云南省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启示,论述了世界遗产地作为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北京奥运会所产生的人文奥运遗产,主要表现在奥运教育、体育健身、志愿精神、文明礼仪、形象标识、民族精神等方面.在北京由中等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迈进的新发展阶段中,努力继承人文奥运遗产,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中外体育交流,继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推动"人文北京"建设,对打造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把北京建设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并促使中国由体育大国转为体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遗产名录与族群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族群认同是人类相互区分和竞争的工具之一,全球化背景之下的"申遗"浪潮可以视为一场围绕族群文化而展开的资源竞争.本文从"锅庄舞"申遗事件出发,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程序中存在的诸种转换,并指出作为一种"文化-权力"书写方式,"遗产名录"所表征的资源竞争正在导致中国当下各族群文化认同的变迁与族群边界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世界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只有用七、八千年人类文明之旅的宽广视野才能把握、吃透世界遗产的全部涵义 ;也只有把它放到“全球问题”或“世界各种长期问题”的大框架中 ,我们才能见出它的意义和价值 ,尤其是在世界面临种种矛盾、冲突和危机的今天。“世界遗产”理应成为联合全人类的一根黄金纽带。“世界遗产”的全称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至 2 0 0 0年 1 2月 ,该公约已由 1 60多个国家和地区批准 ,表达出了世界各国人民将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保护下去的共同愿望和迫切要求。———这是时代的兴趣和要求 ,代表了人类文明之旅的健康 ,建设世界的善…  相似文献   

12.
人类学与“遗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人类学学科的角度,对目前国内的遗产运动进行了讨论,内容涉及人类学学科中与“遗产”联系紧密的物的分类、文化空间、族群认同、文化自觉等概念,并试图对目前学界“遗产”研究理论薄弱的现状进行反思和补充。  相似文献   

13.
试论互联网环境下“数字遗产”的继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生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字遗产"是人们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形成并可传于后人的宝贵财富。国内外"数字遗产"的相关案例及实践表明,"数字遗产"继承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法律应对"数字遗产"继承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那达慕”的产生、传承、发展等进行系统研究。由研究可知,“那达慕”在汉语中为盛会、喜庆之意,它源于蒙古族原始的游牧生活。从成吉思汗时期的“依合忽力勒台”到元代的“诈马宴”、清朝时的“乃日”,再到今天的“那达慕”,本质上都是以射箭、赛马、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集会。第一届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在内蒙古的举行,标志着“那达慕”大会开始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但随着国际化、商业化发展趋势的推进,“那达慕”原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开始渐渐流失。    相似文献   

15.
在正视"海峡旅游"品牌建设现状基础上,基于闽台深厚的历史渊源,反思"海峡旅游"品牌独特的文化因子及其市场化开发的可行路径,以推进"海峡旅游"品牌的差异化、个性化塑造,深化"海峡旅游"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16.
畲族"凤凰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畲族传统女性服饰"凤凰装",由凤冠、花边衫、彩带、拦腰、花鞋五件套组成.五件一套的服饰从原料、构思到制作,反映了畲族种麻、养蚕、纺织、手工编织、染色、刺绣、挑花等传统艺术和手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畲族人民在审美取向、宗教信仰、生态观念、艺术创造、婚姻情感等方面的精神文化内涵.这一文化集丛,生动浓缩了畲族的文明史、轻纺史和艺术史,有较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价值,应高度重视,进行抢救性保护.  相似文献   

17.
2006年中国曲艺家协会等单位在毛依罕的家乡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举办了“纪念曲艺大师毛依罕诞辰100周年活动暨中国.内蒙古乌力格尔艺术节”。此次艺术节云集了众多民间艺人,他们在地区分布、年龄结构、演唱内容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海上丝绸之路"是东方和西方之间交通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纽带。潮汕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曾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综合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汕头史迹,对汕头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史迹史料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就汕头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渊源、汕头"海丝"申遗的特色进行纵深研究和论证,试图勾画出"海上丝绸之路"汕头文化遗存的大致范围和轮廓,认识和把握"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性质和内涵,力求全面、准确反映汕头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挖掘、整理出汕头符合申遗条件的历史遗存特色和亮点,汕头加盟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面临的机遇、挑战及瓶颈问题,希望能从其他城市"海丝"申遗工作中获得一定的实践性经验教训,借助申遗契机,保护和开发"海丝"文化遗产的措施和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怨言诗是中国诗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理论命题。它源于孔子的“诗可以怨”,流衍出“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等主张,在中国诗史上形成一条影响深远的理论意脉。本文拟对诗可以怨这个诗学命题的诗学源流和思维方式作出分析,并且立足于当代文论建设,对此命题进行学理反思和局限分析,在局限分析中把处于悬置状态的新的文学观念逼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它们的结合日趋增多.在传衍的发展过程中,内卷(involution)与演化(evolution)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共生共衍的两个不同向度,在诸多实操案例中亦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多数内卷所产生的影响多为负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是诸多桎梏的缘起问题所在,对其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与之对应,多数的正向演化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则是对内卷的反向拓展,也是未来实现更多维度价值、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