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剖析旧婚姻夫妇伦理,进行了对"男尊女卑"、"妇女自身奴性"和"节烈道德"的批判,来表明其对具有时代特征的夫妇平等的伦理关系的寻求。  相似文献   

2.
西藏妇女的传统“沉寂”与现代化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国内研究成果多以历史研究方法,论述藏族妇女在婚姻家庭、宗教中的角色与作用,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乏理论研究深度。通过对于西方现代化理论与女权主义发展介绍,分析研究了作为“无区别群体”的藏族妇女形象历史表述,关注于藏族妇女在妇女中与民族中的“双重边缘”性,强调性别平等与民族平等间的双向关系。西藏妇女研究,需要将其纳入政治经济分析框架,进行多学科研究成果借鉴,需要关注妇女的性别角色及其族群身份,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推动性别平等、民族发展与社会进步,实现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3.
七七事变之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随后的八年时间里,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抗战过程中,特别是1938—1939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了侵华策略,改为政治诱降为主,妄图诱降国民政府。与此同时,国民党内部一些意志薄弱者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党内妥协思潮不断泛滥。面对国内、外妥协的思潮,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进行了大胆驳斥,并与那些意志薄弱者进行了殊死搏斗。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西方解释学的“先见”(前理解)观点作为逻辑起点,对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做了较为深入的阐释。作者认为:鲁迅对传统的“先见”构成了他对传统进行激烈而深刻的批判的潜在出发点,同时也支持他对传统文化做出了富于开拓性的研究、对中国艺术精神做出了创造性的弘扬与转化。  相似文献   

5.
鲁迅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儒、道、墨、释持有不同的态度,展示他对基于儒家传统思想的封建礼教以及儒、道之下而形成的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批判。对佛、墨思想,鲁迅更多地持一种积极评价的态度。但是作为文化传统的社会思想,它的演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6.
以反传统姿态的活跃于“五四”文坛的作家 ,其创作的文化心理定势仍基于传统 ,这是鲁迅创作的“乡土情结”的内在根据 ,其独特的批判性也源于此。  相似文献   

7.
与"未知生,焉知死"的传统思维方式相反,鲁迅的艺术活动都源于对死亡的思考,他以"阿Q"、"女孩"、"老翁"、"鲁四老爷"等艺术形象生动地概括了鬼神迷信型、美好幻想型、懦弱逃避型和冷酷残忍型等中国传统死亡观的四种类型,并以置身于死亡之外的"看客"形象深刻地总结了这一死亡观的本质特性,从而完成了对传统死亡观的彻底揭露与批判。  相似文献   

8.
鲁迅整理和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并拿起小说武器,在理论和实践上,批判我国传统的小说观念,是我国小说观上的彻底革命。一在中国旧传统观念中,小说是一向被轻视和冷漠的。鲁迅说:罗贯中小说,只剩下四种,又经后人乱改,“因为中国人向来以小说为无足轻重”。后来鲁迅又不止一次地指明:“在中国,小说并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  相似文献   

9.
在近些年有关中国民众抗争政治的研究中,“依法抗争”理论极具竞争力,得到中外学界甚为广泛的认同。分析表明,“依法抗争”与其说是抗争的手法和策略,倒不如说是抗争的正当性理据。作为抗争的手法和策略,依法抗争存在内在的冲突,它既可能是非暴力的也可能是暴力的,既可能是合法的也可能是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未必是真正的“合法”。这种策略性抗争,难以说是真正的“依法抗争”。作为抗争的正当性理据,“依法抗争”恰当地突显了当今国家法律、政策和意识形态赋予民众抗争的正当性,及其在实际运行和执行中所存在的实际反差。对这些“法”,不管内心信任与否,依法抗争者均可将其作为抗争行动的正当性理由。如果说在西方社会,权利已作为不证自明的普适性价值和伦理诉求,社会运动理论对抗争政治正当性理据的疏忽有其正当性,那么,在当今中国,当民众因社会情境尚需要极力正当化其抗争行动,理论研究就没有理由不关注包含伦理和道德情感的深层问题。  相似文献   

10.
浅论谐音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谐音的内在含义及其产生的基础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分析大量的现象实例,寻找规律,试图揭示汉语谐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渊源  相似文献   

11.
鲁迅心目中的“中国”关振强(江门市农行干校新会529100)什么是鲁迅心目中的"中国"?鲁迅说:"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险;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也。"(《中国地质略论》)在鲁迅心目中:中国就是"中国人之中国"。朴...  相似文献   

12.
胡适和鲁迅同为五四时期文化思想战线上的开路先锋。到后来他们分别代表了两种思想文化和两类知识分子,成了现代中国文化战线上对峙着的两面旗帜。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胡适和鲁迅两位文化巨人的婚姻生活,并从中发现时代的投影在我们的先驱者身上留下了怎样的历史印迹,将是不无裨益的。 下面,拟从三个方面,也即他们婚姻生活的三个阶段,谈一下胡适和鲁迅的婚姻观及其婚姻状况所显现出来的异同。 一、家世(尤其是母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鲁迅分别从历史、现实、以及历史、现实与未来关联和交互的三个维度,解构了老中国形象,即从纵向的维度,通过对传统文明的反省,展示对老中国历史的深刻剖析;从横向的维度,通过对老中国现实境况的执着批判,展现对现代文明的价值建构,同时从纵横交互的维度,通过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联和交错,三位一体地展现对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现实状况与发展前景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4.
"青花蓝"是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元素之一。"蓝白相映"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冷艳绽放,而后它便以全新的视觉形式惊现于世。深深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的"青花蓝",它并非是"蓝白相应"的唯一"表情",其审美意蕴与鲜明的视觉符号已成为当代设计的发掘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婚姻角度对传统社会的女性地位进行了探讨,认为从婚姻到家庭再到社会,虽然家国一体的社会形态给女性社会地位造成一些弹性空间,但男尊女卑、长幼有序的传统决定了女性的不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16.
从对中国文化遗存、古老亲属制度及传说和古代文献的考证分析来看,中国婚姻形态与礼制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起源于血亲婚配的乱伦禁忌和嫁娶风俗,历经了群婚制、对偶婚制的演变。到了周代,一夫一妻制婚姻制度和"六礼"婚姻便基本形成。"周礼"中有关婚姻制度、伦理和礼仪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婚姻礼制的基本内容和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7.
从尊师和为师两个方面入手,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师道”的基本内涵。认为传统“师道”所提倡的“尊师重教”、“尊师重道”以及注重“师表”、“师职”等优良传统,对古代医学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分析指出,传统“师道”对解决当前中医教育如何“卫道”、中医学子如何“习道”、中医教师如何“传道”等问题,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五四”是中国新文学走向自觉而独立的时期.在“五四”文学传统中,文学成为超越一切价值形态的存在。因而解决文学的归属问题和发展方向及描写内容成为这一传统的基本内核。而且某种重理论设计,重译介而轻创作,重写实主义等传统不仅制约了当时的创作,而且影响着日后中国文学的发展,表现出极强功利性,而忽视审美功能。在这种氛围中,鲁迅传统的独特价值和其最终断裂,为中国文学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尽管这一传统本身与五四文学传统又并非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恋"与"自虐"意识在中国当代女性文本中的频繁出现,是具有多重成因的。其中,既包括文化、心理方面的因素,也与外在条件的刺激密不可分。本文将主要从文化、心理和时代环境几个方面解读"自恋"与"自虐"这两种意识的成因和表现方式,并对此前一直被理论界所忽略的这两种意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脉络作一个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