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外合作办学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的比较分析发现,重庆市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呈现出以下特点: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较少;合作办学的国家和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合作高校(组织)较少;合作办学层次以本、专科教育为主,高层次合作办学项目较少;专业分布相对集中,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匹配;合作办学项目年度招生的总体规模较小,且平均规模不合理;合作项目中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国际认可度不高;合作模式较为单一。鉴于此,应充分认识中外合作办学在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作用,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战略的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抓住“互联网+教育”和“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契机,协力推进重庆市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国际能源局势的急剧变化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能源安全形势日趋严峻。“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为中国周边外交提供了新理念,而且还为中国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提供了新思路、搭建了新平台,能源合作也成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然而,“一带一路”倡议虽然从范围和线路的划定上包含了中东、中亚、俄罗斯、非洲和东盟等中国能源合作的重点区域和能源海外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但却未将油气资源同样丰富、发展潜力较为巨大的美洲和北冰洋沿岸地区列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从更为有效的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构建能源命运共同体和保障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的角度出发,中国应进一步拓宽“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视野,将东线的美洲和北线的北极地区一并列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范围,积极构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能源“大丝路”。  相似文献   

3.
自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围绕“一带一路”的“五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同中国与东盟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的坚持与时俱进、制度引领、立足民意、内生驱动、转为危机等特点有关。在下一个十年,中国与东盟应在落实和细化既有合作前提下,谋求在发展与合作理念以及模式上的继续创新突破,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再上台阶。  相似文献   

4.
刘乐 《国际论坛》2023,(3):3-21+155
“一带一路”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创新。十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稳步推进并不断深化拓展。在此过程中,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了首倡、推动和引领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中国外交所开展的理念创新主要包括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原则、相互对接的合作思路、互联互通的合作主线、正确义利观的合作伦理、命运共同体的合作愿景;中国外交所开展的机制创新主要包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第三方市场合作、“国际组织+”。在本质上,包容性建构是中国外交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所做的创新的核心特征与根本价值,具体体现为“一带一路”合作设想的世界性、合作内容的亲缘性、合作对象的开放性、合作议题的延展性、合作设计的交互性、合作安排的兼容性等多重内涵,而这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一体思想、无外思想与协和思想的现代转换。与此同时,中国外交对于“一带一路”的包容性建构还面临着包容成本、不对等包容和包容悖论三重挑战。对此,可从循序逐步包容、促使双向包容和塑造包容规范三个方面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区域深度合作的宏伟构想,能源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重点。当前,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国际能源合作正在向纵深、宽广、可持续和高质量的方向推进,但国际能源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则面临着能源高消耗高污染、能源体系不明确、能源合作模式缺乏创新、能源链单一分散等困境。在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以完善绿色低碳机制、提高能源合作标准、营造多元共生机制、构建供需互补体系和建立供应链联盟为实现路径,探索更多的能源合作新机遇,为国际能源合作可持续发展机制创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十年来,“一带一路”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外贸易合作的新亮点。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以“一带一路”沿线60个国家为研究样本,利用2001—2019年跨国面板数据,从空间视阈运用动态空间面板随机前沿模型检验了要素禀赋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的影响效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合作效率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不同类别商品贸易的合作潜力,进而结合二维矩阵思想依据要素禀赋和贸易潜力的适配性提出未来释放贸易合作潜力的路径。研究结论表明:基于互联互通指数构建空间互联互通矩阵,检验发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存在时间—空间双重正向依存关系,自然资源要素和资本要素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劳动力要素方面存在一定“竞争关系”,创新要素的贸易促进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在控制变量方面,东道国经济规模、工业化程度、城镇化水平、两国间存在共同边界、签订协议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贸易均有利于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贸易合作,地理距离仍然是阻碍双边贸易合作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双边贸易合作还会受到非效率因素的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贸易合作尚有较大拓展潜力,以上结论经过贸易距离矩阵和经济地理矩阵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在异质性方面,进一步发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存在明显产品异质性特征。在贸易效率方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效率不断提升,尚未达到“最优状态”。从贸易潜力层级看,再造型贸易伙伴数量最少,成长型贸易伙伴居多,不同类别产品贸易潜力层级结构呈现非均衡结构特征。最后,结合二维矩阵思想,依据要素禀赋与贸易潜力的适配性,可将贸易伙伴划分为集约高效型、效率引领型、稳步提升型和规模扩张型四类贸易伙伴,在此基础上提出单边突破式、扬优补短渐进式和跨越式三种贸易潜力释放路径,为促进“一带一路”实现“贸易畅通”,高质量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中亚五国因其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在“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中国与中亚五国开展高等教育合作,既顺应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趋势,也适应推动双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且拥有彼此间睦邻友好等坚实基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双边签订的协议框架下,采取了鼓励学生国际流动、加强人才培养、成立大学联盟、共建“上合大学”等举措,提升了中国与该地区的高等教育合作水平。展望未来,中国应坚持“适应性”“引进来”“走出去”“信息化”等战略,做好双边合作政策规划,优化来华留学生结构,鼓励对外合作办学,依托互联网优势创新合作形式。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十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22年拉美主要国家阿根廷正式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在拉美逐步走深走实。尽管如此,拉美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应并不相同,同为拉美大国且与中国经贸合作持续深化的巴西尚未表态,这一现象与中国同拉美国家持续深化合作的现状和愿景相悖,表明拉美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存在差异。从拉美学者对“一带一路”的差异化认知入手,分析拉美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认知差异形成的原因,从而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拉美的深入发展提供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已经从中国的倡议,快速演进成为影响世界经济与合作的强大“合唱”,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法律服务需求与供给定位是亟需研究的现实课题,“一带一路”中外企业合作共同需要法律服务保障,法律保障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基础性关键要素,同时,中国更需要高度重视参与和引领新规则的创设,以之固化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周边中亚国家间跨界民族问题的存在及其影响是当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长久安全与持续发展的重要变量因素,关系到“一带一路”跨域治理进程中我国与中亚命运共同体建构和中国—中亚跨域一体化合作的行稳致远。着眼于兹,有必要围绕“一带一路”跨域治理的目标与框架,针对中国—中亚跨界民族问题的理性认识与科学处理展开深入、系统地研究。对此,本文结合理论与现实,沿循“利用理论解构现实”到“建构理论指导现实”的逻辑路径,就“一带一路”跨域治理视域下中国—中亚跨界民族问题及其应对进行探索,分析了中国—中亚跨界民族问题的内涵及其对“一带一路”跨域治理的多重影响;从主权维护、区域安全、民生发展等三个维度探讨了“一带一路”跨域治理语境下应对中国—中亚跨界民族问题的主要旨趣;继而基于“一带一路”建设稳定与合作,由国际合作体系完善、公共产品协同供给、多元机制复合运用等若干面向提出了应对中国—中亚跨界民族问题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1.
环境教育:由来、内容与目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想有效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必须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而环境意识的养成有赖于环境教育的实施。搞清环境教育的由来、内容和目的是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一步。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环境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唤醒生态伦理良知,培养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2.
教育报复效应即教育结果与教育主体目的的相悖性.其后果表现为扼杀人性、泯灭德性、剥夺感性与强化保守性.其特征表现为非目的性与黏着性、潜隐性与长效性和可减低性.其产生原因与教育理论的局限性、教育主体的复杂性、教育手段的滞后性、教育内容的失衡性、教育过程的曲折性与教育结果的多重性等密不可分.从理论上厘清教育报复效应,目的是使其在教育实践中降低至最低程度,使教育更好的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立德树人居于学校教育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需要将其落实到课程育人的生动实践中。但是,在课程育人的具体实践中,仍有部分教师将其简单化为“课程+育人”的生硬结合,导致课程育人容易陷入理论教条窠臼。为此,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高校课程育人在目标要求、重点内容、转型路径上的人性化、时代化和数字化本真意蕴,从教师素养、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三个方面开展育人实践。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课程的育人效果而言,可以从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方法实施、结果呈现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进一步推动课程育人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内涵、特征和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就是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组合的质量,即指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固有特性满足教育需求主体显性或隐性需求的程度。正确认识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无形性、过程性和双重性等基本特征,对于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意义、特点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界定区域教育规划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我国制定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分析了这种宏观战略规划的基本特点,并对它的实现条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可供有关部门组织研制“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概念、定位与变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创新教育是一个内涵十分宽泛的概念 ,为了全方面的理解创新教育 ,就要对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知识教育、创新教育与个性教育等几组相关范畴进行辨析 ,以避免教育实践界的五种认识误区 ,更好地把握基础教育阶段的目标定位。目前 ,教育模式由传统向现代变革有四个趋向 ,即由占有式教育向发展式教育 ,由划一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 ,由权威型教育向民主型教育以及由文本化教育向生活化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育目标的真善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教育目标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活动的总的质量标准.语文教育要又好又快地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就必须探求语文教育的目标,即从认知学上探求语文教育的“宾”,以促使学生探索品质的养成,从而注重语文教育目标的智育要素;从伦理学上探求语文教育的“善”,以促使学生道德意识的觉醒,从而...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把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突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浅论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 《鲁东大学学报》2003,19(2):156-159
论述了学校教育中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创业和创业教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正在兴起。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有教育部项目、KAB项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创业引领计划等内容。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在组织支持、学科建设、课程教学和拓展方面存在着问题。为推动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当建立公益性的指导思想、分类型分层次培养、融入高校专业教学体系、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整合社会资源推进创业教育、完善相关创业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