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这一原创性理论成果形成的最根本的依据是中国的具体国情。但这一理论成果从形成到在实践中被过早地放弃,苏联因素的影响是很值得研究的。具体地说,新中国成立前后,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在滑轨与嬗变过程中,毛泽东认识的变化是第一位的,苏联因素(苏共和斯大林)对毛泽东认识的转变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搞清楚这些问题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和《我们的经济政策》两篇著作中分析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特有的经济形式—新民主主义经济,首次提出中国存在着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有关社会主义性质经济成分的地位与前途的理论与政策及关于根据地经济如何为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准备必要条件等观点。这两篇著作被认为是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序篇,在毛泽东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没有像毛泽东原先所说,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而是在经过了一个短暂的国民经济恢复期以后,很快就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直接结果。这一结局在当时就曾引发了关于是否应当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的争议。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日子里,反思中国的社会主义选择,重温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对于我们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一、马克思的社会发展道路理论与中国的社会主义选择中国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  相似文献   

4.
李东朗 《领导文萃》2007,(9):126-130
毛泽东的"最后决定权",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但凡论及毛泽东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要提及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此议论颇多,疑惑亦很多。甚至有人认为,"最后决定权"赋予了毛泽东有决定党的一切的大权,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多次使用这个权力,毛泽东晚年犯错误与"最后决定权"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张奇 《经营与管理》2013,(11):16-18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型,并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短短60多年里,共颁布了五部宪法(或宪法性文件):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1954年、1975年、1978年、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54宪法"、"75宪法"、"78宪法"、"82宪法")。这五部宪法诞生的历史背景有很大不同,从而也造成了在文字表述上有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1957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党的主席毛泽东针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党内外思想动向,作了重要讲话。讲话提出:“怎样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门科学,值得好好研究。”  相似文献   

7.
《经营管理者》2009,(10):13-13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提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表达了新中国摆脱屈辱外交的决心和开展外交工作的基本方略。朝鲜停战以后,国际局势有所缓和,新中国的国际威望逐步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提出:“形势是很好的,应该派一些同志去做外交工作,做外交就是做建设工作。”中国政府代表团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就是新中国登上国际舞台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8.
吕春 《决策探索》2011,(3):62-63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就在全国人民沉浸在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中时,中国的许多城市却面临着物价飞涨的尴尬局面。新中国成立才半个月,以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为先导,全国物价开始猛涨。  相似文献   

9.
笔者先是拜读了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对他的行文风格有了形象而深入的了解,毛泽东的文风可以说是率意而为,不拘一格,洋洋洒洒,踌躇满志。最近笔者又学习了《新民主主义论》,这是他的又一个理论创新。新理论的产生必然以当时的社会现实为依据,以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为目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正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符合了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均衡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是在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通往社会主义道路的灯塔。  相似文献   

10.
探索和确立中国建设新道路的历史进程,是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它科学地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进程,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创造性的伟大事业,是一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一代又一代的接力赛。从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起到1976年,毛泽东进行了20年的艰辛探索,历史和实践已经表明,毛泽东探索的历史性贡献,就是为开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奠定基础。一、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发展阶段的探讨(一)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社会主…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50年来的历史,正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全面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曲折而又辉煌的历程。在世纪之交、新中国50周年诞辰之际,回顾百年历史,总结50年实践,展望50年未来,对于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其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百年启迪: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全面实现中国现代化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即以工业化为基础,同时使工业文明及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规范体系和价值准则确立的过程。它以…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中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创造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进行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主要经验,构成了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衡量生产关系变革是否正确和必要,其主要标准应当是看这种变革对生产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破坏作用。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即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年递增48%,社会生活多方面明显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没有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且成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这生动地说明社会主义改造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愿望;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人民所走的是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3.
1949年,毛泽东同志曾在回顾和总结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经验时指出“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58页)这里,毛泽东同志对于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这八七年期间,那些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寻找革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主席代表一个国家,是权力的象征。 毛泽东,第一届国家主席,1954年就任。任职期间,中国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15.
一、重视党风廉政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都作过精辟的论述。陈云同志曾告诫全党:“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  相似文献   

16.
我们党成立88年、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党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开创新局面,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新成就,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始终高度重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向全党提出了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坚定地提出:到党成立100周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党中央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目标提出的新要求,这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坚定决心,集中反映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心声。  相似文献   

18.
《经营管理者》2009,(10):21-22
“愚公移山”,是一个在中国流传几千年的寓言故事。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闭幕词时引用了这个典故,对其重新诠释,赋予崭新的时代涵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忍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写照。新中国成立后,当家作主的劳动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建设奇迹。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中了解到,原本是一个穷山村的山东莒南县厉家寨,通过整治土地、兴修水利、科学种田,  相似文献   

19.
我们党成立88年、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党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开创新局面,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新成就,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始终高度重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向全党提出了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有人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今天,中国更自信了吗? 就中国这个国家而言,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无论是中国的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速度、对全球重大事务的影响、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中国人的活动范围和影响力等,都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