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失独"家庭的增加,"失独"家庭问题开始成为大庆提前5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征程上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大庆社会建设不可忽视的问题。从"失独"家庭的数量、增速和构成等方面介绍了大庆"失独"家庭的现状,总结了"失独"家庭面临的现实问题,阐述了"失独"家庭的现实诉求,即放宽计划生育特别扶助金发放年龄限制、提高计划生育特别扶助金发放标准和水平、对"失独"者养老给予倾斜和特殊优待、为"失独"家庭人员提供看病就医的特殊关怀、政府应为"失独"者提供相应的服务等。着重提出了"失独"家庭问题解决的对策:建设机制健全、功能完善、紧接地气的政府帮扶体系;建构"失独"家庭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全方位、专业化、科学化、项目化的社会支持体系;营建"抱团取暖、克服自我"的自救体系。  相似文献   

2.
古埃及时代的妇女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究其原因,不外如下数端:埃及人的妇女观影响着她们的处境;埃及人的宗教信仰为妇女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思想基础;埃及人的婚姻习俗保障了妇女应有的权利;埃及妇女享有的经济权力,使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古埃及时代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2015,(7)
"失独"给家庭带来严重的社会疏离感和养老危机,并导致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发生萎缩。适当生活水准权作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体现着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与保护,意在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国家保障失独家庭的适当生活水准权,是宪法和相关法律的内在要求,是履行国家的政治承诺,也是对制度风险的积极回应。从失独家庭的普遍需要出发,国家可以通过提高扶助水平、加强医疗卫生投入和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从而保障失独家庭的适当生活水准。  相似文献   

4.
“贤妻良母”的文化内涵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和不同的时代中呈现不同的特质。现从“贤妻良母”在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角色和地位、在妇女解放中的文化阐释以及自身的身份认同与面临的挑战三个角度加以论述。在封建社会,“贤妻良母”仅仅作为没有主体意识的性别符号而存在。近代社会以来,以培养“贤母”为目的而取得的妇女平等的教育权,打开了中国妇女解放的通道。中国共产党使妇女走出家庭,获得了参加公共劳动的权利,实现了妇女解放。然而,女性鲜明的社会性别特征,决定了她们在男性中心社会里不会完全走出“贤妻良母”的角色。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贤妻良母”的角色既得到了认同,又面临着危机。  相似文献   

5.
失独家庭的缺失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独"作为不幸的家庭变故,不仅破坏了家庭结构,更颠覆了家庭关系,因而导致家庭功能受到严重损害。"失独者"已成为迫切需要关注的群体,我们要从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关注"失独家庭",帮助"失独者"实现家庭重构。家庭重构主要是通过家庭功能的恢复来实现。在"失独家庭"重构中,"失独者"本人要发挥核心主体作用,国家和社会是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  相似文献   

6.
"失独家庭"指的是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家庭。失独家庭社会救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救助,其核心目的,是帮助失独家庭老人安度晚年。目前,国家和地方对失独家庭的社会救助已渐成体系,但无论在失独家庭层面,还是在政府和社会层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政府必须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失独家庭基本信息档案,实现精准救助;在不断提高经济救助水平的同时,重点做好失独家庭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工作,切实做好失独家庭老人的养老保障。  相似文献   

7.
据测算,到2030年,中国将有约500万个失独家庭,涉及3000万人口,相当于1.3个台湾的人口。所谓失独家庭的“倒三角坍塌定理”: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是一种典型的倒三角形家庭结构,一旦失去独生子女,整个家庭将轰然坍塌,伤害是毁灭性的。(1)失独父母经常出现极度相思、抑郁、焦躁等“极度痛苦”情绪,甚至患有抑郁症;(2)失独父母产生愤怒、仇恨、绝望、自杀等“极端负面”情绪;(3)家庭关系呈现“情绪化冷落”,造成疏离乃至解体。失独问题的隐蔽性、显现的滞后性以及个体分散性特征,淡化了社会对其严重性的认识。建议:(1)抓紧建立完善的失独家庭救助和保障制度;(2)构建对失独家庭成员的心理救助体系;(3)放开二胎生育政策是解决失独问题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8.
孩子是维护夫妻关系的纽带,但同时也可能是摧毁家庭的爆发点。独生子女死亡使得曾经的“完整家庭”沦为“失独家庭”,父母从“正常父母”沦为“失独父母”。除了家庭性质和身份的改变外,独生子女死亡也可能给失独父母的夫妻关系带来严重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两性分工消失,其次表现为感情和性的阻碍,最后表现为失独父母权力意识的淡薄化趋势。通过这些表现可以发现独生子女死亡后,一些失独父母的夫妻关系出现形式化、空心化和躯壳化的趋势——虽有夫妻关系的“名”,但夫妻关系的“实”已荡然无存。此外,这种形式化的趋势还容易导致他们形成失望型家庭价值观,也促使个体易出现原子化倾向及离婚率升高。鉴于此,应采取促进失独父母的自我认知调整和社会认同改变、重新寻找失独父母之间的交集、培育失独父母组织来化解失独父母的原子化困境等措施,降低独生子女死亡对失独父母夫妻关系的影响,提高失独父母夫妻关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秦江 《家庭科技》2023,(4):22-24
<正>失独家庭是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接受收养孩子的家庭。2022年中国失独家庭已超100万,并且正以每年7.6万的速度递增。正常家庭在失独后,因重大变故、家庭结构转变等,会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危机。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危机介入,有效地协调各方资源,重塑失独者的社会关系,重新获得社会支持,从而提升他们的适应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新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本论文将城镇化与巴仁乡打工妹社会角色和家庭地位转变问题紧密结合,以巴仁乡打工妹的社会角色地位转变为主线,对巴仁乡打工妹的家庭资源的支配权、家庭主要事务的参与权、自主择偶程度以及对家庭经济地位自我评价等几方面做一个详细的、系统的田野调查,找出外出务工经验对巴仁乡打工妹社会角色和家庭地位的影响,并对经济因素对妇女家庭地位的影响这一研究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得到结论.  相似文献   

11.
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就"失独"家庭建立了相应的一些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这些制度和措施存在法律政策规定空泛、帮扶主体单一、帮扶内容狭窄等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失独"家庭的困境。因此,国家应从关注民生和维稳角度,将"失独"家庭帮扶工作提到社会建设的高度,完善相关法律政策,积极开展全方位帮扶和分类帮扶,建立健全"失独"家庭养老体系,最终构建我国"失独"家庭帮扶制度。  相似文献   

12.
媒体对失独家庭的建构在大众认知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众接收到的有关失独家庭信息大部分来自媒体,不同媒体对“失独家庭”的建构暗含着话语分歧。这一结果既是现实社会生活在媒体的投射,也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和各类公众心理、行为需求的多重影响。文章旨在揭示失独家庭在传统报纸媒体新闻报道与再现中是否被赋予了特定的面貌,研究发现,当前媒介在进行话语和形象建构的过程中,存在着过度报道“失独家庭”弱势的一面,而忽视“失独家庭”在解决自身面临的困难时所做的积极努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苏南地区为例,对近代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婚姻家庭的嬗变进行考察,认为农民工大规模流入城市"找工谋生",增加了家族成员的游离性,对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大家族制度渐趋瓦解,小家庭日渐普遍;早婚多产的传统生育观被打破,"晚婚少育"观逐渐被农民工所认同、接受;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妇女走出家庭,进入工厂企业,她们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农村妇女和"家庭主妇",而是社会地位、社会角色都发生变化了的新女性,家庭关系随之发生变化,尤其是"新型的妻子"的出现,表明婚姻家庭关系也由传统的"功能性"家庭向现代"情感性"家庭转变。这是符合世界婚姻家庭变迁大势的潮流,也是农民工顺应工业化、城市化潮流的"适应性改变",具有不可低估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4.
"失独家庭"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偶然因素,但也存在深层次原因的必然因素。计划生育政策全面实施的时代背景下,意外、事故等频繁发生,是造成"失独家庭"的直接原因;但是"失独家庭"的救助制度、养老法律等配套制度以及其他制度的缺失却是造成"失独家庭"权益受损的关键所在。要解决"失独家庭"权益方面窘迫现状,要从制度完善方面着手,提升救助力度,加强制度保障,提高技术水平,从而保障"失独家庭"的权益。  相似文献   

15.
失独父母的社会融入问题是由个人和社会环境的互动失调引起的,受失独父母个体抗逆力不足、家庭功能弱化、社区互动平台匮乏以及社会支持氛围不足等具体因素影响,失独父母在社会融入方面表现出自我封闭、生活适应障碍以及解决问题能力低下等现象。社会工作者介入途径分为三个层面:个人层面,包括心理疏导、权能建设与人际互动恢复;社区层面,注重建构多渠道互动社交平台;社会层面,倡导营造包容与支持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6.
一孩生育政策的执行,一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这项政策也形成了较多的失独家庭,这种失独家庭群体在计划生育政策普及率高的城市之中尤为庞大.社会工作服务要充分发挥正式社会支持、非正式社会支持以及失独家庭自身支持体系等多个方面的作用,来构建和完善失独家庭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支持体系,进而帮助城市失独家庭摆脱养老困境.  相似文献   

17.
妇女是法国旧制度时期食物骚乱的领头羊和主力军,这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妇女的性别角色使她们担负起维护家庭生计的重任;妇女在家庭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赋予她们在街区里的"公民"身份;妇女与街区建立起一种亲密的联系,更容易成为街区共识的代表.以妇女为主体的食物骚乱是法国旧制度时期社会调节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了父权主义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食物骚乱赖以产生的社会结构、家庭经济和街区环境不复存在,它逐渐被一种超越街区层面、以男性为主体的新的反抗形式所取代.  相似文献   

18.
失独家庭是制度性风险与非制度性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失独家庭面临多重困境,即风险因素众多、抗风险能力不足和社会支持体系的断裂,具有明显的脆弱性特征。要从根本上消减失独家庭面临的风险和降低失独家庭的脆弱性,需要外部支持体系建设与内部发展能力建设相结合,从转变政策制定观念、加强失独家庭能力建设、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等方面探索消减风险和降低失独家庭脆弱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失独者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是独生子女政策的产物,因独生子女死亡而使其父母在中老年成为孤寡老人。对这一人群的社会工作服务包括生活照料、心理抚慰以及其他物质和精神的服务递送。本文以T市Q街道为期三年的"针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精准帮扶工作"为例,使用行动研究方法,研究者与社工人员同时介入、进行项目干预,帮助失独者提高自信、从失权失能的弱者转变成为主宰生活、增强自我掌控感的强者。  相似文献   

20.
甘南藏族妇女性别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静  杨须爱 《兰州学刊》2005,(6):205-207
历史上,甘南藏族妇女无权参与政治活动,在宗教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受教育权被剥夺,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但多种婚姻形式的存在和不分男女的财产继承方式使藏族妇女在家庭生活中享有特殊的地位.现代社会中,她们的性别角色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