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铜鼓文化的传播、传承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铜鼓的创造者百越族群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因为西南和岭南的越人在先秦时期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造就了秦汉时期岭南经济的繁荣;铜鼓文化的传播是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案例。铜鼓文化在传播中交流互鉴,在传播中创新发展。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海上丝绸之路内通外联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中国-东南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壮丽图景;放眼新时代,保护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必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意义重大,其传承发展可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民族文化复兴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与海上丝绸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咽喉孔道,它的社会历史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东南亚国家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对东南亚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公平公正、互利互补的商贸往来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需求,海丝之路是世界诸多国家人民共同努力开创的交流发展之路。强调共识,加强沿线国家互动与交流,这是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使命。针对当前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现状,建议加强国内外合作,促进福建海丝历史研究,保护、利用物质遗存,开发海丝文化旅游,面向华人华侨,重视海丝文化的传承教育与宣传。  相似文献   

4.
朱晓文 《理论界》2006,(1):166-167
本文探讨了文化教学在当今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根据该地区华文教育的历史及现状,认为在华文教育中进行文化教学不仅可以促进汉语的教学,而且也有利于华族自身及居住国文化的发展,而不会影响到华侨华人对居住国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杨国桢 《学术研究》2015,(2):92-95,2
"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通过海洋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文化研究的核心价值,是论证、阐释、弘扬东方的海洋文明、海洋文化,改变东方有航海活动没有海洋文明、海洋文化的旧思想观念。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借鉴和海洋文化的理论支撑。认识中华民族拥有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海洋文化和勇于探索、崇尚和谐的海洋精神,树立中华海洋文明的自信。认识中国的海上特性和海洋社会,改变海洋发展陆地化模式,培育海洋意识,改变以往的思维定势,逐步消除制度歧视和文化排斥。在新的海洋时代,实现思维观念、生产方式的改变,赋予海上丝绸之路以新内涵,东方和中国讲海洋故事的能力就能进入新境界,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6.
《琼州学院学报》2015,(6):33-41
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及文化历史意义,建设《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数据库》为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的文化支撑作用,影响意义深远。通过对该数据库建设的具体方向、实施构想以及在基础上进行数字化纪录片创作的设计与构思等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展示出一项将文字、图片、视频资源于一体,采用数字化影像、数据光盘、网络下载、书籍著作等立体化传播手段集成的手段形成的新兴科研成果,是海南多学科、多领域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应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伏羲氏既是中国古史系统中原始渔猎时代的一位英雄,也是中华统一文化的缔造者。有关其传说和文化创造活动对于促进海外华人的民族认同具有独特的价值: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文化",这种本源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伏羲文化中的龙图腾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象征;伏羲文化是一种"和"文化,其融合性能很好地阐释海外华人心中的民族情结和中国理念。深入研究伏羲文化中的统一思想,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冯润  陈仁  罗浩 《社会科学家》2020,(8):103-108
广东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优势。通过分析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沿线国家粤籍华侨华人情况及与广东合作交流情况,探讨广东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历史、文化、资本、人才、亲缘、地缘等优势,提出发挥粤籍华侨华人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服务的主要方面,推动广东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从而促进广东新一轮经济增长和文化建设,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身份 (认同 )问题是海外华人文学的主要关切。新近兴起的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以其身份焦虑的表达 ,提供了观察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以来海外华人文化及文学变化的一个例证。这种文学反映的自我身份疑难 ,涉及到对中国、对其他华人移民和对西方等多种不同对象的自我—他者建构 ,从而形成了新一代华人文学文化意义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同时也提示了对海外华人文学的研究从整体化、同质性的理解方式向对象细分的、动态的和文化的理解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张开城 《南方论刊》2011,(11):14-17
自秦汉以来,中国利用海上交通主动开展中外商业贸易交流,形成与陆上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有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近年来得到一定的开发利用但还很不够,要放眼国际、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利用现代科技、开发现代旅游,做好广东海上丝绸之路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11.
"海丝文化"是在中国与东盟及亚欧各国海河交流、文明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相应生活年代时空、社会环境、历史事件等影响的个体与集体记忆重构的文化实践;中国与东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史料、书面文字、博物馆考古文物、传统习俗、礼仪、建筑文化、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集体记忆追溯与建构,再现双边在经贸、文化、外交等方面绵延、交流历史的集体记忆,是重现"海丝文化"和平、友谊、合作、发展、共赢等元素特征与时空意涵,凝聚中华文化认同的鲜活例证;转译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赋予新时代使命与内涵,有利于推动中国与东盟公共外交、经贸合作、文明互鉴、互利共赢,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民心相通、身份认同与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2.
阳江地区是广东南路与珠江三角洲的交通咽喉,也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重要转运港,在一千多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不少相关的文化遗产,从文化遗存的历史功能看,可分为港口与贸易遗存、文化景观和海防设施遗存三大类,其中有的保护、开发科学到位,但是有一些保存一般。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2017,(5)
东盟各国是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沿线国家,而东盟国家所在的东南亚地区同时又是跨境犯罪行为十分猖獗的地区。因此,中国有必要在既有的合作基础上,加强与东盟国家间的执法安全合作。中国与东盟国家可以通过完善部长级对话会的顶层设计,充实高官会的具体职能,建设澜沧江-湄公河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和组建执法专家委员会等方式,提高区域、次区域以及双边层面的执法安全合作水平,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西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冲击之下,华人大规模地移往海外,在各地建立了他们的族裔文化圈。随着历史的进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次移民浪潮,海外华人文化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龙的传人”,虽主体依旧在中华大地的“故土”上,而其支脉——海外华人,早已延展到“地球上”的各个角落。他们以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各国各地的文化交汇,融合而创新成为海外华人的独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从民族文化学的角度来考察海外华人文化及其形成原因,探索其文化特性,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及其融入主流社会之后所产生的变化,认识和把握海外华人文化与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15.
张涛 《河北学刊》2024,(3):68-74
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唐宋海上丝绸之路扩大了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交往,海外华人多集中于此,他们多以“社团”形态立根当地,不但数量众多、组织庞大,而且积极参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海外华人社群为切入点研究华社与中国文学文化之关系,可为中国文化软实力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一条可行路径。由于华社在文化含义上的复杂性及其跨学科研究的多样性与艰难性,当下对华社“文化文学”含义的解读规模小、领域狭、队伍弱,急需加强。华社与文化文学关系研究亟待在“五个空间”取得突破:海外华人社群文献辑考、整理与汇总;海外华人社群历史分期及其古今演变;海外华人社群与中国古典“旧文学”;海外华人社群与中国现代“新文学”;全球区域国别海外华人社群“文化文学”案例分析。加大华社与文化文学关系研究既有益于推进“华人文学”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又可为国家文化战略提供基本规律、基本经验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6.
汉语国际推广是当前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以汉语为载体传播中华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从文化传播受众的认知发展历程看,受众对作为他文化的中华文化由陌生到接触,之后可能发展出歧视偏见、中立、认同等三种情感态度。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体现为对中华文化的肯定的价值判断。中华文化传播应以赢得文化认同为基本目标和制定传播策略的基础,即致力于培养受众对中华文化的肯定的价值判断,注重在观念、内容、方式、产品等方面培育多方位多层次的受众认同。  相似文献   

17.
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艺术符号和文化传播形式,在跨文化广告的传播过程中,文化认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金六福""轩尼诗"等广告为例,从文化认同与跨文化广告传播、文化认同与广告策划和文化认同与广告传播方式等视角分析了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是人们展现社会文化身份、构建地域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重要方式。作为城市发展的社会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故事的现代传承与创新承载着人们对地方的再认识。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国传统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凸显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文化张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叙述主体的合作方式可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和更加包容的姿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多元共存、互生互鉴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9.
2014年昆仑文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学术论坛,以国际情怀汇聚世界10多个国家及地区不同文明和学界智慧,紧紧围绕"昆仑文化与文化事业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三大主题,从不同学科视角全面探讨并不断丰富和拓展昆仑文化内涵与外延,增强以昆仑文化为内核的文化软实力价值导向和资源整合功能;深化和扩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科学内涵和行动思路,为青海更好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挥积极推动作用;有力拓展和提高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区域文化交流广度及认同高度,以理性学术创建和极具启发的对策建议促进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海上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的海上通道,是不同国家、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它把世界文明的发祥地如埃及、希腊、罗马、波斯、印度、中国以及美洲联结在一起,对世界各国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作出极为重要的贡献。自从19世纪普鲁士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ndinand Von Richehofen)使用“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以来,各国学者给予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同。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列入国际文化年发展规划,有组织地进行海、陆丝绸之路考察与研究,各国专家学者,以及各国政府、民间团体,都致力于保护、研究、利用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