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虚假的社会价值的定义是明确的。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形成的虚假的社会价值,既不是来源于自然瀑布推动的个别劳动价值,也不是由流通领域产生的,它是由消费者过去劳动的价值通过交换转移过来的。虚假的社会价值有真实的价值来源,但不是由现在劳动生产的。高于平均有机构成的资本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利润,同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形式上虽然有所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也是一种虚假的社会价值,可以称为资本级差地租。辩证认识虚假的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仁君 《北方论丛》2002,1(2):73-76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马克思价值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以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转形问题上只强调,生产价格理论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生产价格规律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以及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各部门的资本家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根本对立的关系,对于转形问题极为重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理论前提,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践证明,部门间统一的剩余价值率、部门间各异的资本有机构成以及部门间统一的利润率,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三大理论前提,三者缺一不可.马克思的转形理论也只有在这三大前提下才能存在.  相似文献   

3.
绝对地租的产生和消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所阐明的地租理论,形成绝对地租的这部分超额利润,源于土地产品(或者就说农产品)的价值大于其生产价格。而农产品的价值之所以大于其生产价格,则是由于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的平均构成。由此可见,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的平均构成,这是绝对地租产生的必要条件。至于农业生产部门的农产品价值,何以能大于其生产价格,马克思解释道:"一个商品的生产价格和它的价值的比率,完全是由生产它所用的资本的可变部分和不变部分的比率,即由生产它所用的资本的有机构成决定的。如果一个生产…  相似文献   

4.
商品价格的平均值应等于其价值,但资本进入市场后,生成了由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土地、金融资本乃至现代的证券化资产等等日益复杂的市场结构.由于各种资本分割剩余价值,造成价格对价值的偏离.资本社会关系力量对剩余价值的分割与流动的层次越多,社会经济结构和运行过程越复杂,偏离程度也就越大,就越不可能被由供求关系导致的“价格围绕价值”的平均化过程消除.正是这种偏离导致了两极分化的资本逻辑,剩余价值越来越远离生产者,而被资本的“他者”分割所有.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由来和三种答案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农业中绝对地租的来源是按照这样的逻辑展开的:由于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工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等量资本在农业中可以吸收较多的劳动力,在剥削率相等的条件下可以产生较多的剩余价值。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资本不能从其他部门无限制地转移到农业中来,因此由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而多剥削到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便不参加社会平均利润的均衡化过程,而是留在农业部门作为绝对地租支付给土地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绝对地租的来源就是农产品价值超过其生产价格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由于农业中资本  相似文献   

6.
剩余价值论具有超越意识形态性,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生产的一般性经济规律。在剩余价值论中,剩余价值一般概念指证剩余价值与商品生产的关系的普遍性理念;基础剩余价值则是一个逻辑性的概念,它是剩余价值的计算和再生产成为可能;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式。这四个概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这种逻辑关联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资本作用,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内在需要商品生产与交换由物质生产部门拓展到非物质生产部门、资本由物质生产部门进入非物质生产部门(如服务和文化旅游体育产业等等),也就必然要求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程度提高,他们的需要由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内在需要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作出相应的调整。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所有制形式创新,有利于剩余劳动转化为必要劳动。超额剩余价值形成和归属问题的探索,为激发资本所有者增加和创新使用资本的积极性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读了熊映悟同志《关于地租理论问题》(见《房产通讯》1982年第9期)和《生产价格的构成应包括地租》(见《经济学周报》第22期)两篇文章后,很受启发。但是,在说到生产价格的公式时,熊映梧同志认为:“通常人们把商品的生产价格解释为成本加平均利润,我对这个传统观念是不赞同的。”“完全的生产价格(PP)是由成本(K)和平均利润(AP)、地租(GR)构成的,即PP=K AP GR”。作者还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承认一切产品(不论是农产品,还是矿产品,或加工业产品)的生产价格都是由成本、平均利润、地租三部分构成。”我认为,熊映梧同志所谓的完全生产价格公式中应包括地租的说法,并不符合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和地租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部门之间争夺利润的竞争,使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其结果,各部门的利润率平均化,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马克思说:“商品的生产价格,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按一般利润率计算,按百分比应加到这个成本价格上的利润,或者说,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76—177页。以下引文都出自同书,只注页  相似文献   

9.
刘冠军 《人文杂志》2002,2(2):59-62
超额剩余价值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范畴 ,我国经济学界的传统理论对该范畴仅从现象层面来理解 ,误认为它是由生产工人创造的 ,结果导致理论与现代经济社会事实的矛盾。而从科学价值库理论的角度看 ,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是在个别企业将科技并入生产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 ,科学价值库中的潜在价值通过技术成果的吸纳、生产产品的凝聚等中介环节 ,最后在社会流通领域中加以实现的。进一步说 ,是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学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借助于个别企业的生产工人之“手”转化或显化而来的。这样既消除了误解 ,又解决了矛盾 ,从而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超额剩余价值学说。  相似文献   

10.
引起古典政治经济学破产的两个理论难题之一,是“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怎样能够并且必须不仅不违反价值规律,而且反而要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来形成”。马克思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一切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总和,必然等于剩余价值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生产价格的总和,必然等于它的价值总和”。这个价值转形理论中的总计二命题既是理论的核心部分,又是理论的必然结果。总计二命题能否成立,以及在什么基础上成立,这是价值转形理论  相似文献   

11.
剩余价值作为经济范畴,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是反映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经济关系,它是由资本主义历史过渡性质决定的。因此,剩余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特征。剩余价值本身是资本关系下“物化的剩余劳动”,或“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也是劳动力创造的总价值中超过予付资本或成本价格的余额,是“没有支付过代价的价值”,或者说是“产品值超过消耗掉的产品形成要素即生产资  相似文献   

12.
剩余价值率不能转化为等量利润率,价值转形不涉及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则利润已替代剩余价值,转形的整个过程是通过利润率m/(c+v)意义上的途径(并非剩余价值率m/v意义上的途径)来完成的。价值转形的计量单位表明,价值只能用时间来度量,不可能用交换比来度量。用交换比来度量,就是价格,即价值已经转化为价格。转形问题特别指向资本独占总要素利润这一事实,在资本主义的某个特定时代,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要现实生产中存在总要素联合创造的生产力,就存在劳动价值和劳动利润。生产过程的实质是劳资合作。可以尝试,把转形问题的重点针对劳资对立修正为体现劳资和谐,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新成为新要素分配理论。  相似文献   

13.
李松龄 《学术界》2022,(12):38-46
数据要素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商品属性和资本(资产)属性。数据要素作为公共产品,需要政府推进开放共享的数据平台建设。数据要素作为商品,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促进数据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数据要素作为资本(资产),需要建设数据资本化为所有者股份的制度安排,激发所有者的数据创新和供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据要素使用者将数据要素应用于生产,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水平,降低个别价值,形成超额剩余价值,有利于激发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4.
我们知道,在农产品价值界限之内,资本主义总地租是由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构成的: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绝对地租的量规定为农产品价值大于生产价格所形成的差额,在剩余价值率相等,以及资本有机构成相等条件下,投在各级土地上的等量投资提供的绝对地租总额相等。但是,有的文章却认为,即使在上述的条件下,绝对地租的量也不相等。其理由是:  相似文献   

15.
<正> 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是我国经济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有的观点认为,超额剩余价值是由本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另有观点认为,超额剩余价值是由外企业工人创造的乘余价值转移过来的。对超额剩余价值来源问题的探讨,必须涉及到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基本原理的理解,因此,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传统观念认为 :资本仅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因为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用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价值。资本和剩余价值反映了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雇佣与被雇佣和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然而 ,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 ,资本的形成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体现了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同时 ,资本又有其形成的一般条件和一般属性。作为资本的一般性质———增值性 ,早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就已存在 ,如生息资本。但是 ,作为资本形成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是否特…  相似文献   

17.
一马克思的一个重要提示翻开《资本论》第3卷第184页,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原先假定,一个商品的成本价格,等于该商品生产时所消费的各种商品的价值。但一个商品的生产价格,对它的买者来说,就是成本价格,并且可以作为成本价格加入另一个商品的价格形成。因为生产价格可以偏离商品的价值,所以,一个商品的包含另一个商品的这个生产价格在内的成本价格,可以高于或低于它的总价值中由加到它里面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构成部分。必须记住成本价格这个修改了的意义,因此,必须记住,如果在一个特殊生  相似文献   

18.
程晓 《理论界》2013,(9):5-7
资本通过对雇佣劳动的占有,生产出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在生产之初,就是一个社会的范畴。剩余价值不断地向社会各个层次渗透,在这个过程中转化成利润。利润在经济学中的表现形式是:收入减去所有成本的差额。在这样的算式中,资本价值关系的那一度被隐去了,只剩下价格数字的算计。而事实上,利润范畴开始于个别剩余价值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均值化。利润理论揭示出资本不仅在生产领域吸纳着活劳动,而且以更加普遍和强化的力量吸纳着社会的整体。马克思论述利润率下降规律,并不表明资本因无法实现利润量的积累,而走向毁灭,而是强调资本内在自我持存和增殖的条件,必然给更高的社会生产方式留出空间。  相似文献   

19.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的核心,也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上的一大贡献。马克思在分析研究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后,指出资本的增殖来源于商品价值的增殖,这一增殖是在生产领域中发生的,商品在流通领域中的流通只是为价值增殖过程作准备。商品价值增殖在生产领域中是如何产生的?马克思认为这个增殖完全是由资本构成中的可变资本,也就是劳动力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资源的影子价格?张守一、刘树成在《经济研究》1982年第9期《影子价格的实质》一文中认为首先应把握住其内在的经济实质,提出影子价格的实质是:高效能的稀缺资源在最优利用的条件下,其每单位所能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这里对资源加了两个限定条件:一是质的方面,必须是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