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萨特历史辩证法的主题及其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表述的“意识经验”的自我实现历程,经过法国式解读,被着重突出了其“主奴辩证法”思想。萨特辩证法思想深受黑格尔影响。本文将以“自我”、“他人”及其“第三者”之间关联方式的演进为线索,对萨特历史辩证法的整体化历程作分析,认为其辩证法主题与进路并没有脱离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思想场域。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7,(7):145-151
整体化是萨特文学介入理论的关键点,后期萨特指出介入就是对整体性承担责任。但是,脱离了具体的行动和政治指向以后,介入同时也走向了泛化和虚无化。为解决这一问题,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把整体化落实到具体的境况中,并且把境况和运动、实践结合起来,重新赋予介入以具体性。  相似文献   

3.
萨特曾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可超越的,其辩证法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这种哲学的“亲近”。为此,重新阐释萨特辩证法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将有利于澄清这种“亲近”关系。萨特辩证法可以通过物质、对象和超越性这三个概念来加以重构,并据此说明萨特关于超越性的含义、物质与超越性的关系以及物质与对象的实在关联方式这三个问题。但是,萨特和马克思哲学在辩证法的整体化方向、物质概念的基础、对物质超越性的理解以及物质与对象的关联方式上存在着重要区分。萨特对马克思哲学的“亲近”其实蕴藏着真正的界限。这种“偏离”或者“误读”主要根源于萨特“实践”概念的虚弱及其对辩证法范围的窄化。  相似文献   

4.
林子赛 《理论界》2011,(11):93-95
本文回顾了"物化"思想的历史脉络,分析了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讨论的一个核心命题"物化",即由于物质匮乏引起的"人类的实践物化"和"人的物化"问题。同时,阐述了萨特借助于个体生存的体验以及群众的实践,走向不起整体作用的整体化,扬弃物化,超越惰性实践,实现个体的自由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萨特是当代西方思想界的重要人物,也是有争议的人物.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萨特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发表了一些比较好的文章.但我认为,停留在对萨特某一时期或某一作品的研究还是不足的.忽视从总体上全面地考察萨特,往往容易形成片面的认识.因此,对萨特哲学理论和思想作历史地分析和客观地评价,仍然是我国学术界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卢毅 《社会科学》2022,(10):39-46
无意识学说可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石,对它的态度与诠释构成了不同思想立场的判断基准。从《存在与虚无》到《弗洛伊德剧本》及之后,倡导“存在精神分析”的萨特对弗洛伊德的整体批判尽管有所缓和,但其对无意识概念的拒斥不仅贯彻始终,而且一直在寻找合适的理论来替代它。此外,尽管拉康对弗洛伊德无意识概念的结构主义构想曾得到萨特的赞赏,但两人对无意识问题的诠释与阐发仍存在重要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了精神分析的思想深度与发展前景,具有值得发掘的理论意蕴。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意义和规律必须被作为一个综合问题来研究,这既是西方当代哲学的发展趋势,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在这一问题上,既有萨特发端于现象学方法的整体化尝试,也有结构主义播下的意识形态迷雾。比较研究这些解决途径与马克思哲学的不同,既可展示马克思历史辩证法与西方当代哲学在方法论上的本质区别,也可标明这两者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历史的意识和规律的综合是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辩证结晶。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讨论萨特的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首先是萨特在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重大思想转向,即有保留地接受马克思主义,以萨特自己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现实共同改变了他的思想语境;其次,他又明确反对斯大林式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甚至认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处存在着人学空场,而他的存在主义则是寄生于马克思主义体系边缘,却又补充其人学缺失的重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让一保罗·萨特(1905—1980年),当代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经他改造、发展后的存在主义思想,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一股风靡欧美、亚、非许多国家的国际性思潮,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思想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影响。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专门研究人的生存状态、意义和人道主义问题。他的自由观在整个思想体系中占重要位置。以致于成为存在主义哲学的象征。在西方,许多人把萨特存在主义概括为“自由的哲  相似文献   

10.
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从个人实践开始中经群而终于集团的论述是否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空白”完成了“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制作呢?文章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空白”并不存在,而是萨特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找到了创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工具”——人。当萨特把脱离生产和生产方式的个人实践的主观因素当作历史发展的绝对基础时,则注定他存在主义“制作”的失败。但萨特在确定了社会发展的主要规律后,提出具体研究社会状态和社会中的各种层次(个人——群——集团)的相互作用的要求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法国哲学家让一保罗·萨特(1905—1980)是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中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进行具体分析和正确评价是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和批判的一个重要课题。萨特哲学的出现是符合现代西方哲学发展史规律的历史现象。过去一般研究者对于萨特哲学思想的前驱都上溯到十九世纪上半期丹麦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基尔凯郭尔(1813—1855)。当然基尔凯郭尔曾经发挥过一些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提出过一些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12.
“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并认为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多年来,很多学者在不同的角度对这一命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本文从分析这一命题的最基本概念出发,反思萨特哲学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3.
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与人的责任--萨特自由观新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具有世界意义的大思想家萨特,其思想曾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整整一代中国青年。萨特的自由观无疑是其思想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萨特的自由观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肯定人的实在性,把人的自由当作最高价值;同时,又以人的责任为归宿,认为人对自己的自由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乃是人自由行动的方法。因此,萨特的自由观既具有本体论价值,又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并认为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多年来,很多学者在不同的角度对这一命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本文从分析这一命题的最基本概念出发,反思萨特哲学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存在主义从不关心认识论问题,尤其不讨论有关自然界的认识论问题.这对某些存在主义哲学家来说也许是真实的,但至少对萨特来说并非如此.实际上,萨特并不反对认识,他反对的只是认识第一和以认识衡量存在的认识至上论.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用了一整章(第二卷第三章)的篇幅集中论述了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并在第四卷中指出,认识既是与美学创造和体育运动等活动并列的作为(faire)的形式之一,又是拥有(avoir)所能采取的形式之一.概言之,认识是自为对自在的原始存在关系的两大类型之一(另一个类型是行动).如果不谈认识,对人的存在的研究就必然是残缺不全的.进一步,如果我们将认识的概念泛化,那么它就不仅包括对自然的认识,同时也包括萨特所说的对于个人或集团的意向性实践的理解(compreehension)以及对于社会历史全部领域中的一切时间化的整体化的诸环节的知解(intellection),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特殊认识形式.由此可见,萨特以至存在主义学派不仅确有其认识理论,而且在哲学认识论方面还颇多独特建树.本文主旨是分析萨特对自然世界的认识理论,而对于其社会历史领域的认识理论则仅限于述及某些相关要点.  相似文献   

16.
孙一萍 《东岳论丛》2006,27(4):150-154
萨特的人学观点是以其存在主义哲学本体论为基础的,根据意识的意向性原理,意识为存在所支撑,并由此对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进行了深刻阐述。就人而言,存在先于本质。据此,萨特早期的人学观点认为人的存在即人的自由。随着对“处境中的自由”的更加深入的认识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可,萨特发展了历史的人学理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虽然萨特的人学理论总体上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违背,但也体现了某些合理的成分。  相似文献   

17.
萨特通过“辩证理性”的整体化演进来确立历史的可理解性基础,以反对教务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证史观”;列维-斯特劳斯则以“结构”的共时性来瓦解“历史”的同一性与连续性,以反对萨特的“人道史观”:虽然列维-斯特劳斯对萨特历史观的批评揭露了萨特历史辩证法的理论缺失,但其“结构史观”本身也具有不可避免的理论局限。如果以黑格尔辩证法作为参照,这一点尤其显得突出。  相似文献   

18.
<正>“他人就是地狱”,──也许这是萨特最为惊世骇俗的一句话了。人们认为这句话集中概括了萨特关于一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思想,对之印象很深。然而也就是这一句话,人们对它的误解也最大。 其实这是萨特一个戏剧《禁闭》中男主人公的一句话,并不能充分代表萨特本人的观点。但作者和他的作品的命运就是这么奇特;读者(观众)偏偏钟爱这一句话,并由此形成一种广泛影响,这就不得不对它作深入探讨。 从文本因素来讲,人们可以通过这句话把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联系起来。萨特的早期哲学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中就有较多的篇幅是谈他人问题的。他关于一个人同他人关系的思考就是建立在自为与自在的联系这个本体论问题的基础上,其中他对“他人的目光”甚至“他人的爱”等等的分析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他人就是地狱”的思想。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也弥漫着“他人就是地狱”的气息。 这样,我们必须从对这句名言的探究开始,对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作一个总的梳理,力图准确地把握他在这一方面的基本思想。 萨特之所以对他人问题感兴趣,是同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的。同他人的关系,是萨特从小就感受到的生活难题。他自幼丧父,寄居外祖父家,受到全  相似文献   

19.
萨特的谋划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主持的这组笔谈 ,是关于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重要论著《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的文本研究成果。在国内学界 ,萨特主要是作为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 (195 0年以前作为法国存在主义学者的“第一个萨特”)而被解读的 ,人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萨特 (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时的“第二个萨特”)。笔谈讨论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思想转变的特定历史语境 ,并分别讨论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一批最重要的学术范畴 ,如作为萨特对所谓辩证理性的独特定位、作为他的存在哲学个人本体论关键的谋划概念、历史进程中的总体性与总体化、构成的辩证法与被构成的辩证法的关系 ,等等。此组笔谈为国内第一次系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的重要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20.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主持的这组笔谈 ,是关于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重要论著《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的文本研究成果。在国内学界 ,萨特主要是作为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 (195 0年以前作为法国存在主义学者的“第一个萨特”)而被解读的 ,人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萨特 (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时的“第二个萨特”)。笔谈讨论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思想转变的特定历史语境 ,并分别讨论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一批最重要的学术范畴 ,如作为萨特对所谓辩证理性的独特定位、作为他的存在哲学个人本体论关键的谋划概念、历史进程中的总体性与总体化、构成的辩证法与被构成的辩证法的关系 ,等等。此组笔谈为国内第一次系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的重要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