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在理论上,要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和生态文化的思想精髓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紧密结合,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发展;在实践上,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同步推进,有机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等各个方面,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生态政绩观成为党的意志、国家意识、社会时尚和全民追求.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6,(11)
有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下在生态文明研究方面值得重视的两种思潮。有机马克思主义倡导马克思与怀特海的联姻,把"现代性"看作生态危机的根源,主张一种基于共同福祉的有机整体的价值观念,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原则和实践措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因于资本主义制度,希望建立生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对这两种生态文明思想的比较研究可以拓宽我们的理论视野,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解析当代社会的生态环境及其危机问题,致力于生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焦点问题即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是否包含有生态思想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依赖"原则,这对于我们重新领悟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努力走向生态社会主义文明时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7,(4):30-36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领域中冉冉升起的耀眼新星,它试图以一种互补的结合性方式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过程哲学的双重超越,使二者彼此融合对方的基本哲学原则,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有机化和过程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化。它针对"现代性"所带来的生态危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生态文明实践,以共同福祉为目的,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形成了具有实践性、批判性和带有中国元素化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文明方向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论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我国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生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和解决我国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的科学理念,根植于广大群众开展实践活动的人民立场,以及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价值取向等文化意蕴,对推动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和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至高命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对资本主义生态文明进行了制度批判、辩证批判、实践批判,阐发了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尺度、历史发展的永恒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是推翻资本主义和建立共产主义。探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时代化,不仅能够为破解今天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问题提供独特的理论资源,而且能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智慧和过程哲学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它吸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华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益成分,坚持有机思维框架,注重从整体视角剖析并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当前我国发展进程中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民族地区更显突出,人与自然矛盾持续锐化,成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治理的一大难题,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理念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宗旨深度契合,故而试着从有机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坚持生态、整体思维;推进有机教育发展;同时大力建设乡村"共同体",尝试着为我国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探寻一条合适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任何理论都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马克思关注着全球化进程中的每一个重大时代问题,达到对资本全球化的真切反思和批判,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在场。随着全球化历史境遇的转换和日趋严重的生态灾难,有机马克思主义者应声而起,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反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新解读、与后现代思潮和中国传统智慧的对话,创造性地建构了以生态原则和人类共同福祉为核心理念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出场形态。不管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方面,还是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有机马克思主义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探讨了生态社会主义生态重建的理论范式:坚持社会劳动在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核心地位,倡导人类中心观,主张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和谐价值观及生态原则优先的实践观。但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重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发展观与价值观等理论的探索与其指导下的实践难以统一。  相似文献   

10.
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是公安民警的执法新理念,社会矛盾化解是对公安民警执法的新要求,二者相辅相成,目标一致。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中蕴含着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矛盾化解是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核心。公安民警在执法中应坚持理性执法为先导的原则,处理好理性执法与严格执法的关系;坚持宽严相济的原则,处理好宽严相济与严厉打击的关系;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并重的原则,处理好法律与民众情感的关系;坚持执法公开的原则,处理好执法公开与保守工作秘密的关系;坚持谨慎执法的原则,处理好谨慎执法与工作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国家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行动指南,其内在逻辑体系蕴含鲜明的时代特性和理论特质,主要融于生态文明民生论、生态文明兴衰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论、生态文明生产力论、生态文明法治论和生态共赢全球论中。从其逻辑发展脉络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源起于对国内外生态文明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孕育于个人价值与家国情怀有机统一的生动实践、展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治理实践的全过程、旨归于引领世界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发展进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中国的守正创新和历史飞跃,为国际社会推进生态治理和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对现代化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在生态文明领域的高度自觉。这是世界现代化的中国式表达。“现实的人”在实践的基础上确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和公平正义的价值原则,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的转变。为此,需要坚持自然理性与人文理性、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的统一,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立足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既尊重自在自然的先在性,又彰显自然的属人性;既秉承自然的系统有机性,又坚持自然的可分解性与科学认识自然的合理性。这一双重意蕴的生态自然观为超越生态中心主义的荒野自然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机械自然提供了全新的境域与立场。植根于“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现实语境,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承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动力,坚持尊重自然与积极介入自然的辩证统一,在实践范式的生态变革中推进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灾难,有机马克思主义者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有机马克思主义主张马克思与怀特海的结合,把生态危机的根源直指"现代性"以及建立在现代文明基础之上的机械哲学、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本主义民主;把确立有机的生态思维、共同体价值观、关注阶级不平等问题和长远的整体视野作为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并在这四个核心指导原则下,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建立一种走向后现代主义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5.
<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过程中,对人、自然、社会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成熟的生态文明思想。刘希刚与徐民华合著《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历史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一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形成发展、思想内涵、科学价值、历史传承、中国实践及理论创新。一、有利于读者理解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16.
在生态危机视阈下,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经典,在西方现代生态理论研究中备受争议。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生态问题为关切点,对马克思主义展开了系统反思。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视域问题,他们或阐释或重构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意蕴;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危机形式的诊断,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各具特色的解读;在肯定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一致的基础上,他们探索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方案。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展开的反思既有其合理因素,也有不可忽视的内在缺陷。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一思潮对于我们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有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哲学的观点来看,科学发展观通过解答当代哲学发展中的三个主要问题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成果: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理性是什么?是科学理性,还是文化理性?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模式是什么?是经济增长,还是文化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观的文明理念是什么?是生态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实际上是以文化理性为理性基础,选择文化发展模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从而证明,科学发展观提出了21世纪中国发展的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8.
当学界把怀特海的有机哲学嵌入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传统智慧相融合的时候,有机马克思主义便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包容开放的体系,有机马克思主义既是文化嵌入式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也是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崭新的实践形式;它向现代性发起猛烈批判,试图用"有机共同体"思想武器摧毁人类中心主义旗帜,呼唤以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为目标的生态革命,这与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深度契合,然而却并没有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以维护穷人的权益反对资本主义的贪婪,以解决不平等问题拒斥由剥削面纱掩盖着的民主和正义,对人与自然之间能够建立"有机联系"作出回应,积极探索跨越资本主义生态难题的替代方案,无疑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的逻辑起点是通过对资本追求利润本性和资本运行逻辑与生态危机关系的分析,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支配的全球权力体系是造成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主张在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指导下的技术使用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和生态危机,资本物欲至上和消费主义价值观会进一步强化生态危机.只有构建以反对资本逻辑为宗旨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彻底解决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社会要求通过劳动创造幸福观和新型的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克服消费主义生存方式及其意识形态,构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理论的完整内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在理论基础、理论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归宿以及如何看待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解决生态危机的关系问题上,同"深绿"思潮和"浅绿"思潮存在着根本区别.他们分别代表了以抽象的伦理生态共同体思想还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共同体思想为指导、维护资本的利益还是反对资本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把经济增长与解决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对立起来还是把它们统一起来的两种类型的生态文明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建构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共同体思想,摆脱具有浓厚的以资本与西方为中心的价值立场的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束缚,坚持把维护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技术运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的核心诉求可从现实和理想两种意义上归结,其理想诉求只有立足于现实诉求通过某种现实路径才能实现.笔者以为,既有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或战略主要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理想诉求,其政策实践或社会行动在不同历史境域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理解或分化现象.比较而言,生态现代化则因其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的承继和实际、理性的操作实践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现实诉求,并对中国生态文明语境具有特定的适应性,因而有可能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