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民族意识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意识再探李瑞一、民族意识的构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意识,而民族意识是怎样构成的呢?这是摆在民族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问题。笔者经过反复考察、研究,认为民族意识并非只指民族自我意识,还包...  相似文献   

2.
壮民族意识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又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体自治民族。当今,壮族的进步和繁荣,广西的振兴和发展,都在呼唤壮族的民族意识。“何谓民族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是每个人对自己属于哪一个民族,为什么属于这个民族的认识,及由此而产生的民族自尊心。这里有必要对壮民族意识作一个历史的探讨,看一看它的曲折发展过程,以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壮民族意识再强化的背景和原因。  相似文献   

3.
民族意识是每个民族成员对本民族认同的自我意识,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充分认识民族意识的社会特性,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引导,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民族进步、保持社会稳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本文就民族意识的导向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一、充分认识民族意识的社会特性,加深对民族问题长期性的认识民族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民族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有其固有的社会特性.从社会实践来看,现阶段我国民族意识的社会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麻痹赫哲族的民族意识,断绝赫哲族与东北抗联军队的联系,从而加强对赫哲族的殖民统治,日伪对赫哲族实行毒化政策。日伪在赫哲族地区广泛种植鸦片,给赫哲族发放“吸烟证”,鼓励赫哲族吸食鸦片,从而达到其拉拢引诱的目的。在日伪毒化政策的实施下,赫哲族的体质受到了摧残,人口数量急剧下降,民族面临濒危,同时在精神上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丧失了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现阶段,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在与其他民族交往的过程中,民族意识在不断的增强。民族意识主要表现为一个民族的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感悟,以及对自己民族利益的关切与维护。民族意识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对社会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的进步也有不同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已经确立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历史表明,在我国,民族意识只有与社会主义意识;与祖国意识统一起来,才能使其内容得到真正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认识民族意识与…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的大中华思想形成于辛亥革命以后,它的主要特征是通过阐释大中华思想从政治层面整合民族意识,为建立一个国家和民族统一的共和国创造理论基础;从经济层面整合民族意识,建立民族经济共同体,使各民族形成相互依存关系;从文化层面整合民族意识,凝聚中华民族文化精髓,锻造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志和意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于1990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青年民族理论工作者专题研讨会”,与会者就有关“民族意识”的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民族意识的内涵:1、对民族的属性、交往、发展的认识;2、归属意识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民族共同体的关注;3、人们对自己民族价值存在的反映;4、民族的心理素质、感情、情绪、自尊、自卑等;5、个体民族意识、群体民族意识、跨族民族意识、阶段民族意识;6、民族成员对本族与他族交往中的自主性、独立性、整体性,生产生活方式、习俗观念、行为方式以及对自身民族相属性的认识结果;7、族属意识和民族生存及发展的推动或妨碍意识;8、民族对自我文化特点的认识。 二、民族意识的结构与层次:1、民族的厉性意识层、交往意识层及发展意识层;2、民族的社会心理层、自我意识层及精神层;3、成员对民族主体的认识、成员对民族主体以外的客观实在认识层、民族意识的动态认识层、民族意识的静态社会心理积淀层。  相似文献   

8.
略论近代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意识形态,是爱国主义精神之源。本文认为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使民族意识形成,突破了传统民族意识的范围,促使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近代民族意识将民族性与社会性融为一体,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融为一体,将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融为一体,将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融为一体,曾在中国近代革命历史的各个阶段发挥过重大作用,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近几年来,民族意识问题成了我国民族理论界探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围绕民族意识的内涵、表现、特点、功能和发展趋势以及族际意识等展开讨论,并且至今歧见仍存。本文仅就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意识与族际意识的新变化作一些探讨,不当之处,请专家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10.
民族意识在历史学上是一个比较模糊、颇难界定的概念。在心理学上它是指“由共同经济生活、居住区域、语言习惯及传统等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对自己民族的归属、地位、责任、利益及历史使命的认识”。本文所论述的日本近代民族意识即使用的心理学概念。民族意识是由特定的社会历史生活条件所决定,它的形成与变化影响着该民族的国家发展。探讨日本近  相似文献   

11.
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 ,毛泽东创造性地形成了科学进步革命的“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升华到了新的时代高度 ;通过对中华民族民族存在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科学认识 ,形成了毛泽东民族意识极其丰富的内容 ;毛泽东的民族意识为中华民族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对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伟大斗争 ,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每一民族在与其它民族日益频繁的交往中,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与其它民族判然有别,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本民族成员之间的共同性,于是产生了民族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意识往往带上阶级的印记,许多阶级意志和阶级矛盾都以民族的方式表现出来,企图以煽动和加强民族意识的手段达到维护本阶级利益的目的。因此,民族意识就有了深究的必要。近代中国,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危机不断加深,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民族意识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显得尤为明显。一、爱国主义·中国免遭完全论亡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民族意识现状的调查少数民族中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以德宏地区五种世居少数民族中学生为例进行研究,发现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本民族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民族意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和弱化,可以通过加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来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4.
民族意识是民族心理学研究的焦点之一,是表征民族、维系民族和促进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理性开放的民族意识对于多民族国家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和社会的稳定有重大意义。文章以新疆为例,结合相关文献,对新疆多民族杂居地区民族意识的来源、发展状况、表现形式等进行论述,并提出构建多民族地区稳定社会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王鸿斌 《理论界》2009,(9):128-130
都铎王朝时期,英国民族君主国的构建是一个不自觉地迈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民族意识的觉醒,国王主权的确立,经济民族主义的萌发等要素都推进了这一进程,并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民族意识的积极因素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正确理解民族意识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民族意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表现出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民族意识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民族意识,“首先是指表现为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即对其他民族的分界意识,对本民族的认同意识;其次是指在国家生活中,在与不同民族交往的关系中,人们对本民族生存发展、兴…  相似文献   

17.
民族意识是基于将民族视为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具有"文化"和"共同体"的双重内涵,其中文化是民族意识的主要表征.从此意义上讲,以往将民族意识做整齐划一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应以文化为基准将其细化为民族主文化群意识、民族亚文化群意识和民族类别意识,使其更加符合各民族的具体生存现状,对民族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张红 《理论界》2004,(6):54-55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大量的民族人才提供智力的支持和保证。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民族意识教育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必须深入研究应答现代化的民族意识教育模式,培养具有民族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的未来人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文学的民族文化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后的前30年,“冷战”语境中民族意识的自觉与强调,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化用,使文学获得了鲜明的民族形态与神韵,成为一种民族化的社会主义文学。新时期开始,文学更多地关注民族文化的自主性与同一性问题,削弱了民族意识的政治功能,强化了其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0.
傈僳族在中国、缅甸、泰国、印度等国跨界分布格局的形成,主要是历史上寻找经济资源与区域内民族关系紧张双重因素导致的。长期以来傈僳族先民在区域政治格局中的关系和地位,对其民族认同感在历史上的演变产生着重要影响。近代以来,随着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和民族之间交往的频繁,促使其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和强化,民族认同感越来越强烈。傈僳族大规模迁徙缅甸等国之后,其民族认同感也经历了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当地族际关系影响下,不断重新调适,并呈现出与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之下的民族意识有一定差异的缅甸傈僳族的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