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全媒体和融媒体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如何搭上多模态融合发展的快车,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多维特征,借势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中国声音,成为摆在广大研究者面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多模态融合的认知基础进行分析,讨论多模态信息融合的概念空间模型,详细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多模态融合传播策略:多模态语料库构建、基于神经网络的数据表征和基于算法的数据统计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因应于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文化创意产业崛起的社会历史语境,我国台湾地区于新世纪之初将文化创意产业列入政策范畴,并纳入地区总体发展框架,藉由文化经济、美学经济、体验经济的推动,谋求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国际文化形象的提升。其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发展,随着外部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动和文创产业发展的实际而不断的调适、整合,既有延续又有突破。台湾文创政策发展的过程,也是台湾对文创产业认识逐步深化、扩展和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跨文化传播与文化消费并存的特殊语境中,大众叙事媒介的国家形象是由于叙事信息刺激,产生关于他国的审美想象。大众叙事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建构国家形象,应当有意回避差异性的意识形态内容,注重设置相似的故事语境,减低文化折扣。叙事尤其需要关注广义论证的要求。在假定性叙事中,只有当人物行动、事件组织、故事演进等遵守故事语境所要求的文化逻辑/论证规则时,德里达意义上的“最小空间”才真正地建构起来,并通过隐喻的浓缩、叠加与放大等修辞功能,扩展成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4.
打造集地域特色、创意设计、产业品牌等元素为一体的文化空间,是当前我国城市和乡村开发设计文创街区的聚焦目标和实践方向。文创街区全产业链条中关于街区媒介形象建构与传播的问题则往往成为薄弱环节。本文尝试运用美国城市研究新芝加哥学派的"场景"理论,讨论文创街区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和地方美学实践空间的形态内涵,并将文创街区的"场景"定位作为建构其媒介形象的认知前提。同时运用传播学的"场景"概念,将文创街区纳入虚拟的"入口场景",通过场景的"再场景化"探讨文创街区媒介形象建构与传播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5.
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世忠 《兰州学刊》2008,(8):162-164
对文化创意产业(或日创意产业)应作出如下定义:依靠个人的知识、智慧、技能、灵感、天赋,通过科技与艺术这两大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重构、嫁接和提升并与其他产业融合生产出具有文化艺术元素的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类感性需要和理性精神需求的产业。我国文化产业与西方文化产业意义不同,在内涵与外延上,(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交叉与重叠。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文化产业(即:我国的文化产业)+设计产业+体验产业+旅游业。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各国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国力竞争方式由以往靠领先技术、劳动力密集等逐渐转换为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因素的竞争.在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下,为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生活需求,文化创意产品显露出独有的经济实力和艺术魅力,以中国传统优秀民间艺术为表现的文创产品设计有着与西方艺术截然不同的创作手法,能展现出中国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文章从民间艺术概念入手,分析文创设计和文创产业发展的国内外现状,并从文创产品的创意来源和民间艺术的融合方式等方面,探讨如何将民间艺术资源转换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希望通过民间艺术能更充分地融入文创设计,让民间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让中国文创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区域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天君 《东岳论丛》2011,32(10):118-120
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地理依存性、乡土性特征明显,必须遵循严格特殊制作工艺和风格特性,对其产品的原创性和正宗性的保护历来备受重视。文化保护、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和文化传播能够为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区域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内涵,包含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传承以及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和谐利用,且与大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8.
苏萍 《兰州学刊》2012,(12):208-210
村上春树的新作《1Q84》一经问世,即引起学者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热议。除了作品中构思巧妙的故事外,村上将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各种模态的隐喻整合于小说中,使小说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文章运用多模态隐喻的相关理论,通过对《1Q84》的文本分析,对作品中的多模态隐喻进行了分析。表明了在涉及大胆奔放的性爱以及家庭暴力、校园虐待、不伦、离家出走、背叛、同性恋、失踪等各种繁复复杂的离奇情节时,村上在文学技巧的运用上变得更加的细腻和成熟。同时,多模态隐喻分析在理论方面也为解读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经济系统内,生产和消费文化产品、技术产品及服务的活动相互促进,并广泛涉及经济交易,且能够以某种方式得以循环——循环涉及的内容可以被称为一个产业.在这种循环中,追寻价值是一切经济行为的立足点与出发点,“价值”观念也渗透到文化和技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在经济语境中,价值与商品的价格和效应等因素息息相关;在文化和技术语境中,价值蕴含于文化现象和技术形式的某些特性里,并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从应用经济学视角审视信息传播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时,价值无疑可以充当二者的基石.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化资本、价值评估等内容,有针对性地详细论述信息传播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互动循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数字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多模态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视角和传播途径。多模态PPT课件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优化与利用及多模态在大学英语听说读写教学中的应用与优化,可以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的各种感官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保护和传播方式也日益多元.其中,文化创意产品以其特有的艺术呈现形式,使"非遗"在传承、传播上更加生动和直观.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非遗"保护的一种新的方式,其核心就是在传统的文化精髓中再注入创意理念,让各自价值充分展现并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2.
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新媒体创意产业通过并购、重组和整合等方式,形成多元化运营主体、构建全业务内容集成平台、搭建全媒体传播渠道、开拓多元化赢利模式,是实现视听新媒体创意产业“跨界”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可以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作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措施,文化创意园区的建设在我国台湾地区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进入21世纪台湾地区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计划,将城市中的部分闲置空间转变为文创产业的聚集平台——文化创意园区,在园区内结合艺术活动与商业机制,将文化创意园区打造成现代都市的新名片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大陆的文化创意园区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几点启示:与所在城市的整体建设有机结合是文化创意园区建设的先决条件;保留园区传统特色、打造城市发展的新品牌是文化创意园区建设的核心思路;创意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是文化创意园区能否成功的关键;完整产业链的打造是文化创意园区持续发展的源泉;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平台是文化创意园区成功经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荆艳峰 《学术论坛》2012,35(1):74-76,87
文化创意产业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空间,旅游业应积极吸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成果提升旅游产品内涵。文章探索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集成路径和模式,并指出集成的入手点。  相似文献   

15.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和核心源动力即创意与“长尾”理论十分契合,非主流市场往往更能产生创意,刺激创造者对流行元素的借用和“微创新”;其“长尾”市场既具有文化和经济上的双重价值,又能与主流市场良性互动且形成多赢的经济局面,当然“长尾”与主流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可以利用规范的创意平台帮助文创产业“长尾”的发展,同时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使其始终处在健康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16.
陈寿富 《江淮论坛》2014,(4):157-160
以文学文本为参照,以全媒体语境为论域,从历时性梳理与共时性审视中,透视新闻体裁概念的理论内涵,以区分于新闻文体。新闻体裁是新闻文本的抽象分类,新闻文体是具象呈现的新闻文本话语质态。全媒体视域中,新闻体裁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层级性专业框架,新闻文体是新闻从业者在这一框架下的个性化文本话语实践。厘清新闻体裁概念,有助于新闻事实信息再现过程中的感知、认识与审美。  相似文献   

17.
政治演讲中手势语是除了言语模态以外的重要模态形式。手势模态以其独特的意义建构方式反映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是意识形态在感官模态层的体现。以美国总统奥巴马首届就职演说中的手势语为个案,通过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政治演说中隐喻性手势多模态意义建构的类型、特点和功能。研究政治演讲中手势模态的认知机制对拓展概念隐喻理论以及概念隐喻的语篇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语境中,“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这三个文化新产业类型命名的使用正处于一种比较微妙的状态,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各持己见、各喜所好,以至于这方面研究在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的同时又造成了相当的学术混乱.虽然,这中间也不乏学者在对其进行内涵区分的工作上作出了一定的努力,并企图完成命名整合的学术使命,但总体上还是不尽如人意,文化新产业类型命名的分野成为事实.文章从这三个命名渊源的梳理出发,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优缺异同,得出“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命名将长期共存,但新生的“文化创意产业”命名最终会得到充分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命名也会被广泛接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论品牌策划与品牌名称翻译中的文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凝结在品牌上的企业精华。品牌的文化内涵是提升品牌附加值、产品竞争力的源动力。在品牌的策划中要立足于企业形象的文化策略、立足于目标国本土化的文化策略、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文化策略和立足于消费群体感性心理的文化策略。品牌名称翻译要注意传达品牌文化内涵,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注意文化移情,符合消费心理;迎合本土文化,体现民族特色;增添译语文化形象,给受众以美好联想。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产业又称创意产业,创意毫无疑问是文化产业的灵魂。然而,就在文化产业标榜创意的同时,大量文化产品却是通过对旧有元素的重新排列、组合,创造出一幅幅异质重现的消费景观。表面上,文化创意产品呈现出来的是一幅全新的面相,然而它只不过是一些旧有的人物、风格、场景和意味的再现。具体来说,文化产业主要通过借用、挪移和拼贴三种方法来进行文化产品的开发,并以异质重现来掩盖抄袭的面目。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这与后现代社会文化的断裂和语言的断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