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的民主主义与民族主义抬头,台湾也不例外,最突出的表现是台湾人民为摆脱日本殖民统治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其开始是政治经济的民族解放运动。但其影响,却是深渗于思想、文化、科学、文学等方面,特别是文学方面受影响最多,其成就也最大。””尤其是对小说创作的影响最深广,成就最显著。现代台湾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决定了现代台湾小说创作的特点。一、现代台湾小说深受中国大陆小说的影响、具有强烈的爱国的民族主义精神和鲜明的反封建倾向。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巴金、老舍、…  相似文献   

2.
评台湾女作家赵淑敏的小说艺术袁良骏赵淑敏女士是台湾著名的学者、教授,她的《中国海关史》、《吴稚晖传》等深受学界重视。十分难得的是,三十余年来,她在授课、研究之余,始终不渝地坚持小说、散文创作,笔耕不辍,硕果累累。她的小说创作,尤其开辟了“教授小说”的...  相似文献   

3.
在回顾南通现代文学运动的历程时,我们不能遗忘了活跃在海峡彼岸的一群南通作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抛井离乡,寓居台湾,但仍然是南通人民的儿女,他们与故乡仍然有着割不断的血脉之情,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自然也应当纳入南通文学研究者的视野。学术界评价台湾文学的现状,大抵以为散文创作的成就高于小说。而就南通籍台湾作家的创作看,我认为,倒是小说成就更为可观。在我们知悉的近十位作家中,起码有半数以上侧重于小说创作,他们不仅以自己丰产的作品崛起于台湾文坛,而且各具艺术成就,获得文坛的佳评,既为自已赢取了声名,也扩大了南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赵朕  赵焱 《学术研究》2000,7(3):101-106
本文认为,台湾微型小说崛起的外因是“报禁”,内因则与台湾社会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因而,本文以台湾社会为背景,进而深入分析、揭示了台湾微型小说的审美取向、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5.
一在台湾文学评论中,对于台湾政治小说概念的界定存在着不同看法,有必要首先加以厘清。《台声》杂志1987年第4期曾刊登一篇题为《台湾八十年代政治小说的拓展》的文章,认为“半个多世纪的台湾新文学代表作品中,是以政治小说为主流的”,并指出赖和的《一杆秤仔》、杨逵的《送报伕》、吴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陈映真的《将军族》和宋泽莱的《麋城之丧》等,是典型或优秀的政治小说。这也许是从广义上讲的。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显然将政治小说的定义扩大了。照此观点,台湾的现实主义小说全可归入政治小说。其  相似文献   

6.
在台湾文学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台湾近代文学以诗歌(包括民歌和旧体诗词)为主,而发端于新文化运动的台湾现代文学获得了全面发展,以小说成就最大。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至台湾光复期间的台湾现代文学史上,大多数有影响的作家,以写小说为主。二十年代前期,台湾新文学运动主要是思想舆论上的破旧立新,为新文学创作开拓了道路,文学创作大多处于萌芽状态。据钟肇政、叶石涛主编的《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1979年出版)介绍,由追风(原名谢木春)创作,1922年发表于《台湾民报》上的《她要往何处去—一结苦恼的姐妹们》,是用日文写…  相似文献   

7.
韩彦斌 《阴山学刊》2005,18(2):41-44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台湾"大河小说"则是这一支流中的丰碑.其创作以钟肇政和李乔为代表.钟肇政的<浊流三部曲>、<台湾人三部曲>是台湾当代乡土文学的里程碑;李乔的<寒夜三部曲>是继<台湾人三部曲>后台湾当代文学发展的又一丰碑.这三个三部曲在选材、内容、创作方法等方面都有共同特质,共享"大河小说"之称.它们的出现在我国新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台湾同胞爱国主义的颂歌,是伟大民族的泣血诗章.  相似文献   

8.
台湾旅美作家白先勇曾经在美国的一次文学报告会上,作过题为《流浪的中国人——台湾小说的放逐主题》的报告,概括了台湾小说家们创作中的一个普遍倾向.白先勇这一评价,在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台湾诗坛.对台湾现代派诗人来说,思乡愁绪与流浪悲歌,同样是他们诗作的重要表现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
台湾当代作家欧阳子的小说具有明显的现代性 ,这主要表现在思想主旨和叙事艺术方面。其小说主题与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学在视角和价值趋向上多有重合之处。她坚持文学的独立性 ,在小说的叙事视点、叙事结构等方面都有所创造  相似文献   

10.
台湾新乡土小说这一创作潮流从20世纪末期一直风行至当下,但新乡土小说的内涵和外延至今尚无定论。由此,本论文试图从现实关怀精神、新的历史感、现代性批判以及新的审美原则等角度来论述新乡土小说的创作特征,以希为新乡土小说的内在特质作出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台湾光复以后,特别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台湾社会的逐步开放,台湾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外资的大量涌入,台湾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由落后的殖民地经济发展成了带附庸性的工商经济。伴随社会经济转型过程的是中西文化的冲突。当代台湾小说创作的特点是在当代台湾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一、开阔的视眼和广泛的题材日据时期台湾小说创作同抗日及民主政治运动结合在一起,作家们把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相联,“着重‘现时的现实’而非回忆,是沙特所指的‘终极情况文学’(literatureofextremesituation…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台湾"新世代"作家创作的抗日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相较于老一辈本土作家,"新世代"作家的抗日小说不再局限于"日据"台湾题材,而涉猎到大陆的抗日战争和南太平洋战争。而与大陆去台作家相比,"新世代"作家的抗日小说已基本不带反共色彩,更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检验和赢得两岸读者的认同。受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新世代"作家的抗日小说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现代派灵活多变乃至诡异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目前有许多地方和许多人都在研究台湾,台湾学者从各个学科的角度又是怎么研究台湾问题的?也许从台湾刊物的某一论文或某一位台湾学者的意见中,我们可能感觉不到台湾学者探讨台湾问题的特殊之处,但是我们若从宏面的历史的角度来看,台湾学者的台湾研究自有其观念表述的特定指谓、有其生存环境影响下的特定思想脉络、有其分析体系建构上的特殊形态。  相似文献   

14.
自台湾新文学诞生以来,其乡土小说中一直存在明显的"杂语"现象,即其普通话中混杂了较多的方言、文言和外来语成分。台湾乡土小说中的"杂语"现象除了源自日据时期汉语传统的中断外,还与新文学发生时新旧语言转换不彻底、语言建设过多地倚重方言有很大关系。而作为一种"症候","杂语"现象背后又反映了意识形态的混杂,即不同语体中更多地包含了民族的、文化的或政治的诉求。另外,语言是一个作家身份认同最明显的标志,这种"杂语"现象也显示了一些作家身份认同上的迷惘与混乱。  相似文献   

15.
1945年8月13日,日本投降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本帝国主义的黑暗统治结束了,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台湾的小说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本来这种历史性的转变,应当给文学创作带来生机。但是,台湾光复后的当代小说创作的发展步履艰辛,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由于日据时期殖民当局的法西斯文化政策对进步文化的严重摧残,台湾经济又濒于破产;加上光复后国民党接收官员的腐败无能,国民党政府对台湾人民的政治压迫等等原因,光复初期(1945年至1949年),台湾文坛很沉寂,很少小说作品问世。但是在困难的环境下,杨连、吴浊流、尤换宗、叶…  相似文献   

16.
台湾现代派小说主要是通过对畸形的性心理的剖析和潜意识的揭示,展示出变态的恋情和人物的精神裂变。并反映出在异化、荒诞的现实中,现代人无所适从的困境。在个人选择问题上,表现出存在主义坚持选择的自由和选择给人们带来的责任的观念。精神分析学说和存在主义哲学,是台湾现代派小说的心理和哲理内涵。  相似文献   

17.
读了台湾评论家叶石涛先生发表于《自立晚报》的《总是听到老调》,深感惊讶、失望和遗憾! 叶先生针对1992年《台湾文学选刊》第一期发表的一组笔谈,在尚未读到《台湾文学史》(上卷)的情况下。就把“使用汉文去创作的台湾文学铁定是中国文学的一环”的正确论断讥为“老调”,并以“双重性质民族结构”,否定台湾同胞具有“中国意识”。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过去,叶先生并非这样看问题。在《台湾文学的悲情·<台湾文学史>的展望》(1990年1月台湾派色文化出版社出版)中,叶先生说:“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民族血统,一个传统  相似文献   

18.
发轫于五十年代的台湾女性文学,在整个台湾文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就人物形象塑造而言,台湾的女性文学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台湾的女作家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多以自己生活的世界为创作题材,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观照生活。她们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是受封建礼教、传统道德和宗法制度的迫害,精神肉体备受摧残的弱女子。这些人物,在控诉封建礼教的罪恶,表现妇女的人生悲剧和要求解放的愿望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进入70年代以后,女性文学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了新的发展,其中尤以“新女性”形象的出现为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19.
《台湾历史与高山族文化》一书是张崇根同志三十年来勤奋攻读、苦心求索的成果。该书最为引人注意之处在于,它在关于台湾地方史实的考证与论述以及有关台湾的几种古籍的考订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驱散了长期笼罩在这些问题上的迷雾,很值得一评。 一、关于台湾的历史,作者着重研究了台湾历史上与大陆祖国的关系问题。在《怎样说明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三国孙吴经营台湾考》、《台湾古称“流求”探源》、《毗舍邪——宋代台湾之别称》、《南宋已在台湾地区建置说》及《也谈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的年份问题》等论文中,作者根据国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政治高压下,从齐鲁大地流亡到海岛台湾的山东知识青年中,却涌现出一批足以被日后中国文学史关注的优秀作家,其创作实践提供了文学与政治复杂纠葛中文学保存、发展自身的丰富经验。他们在传统的再出发中求新求变,以从乡土世界出发的形式、技巧的艺术实验坚守文学立场,从传统的、乡土的世界中发现"现代性";他们以文学自身的包容力、叛逆性突围出了国民党当局的政治高压,也以民间传奇性等构筑小说世界,为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学注入了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