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梦的出现是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紧密相连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先后有洋务派自强求富梦、农民阶级的天国梦、维新派的改良梦、革命派的共和梦,但这些梦一个接一个地破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人民进行不懈奋斗,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国梦的实现找到了可靠的保障。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奠定了道路、理论、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2.
当代国外发展理论的历史演进以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为时间节点,主要划分为40年代到6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及80年代至今三个历史阶段。其探讨的核心问题重点集中在把发展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把发展与人的主体价值相关联以及把发展看成一种制度性的安排。随着社会环境和客观实际的变化,每一代发展观的提出又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通过对当代西方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的深入剖析,揭示发展的本质及其内在矛盾,对于深刻认识我国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翻译悠久的历史、中国翻译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现代化所起的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并没有从一开始就给它带来应有的社会地位。对翻译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5.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社会稳定工作实践经验与理论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确保政治稳定、维护主权独立是社会稳定的核心任务,在区分敌我矛盾不同性质的基础上,形成了基本稳定的社会局面。在经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制度破坏后,中国进入社会秩序重建时期,开始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定压倒一切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稳定从这一时期开始成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现阶段处理新的社会矛盾、巩固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从建国初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到当前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重大课题,较好地处理了确立现代化目标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层次性与整体性、理想性与现实性及指标化与系统性等诸多关系,也开启了反思现代化目标与现代化实践关系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西欧经苏联传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从理论形态经苏联一国的实践到建立了包括中国在内庞大社会主义阵容。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社会主义革命有过胜利的辉煌也经历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以致于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竟成了当今世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90年代以来,世界把关注的目光投放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上。因此,从历史的角度,反思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过程,紧密联系中国实践,找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脉胳,找出社会主义前进和曲折中的转折点、关键点和生长点,找出适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轨迹,对于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的信念和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中国共产党统筹兼顾方法论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兼顾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脉相承的发展方法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了均衡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邓小平则把统筹兼顾扬弃为非均衡发展的统筹方法;江泽民与时俱进地增添了可持续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内涵;以胡锦涛首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则概括提升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统筹兼顾思想,把统筹兼顾概括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总结回顾中国共产党人统筹兼顾发展方法论的历史演进,为我们深入认识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族关系格局的演进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缘起、形成和发展。生产、生活上相互依存,是中华各民族融为一体的基础;对民族地区的优抚与开发,是维护中华民族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尊重少数民族特点及自主管理权,是协调族际政治关系,维护政治一体化的前提;多元文化并存、相互吸纳,是中华文明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践是构建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1.
西方历史上分权思想的演进逻辑是从阶级分权、机构分权发展到职能分权。古希腊罗马的分权思想实质上都是以混合政体为基础的阶级分权,即通过各个阶级分享权力、相互制约以实现阶级利益的平衡。阶级分权在实践中容易引发阶级斗争和政治动荡。西方近代分权思想强调的是职能分权,即承担三种基本国家职能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之间相互分立、相互制衡、相互合作。职能分权使政治斗争间接化、程序化、技术化,国家权力更具抽象性和公共性,利益冲突能够通过和平的方式在法治的轨道内公正解决,从而为构建良好政体确立了稳定的权力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当代女性就业地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女性就业相对于以前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具体分析可以看出与男性仍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这表明女性在就业上仍处于从属地位。分析其根源,从意识上看在于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二分法长期存在;从经济根源看在于对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劳动价值的等级划分。想推行男女平等就业,实现女性经济上的真正独立,应在就业上采取平等的政策以及实施生理保护、推广生育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3.
政治系统的有效运作离不开政党,国家的政治领袖通常也是政党的领袖.一定意义上说,西方政党选举制度也是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西方近代选举制度在与封建势力长期反复斗争的过程中,与资产阶级议会制度一起产生、发展、完善.现代西方政党选举制度,既继承了近代西方选举制度,又结合时代发展与环境变化发生了一些转化.研究西方政党选举制度的历史演变、原则、方式与程序、功能,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改革和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发展战略演进依次经历了传统发展战略、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低碳发展战略四个阶段.分析社会发展战略演进轨迹,我们可以得出如下重要借鉴和启示:制定、实施社会发展战略要同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坚持科学的战略方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宗教历史中的女性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使人类将心灵奉献给神圣者 ,使人在忘我的、与“神”的亲切结合中走向善和平静 ;女人一向被认为是具有柔弱、谦让、服从性质的 ,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宗教的本质 ,反映着宗教的悲悯和关怀。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期内 ,妇女对宗教抱有好感 ,但妇女与宗教的关系一直在动态中发展着 ,宗教在不断地干预着女性的命运 ,使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在宗教史上 ,在某种程度上是屈从的、灰暗的、受到压迫的。直到近代女权主义的兴起 ,妇女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在宗教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曾经历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与社会责任,这个问题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下的历史学的范围,它实际上是现代社会学中的一个分支:是知识社会学的问题。关于知识分子问题,虽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政策问题,日益受到党、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作为一个科学问题,理论问题,来给予研究,却至今还很少被人做过。过去有一句老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们一直把知识分子比作“毛”,而把社会的其他阶级比作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8,(3):189-196
在西方公民身份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古希腊和罗马是公民身份的开端阶段,通过政治改革,平民在城邦中可以与贵族分享政治权力;在中世纪和现代早期社会,公民身份总体上处于衰落,但中世纪中后期兴起的城市市民身份为现代公民身份的复兴打下了基础;在现代立宪国家,公民身份通过宪法在国家中确立了它的主体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身份得到了普及,其内容也得到了充实。西方公民身份的历史发展体现了公民所具有的政治权利、自由、平等、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以及民事权利和社会权利的内涵。在我国,公民概念应当以政治权利内涵为中心,重视社会权利的内涵:政治权利需要在宪法法律的规范下通过温和的、循序渐进的、商谈的方式来进行;社会权利应当通过法律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并特别注意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宝库中,毛泽东的经济思想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因此,加强对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都有着重大意义。本文试就毛泽东的经济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作一探讨。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三大贡献 (一) 毛泽东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殖民地学说的创造性发展。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列宁的名著《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和《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殖民地的状况都作过一系列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殖民 相似文献
19.
公民参与法律是推动西方法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西方公民参与法律的历史进行疏理和阐释,论述公民的法律参与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其对法治观念、秩序形成与发展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阐明公民参与法律的活动对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实现公民的法律参与.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到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日趋完善的发展历程。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次升华,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