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立新 《南京社会科学》2015,(2):133-137,144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社会思潮多元化产生的背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五大主要社会思潮中,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潮取代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新自由主义瓦解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历史虚无主义摧毁了苏联共产党的合法性,保守主义阻碍苏联社会的改革发展,民族主义思潮推动国家分裂。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革中,意识形态政策的调整应当有利于改革、稳定和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科学掌控意识形态,辩证对待各种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正沿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迈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带来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在上层建筑领域逐步建立起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各种新机制。在这一巨大的历史变革时期,文化工作必须深入思考自身的发展出路,探索改革创新的方法,积极适应  相似文献   

3.
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机制改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关系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传统模式同市场经济的矛盾,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所必须解决的迫切课题。这几年实行的改革措施,从价格、信贷、商业、工资税收和计划管理到各种责任制,无非要从企业的行为结构和市场环境这两方面建造一种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容否认,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适应这样一个新形势,改进和加强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克服各种不利于改革的错误思想,鼓舞人们自觉地投身到改革中去,勇于抵制改革中出现的不正之风,有理想,守纪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保证改革健康深入地发展,这是党中央领导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的号召,也是各级党委、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观点来看待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我们认为,首先应该注意分析改革的否定性.关于改革的否定性的含义,似乎可以这样规定,它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环节和方面,特别是其各种体制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发展.也就是说,以往既定的社会主义体制制度内部本来就存在着肯定和否定这两种力量,伴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发展,其中否定力量上升到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否定力量最根本的是来自于社会生产力,因为社会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它要求发展自己,当  相似文献   

6.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既充满活力、又保持稳定,既不断发展、又能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的社会,是改革发展稳定相得益彰、和谐统一的社会。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改革与发展、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正在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伟大的成绩。这是我们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指导的结果。因此,能否正确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顺利发展。一、在继承和发展中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开创性事业,因而在实践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人据此就怀疑甚至否定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并进而否定整个邓小平理论的体系。这就涉及到如何认识邓小…  相似文献   

8.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突破。有的同志发表文章说,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改革的真谛。现在需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理论上作出正确的说明,以便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认为,改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现象,有着极大的复杂性和重大的作用。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社会主义改革是发展生产力、推动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继武 《东岳论丛》2007,28(6):101-105
同一性和斗争性作为矛盾的两种根本属性,其关系是辩证的。我党运用这一理论指导实践的经验教训一再启示我们:搞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学会在同一中把握斗争、在斗争中把握同一的方法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应如此。就本质而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期求的是一种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并自觉地以矛盾同一性规范限制矛盾斗争形式和规模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艺术地运用各种斗争形式以维护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和稳定所需的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是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改革历史上两条路线斗争的实质,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围绕这一实质的斗争在五个核心问题上展开。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还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就是坚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社会主义在发展中的特殊情况和受时代影响产生的新特点,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则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中得到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改革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原则的更好实现,这个线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改…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的重要谈话中强调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  相似文献   

13.
(一)1.1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30多年了.在这期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重大成就,也有严重失误.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比较经常地出现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紧运行状况.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都与这一特征有关,我们在改革和发展方面的决策与选择也都受到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对于这种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紧运行究应如何看待?它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还是通过成功的改革与正确的发展战略的实行能够逐步从根本上被克服?这就成为一个很值得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4.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初步搭建,各种相关领域如政治、法律体制的改革有待纵深发展的情势下,这一决定的出台,为业已启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完善和发展明确了方向,确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紧迫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党政分开是一个首先的关键性的问题。作为执政党,正确处理党和国家政权以及各种非党组织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需要认真探索的问  相似文献   

16.
<正> 改革是历史的动力。凡是前进的社会,无不依赖于改革;只不过有大改与小改,自觉地改与不自觉地改之分罢了。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改革的社会。只是,社会主义改革与其他任何一种阶级社会的改革,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群众性,即是社会主义改革独有的品质,是社会主义改革先进于其他社会改革的最显著标志。一、社会主义改革的最深刻的原因和最强大的动力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任何社会的变革,最终都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以需要改革,自然也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出来的客观要求。在社会生产力的诸要素中,劳动者是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因而劳动群众对社会的各种要求,是社会变革的最深刻的原因和动力。  相似文献   

17.
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它在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在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创立社会主义新的实现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更加走向时代等方面,发挥着多层面的杠杆作用。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生产资料与劳动人民的真正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着全方位的动力作用。在跨世纪伟大征途上,要切实发挥改革的历史作用,必须坚持改革的全面性原则,坚持以经济市场化为方向的经济改革与以政治民主化为方向的政治改革相互协调,整体推进。这是走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改革所深蕴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改革的实质是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中国改革的目标选择,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形式的再选择。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发展植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和稳定,把经济搞上去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这样就给我们的改革目标提出了双项约束:既要利用各种方式发展生产力,又要保持社会主义性质不变。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计划机制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发展商品经济不能脱离市场,要以市场为取向。商品经济中经济的客观要求和计划机制的现实性,以及计划与市场在功能上的互补性,从理论上决定了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必要性、重要性 一种意见认为,要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持此意见者认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制度是:公有经济是主体,国有经济是主导,各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这一基本制度是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和我国国情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的。 有的认为,我们要建立的杜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大力发展国有经济是国家责无旁贷的任务。 有的认为,国有企业改革要执行发展、壮大国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经历了一个从主要是对旧体制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克服、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到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推动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一转换是由中国改革的背景的变化和改革目标的更新决定的.通过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不断地被我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