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稼轩所创纪游词数量虽不多,但其对不同地域自然山水个性化的审美呈现,由自然山水观照人文山水的高超手法,以及由这两种山水抒发的个人浓郁情味和独特的审美趣味,使其纪游词不独成为文学欣赏的对象,也成为解读辛弃疾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体验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2.
在英雄志士动辄得咎的时代,咏物词为辛稼轩表达难以直言的情感提供了依托,他将家国情感和英雄意志写入咏物词中,扩大了词作的情志内涵,增强了现实性,其中情与物关系的处理表现出强烈的艺术个性.具体表现为选取花卉、岩泉、雪月、器物等人文物象,注入历史文化内涵和性情襟怀.采取基形传神、赋体铺陈和新誓言语等手段,赋予豪杰的精神气质.通过拟人、移情、想象、比喻等方式将自身放顿在词中,赋予物象以个人的品格,更与人格化的物象产生了情感的交流和对话,这是稼轩咏物词的创新之处.辛稼轩咏物词将生动物象与深厚情意相结合,展现出由男子汉阳刚之气汇集而成的格调全新的咏物风貌.  相似文献   

3.
张然 《学习与探索》2007,(3):201-203
元末明初画家王蒙的《听雨楼图》引出了几十位诗人的题咏,他们的人生经历各异,或官场失意,或寄情山水,或以身殉国,用不同的心态诠释着"听雨"的意境,"雨"这一意象也在传承中不断改变其中的意蕴。由于以书画形式的实物作载体,《听雨楼图》题跋者之间的思想感情更易引起共鸣。后代的收藏者却只将其视作名人墨宝,并未理解"听雨"一词在诗卷中表达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4.
曲向红 《学术交流》2007,(4):166-168
雅俗之辨贯穿整个词学批评史,它建构了中国词学批评最初的理论框架,是词学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主题,但对何谓俗词研究者们却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俗词的研究对象与边界范围混乱不堪,因此有必要对其概念重新进行界定。俗词的特征集中在俗体、俗语、俗意、俗风四个方面。俗体、俗语侧重于“形”,而俗意、俗风则侧重于“神”。不管沾染上这四点中的任何一点,都可构成俗词。此外,俗词与其他邻近范畴,如俚词、淫词、艳词等,并非简单的等同关系。  相似文献   

5.
王辉斌 《唐都学刊》2003,19(1):24-27
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因谋取功名,一生曾三入长安。开元十一年冬,孟浩然因中书令张说之荐而首入长安,并写了著名的《赴京途中遇雪》一诗。开元十六年秋,孟浩然因"应进士"举二入长安,并与王维相识于京师。开元十九年一月,唐玄宗率文武百官"幸"东都,孟浩然闻之,乃于翌年春由襄阳而至,之后由洛阳三入长安。  相似文献   

6.
"要事业而不是工作",这句话从我们跨出大学校门,到开始职场之旅,一直相伴耳边。可是,什么是事业,什么是工作?怎么才能把工作变成我们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答案很简单,即以兴趣为导向,以能力为钥匙。找到事业的目标,再在此目标范围内找到相关的工作。这样,工作才是事业的阶梯。在我们仰望事业,想找到与之接近的工作机会时,面对我们的履历表,我们总是会发现以前的工作经验总是不够达到这个机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试论蒋捷词的忧患意识和隐逸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进军 《学术交流》2003,(9):147-150
蒋捷的词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纵观前期,面对山河破碎,他在个人与社会的观照中,抒发了对现实的忧患意识,反映在词的风格上,显得沉郁、豪放。进入后期,蒋捷逐渐平息了胸中燃烧的怒火,冷静地面对现实,思索人生。他之所以能在山水风景以及闲适生活中获得超脱的快感,能够淡泊欢哀、遗世独立,词中流露出隐逸意识,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选择。由此,词风亦变得雅淡自然,平和闲适。  相似文献   

8.
王松涛 《社科纵横》2004,19(5):142-143
本文通过考察秦观、黄庭坚、陈师道的歌词创作 ,对《后山诗话》中“本色”说的理论内涵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陈后山所谓词之“本色”的提出立足于“艳曲伴娇莺”的社会审美风尚 ,其内涵主要在于肯定艳曲俗词的创作及女音、软舞的表演。  相似文献   

9.
戴平 《东西南北》2011,(18):12-13
3月7日.在北京列席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来到北京大学发表演讲。面对500多位北大师生。他先自嘲说自己40多岁才学说普通话,“讲得不好不要见怪”,然后开始用普通话讲起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人们听得出,他的普通话水平的确很“普通”。他自己也承认,香港四五十岁的市民讲普通话确实有困难,但现在“我们已从小学开始教普通话”,而香港政府年轻公务员都能说流利的普通话。对此。北大师生报以热烈掌声。  相似文献   

10.
以T寺为田野点,藉由人类学视角探视现代媒介进入这座汉传佛教寺院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发现寺院在面对现代媒介的问题上,交织着"取"与"舍"的双重态度,进而又曲折地作用于寺院生活图景的变迁.将这些现象置入跨文化传播的理路,则突显出释、 俗两种文化在现今更为密切和多元的交往,以寺院为主体的佛教传播在当前特别表现出一种以适应"世俗化"为特征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1.
面对记者的发问,海城市验军针织厂厂长黄生德微笑着说:"一个好的企业,靠什么求生存?靠什么求发展?"他又自问自答地说道:"一靠质量、二靠信誉!"  相似文献   

12.
国际金融危机阴影笼罩,你是否也觉得手头有点紧了?看着橱窗里的名牌服饰和一线电子产品,你还敢随手刷爆信用卡吗?车展房展接连登场,你还会那么匆匆忙忙地去办理分期付款吗?我知道你开始犹豫了。你甚至开始想起那个有名的故事:一位中国老太太和一位美国老太太同时来到天堂,中国老太太面含欣慰感慨道:"我辛辛苦苦存了大半辈子钱,来前终于买上自己的房子。"美国老太太则得意地说:"我住了大半辈子自己的房子,来前终于还清了房屋贷款。"老太太的故事讽刺也激励了我们好多年,现在我们又要思考,到底谁的消费观念更实惠?  相似文献   

13.
于东新 《求是学刊》2012,39(2):119-123
全真道士词代表了金词之别宗,呈现出独特风貌:第一,创作方式互渗.其词具诗教之旨,创作上使用“诗人句法”,写出许多杂体词.第二,文体功能互渗.“以词喻道”,使得词在功能的选择上由“聊佐清欢”融进了“丹灶仙霞”,具体就是以词述心境、以词明道义、以词劝世人.第三,审美风格雅俗互渗.在以杂体入词、注重雅化的同时,又借鉴市井乡村的俗谣俚曲,吸收民间口语俗语,使词风雅俗互渗并存.全真道士词的俗化,也成为元曲登上文学史舞台的别样前奏.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中西城市化与民间社团之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城市文明的特征 什么是城市?英语和俄语"城镇"一词(town和gorod)的原意都是"围子".①汉字"圆"的意思之一是城邑,"圆"的字形直观地显示出其四围的城墙.它证实着人类原初时代在城镇创立上的共性.围子成为人类早期城市的基本特征,说明了政治与军事在城市起源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山水画的核心理念与最高境地无非就是“澄怀观道”,这“道”,用庄子的说法是无处不在的,而用理学与禅家的说法叫做:“月印万川”.尽管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但这“门”与那“门”还是不同的.山水之门在哪里?当然就在山水之间.  相似文献   

16.
面对日益蔓延的"污"文化,人们的意见莫衷一是.它是对立于官方文化的民间文化狂欢?还是大众文化的人文精神堕落?由这两种声音延伸出大为欣赏并听之任之,抑或是惊恐不已而力主管制的差异姿态.然从景观批判维度而言,市场机制及媒介宣扬潜移默化中塑形的身体景观引动了欲望阀门的松懈与下调,乃是"污"文化的总污头,网民在私人媒体中自发的污词创造与传播则成为推波助澜的重要浊支.鉴于源头的媚俗及支流的浅薄,推行去"污"文化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7.
勿吉和靺鞨是中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生活在亚洲东北部原始森林地带以渔猎为生的部族.其操通古斯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习俗,其名称的差异只是中国史书对同一族体在不同时期用不同的称谓所形成的.要想知晓其古代文化习俗事项,必须在汉文文献关于他们的记载中去探求,方能知其大概.《魏书》卷一00《勿吉传》载勿吉"俗以人溺洗手面";《隋书·靺鞨传》亦云"俗以溺洗手面,于诸夷最为不洁";《北史》亦载有相同之内容.面对传世文献的记载,我们虽然不能排除有传录之可能,但亦可确信并非是个案的记载,亦从中感受到这一习俗诚足令中国古代史家的惊异.同样亦让现代史学家困惑不解,①或视之为传说,②或引述而不作分析与考证.  相似文献   

18.
在当下生态主义思潮的强势影响下,一部分研究者往往把"庄子尚自然"中的"自然",误解为现代汉语中"自然"一词最俗常的涵义--作为自然物总和的"自然界".而分析表明:自然界的概念在庄书中并不存在,庄子是在本性而非自然界的意义上言说自然的,庄子尚自然的真正用意,在于获得庄子所预设的本真性情,而并非倡导人类过自然物的生活.在庄子所处的时代,人类力量还远没有强大到足以与自然界对峙的地步,与自然界的矛盾还没有显露.故而,自然界不可能成为庄子关注的对象,更谈不上突显为一个生态问题.以上误解,既人为地拔高了庄子思想,在价值取向上亦存在潜在误导.  相似文献   

19.
问:里根说将施行一种被称为"供应经济学"的政策,其中心内容是要在今后的三年内大量地、全面地减税.您对此有何感想?哈耶克:我还没有认真研究过那些坚持说减税就可以创造大量岁入的人的各种妙论.这种政策在英国的某种应用,恐怕还未产生这样的结果.我之所以对此种政策如此审慎,就是因为担心它可能导  相似文献   

20.
正在充满各种"鸡汤"正能量的世界里,唯有丧文化才让我们真的有了一丝感同身受,但此"丧"非彼"丧"。通过丧文化让我们认识到大家的生活其实都一样,通过调侃与自嘲告诉自己不要颓废,这才是丧文化真正的意义。1.原来一生一世那么短暂,当你发现所爱时,就应该不顾一切地去追求。2.一耽搁就是一辈子,回首就是痛!3.每个人注定都要被生活这个王八蛋欺负,何不趁年轻踹它两脚。4.这个世界其实只是看起来很大,实际上你哪也去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