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前夕,张学良向南京政府提出了“武力确保东北”的主张,但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明令张学良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对事变的处理先后经历了“与日本政府交涉解决”、“依国联公理解决”两个阶段。然而,随着日军对东北侵略的不断扩大及对日本政府和国联幻想的破灭,张学良对事变的处理又回到了“武力解决”一途。但由于蒋介石对日继续推行其“不抵抗政策”,张学良在向蒋求战不成、求援不得的情形下,被迫下野出洋。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始终未能突破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篱樊,其根本原因在于受“抗日须全国一致”(实质上是主张由南京政府统一领导抗日)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南京政府实行了在军事上不抵抗,在外交上依赖国联的政策;在对日交涉问题上,经过了由反对“直接交涉”到主张日军退出占领区后在国联“照拂”之下交涉的过程。在国民党中央政府会议第二九七次会议前后,即锦州危急的形势下,南京政府开始标榜“抵抗自卫”,但“抵抗”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只不过是一种姿态而已,其对日妥协的政策仍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3.
通常的说法,认为"九·一八"事变的原因有二一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性;二是日本国内经济危机使然.我们认为,上述两点固然言之有理,但尚不够全面和深刻.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即日本为实现"大陆政策"最终目标,所采取的总体战略要求而发动的.  相似文献   

4.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制订了称霸亚洲和世界的"大陆政策",其核心是"满蒙"政策.日本在基本实现"大陆政策"的第一期侵略目标(吞并朝鲜)后,立即着手为实现第二期侵略目标(独占"满蒙")进行各种准备."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大陆政策第二期目标的基本实现.事变的结果,不仅使日本实现了既定的侵略目标,而且又以"满洲"为基地,准备实现第三期侵略目标,即征服全中国乃至称霸亚洲.  相似文献   

5.
"大陆政策"是日本对其周边国家,主要是对朝鲜和中国进行侵略的总方针.其步骤是先吞并朝鲜,然后以朝鲜为跳板独占"满蒙",这是"大陆政策"的核心.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独占满蒙,最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结果实现了独占"满蒙"的侵略目标,为征服全中国和称霸亚洲,提供了总体战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东北地区进行局部抗战的开端,东北地区局部抗战是全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唤起民众的重要作用,是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后,日本军国主义为了巩固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除了通过法西斯统治、经济统制、军事镇压等手段外,还以愚民教育,即宣扬"王道主义"、"建国精神"、"日满不可分论"和"溥仪诏书"等方式,麻痹东北人民的思想,泯灭民族良知.但其最后结果,是东北人民的民族觉醒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灭亡.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南京政府实行了在军事上不抵抗、在外交上依赖国联的政策;在对日交涉问题上,经过了由反对“直接交涉”到主张日军退出占领区后在国联“照拂”之下交涉的过程。在国民党中央政府会议第二九七次会议前后,即锦州危急的形势下,南京政府开始标榜“抵抗自卫”,但“抵抗”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只不过是一种姿态而已,其对日妥协的政策仍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现代史的奇耻大辱,它给中国人民和许多亚洲国家的人民带来了空前劫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从中吸取的深刻历史教训是,一个国家必须保持国家内部的团结和统一,同时要增强全民族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一步上桥就有一步凌空的感觉,思想的网被切断了,一切的负担都卸了,只余下空洞的躯壳,面对那仰首可亲的明月,伸手可触的桥栏,俯首可见的碧水,和碧水中稀疏的朦胧的灯影。  相似文献   

11.
如果我是一个从前的哲人,来到今天的世界,我会最怀念什么?一定是这六个字:善良,丰富,高贵。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后,作为中国东北经济门户的海关也成为日本侵略的对象。日本通过操纵伪"满洲国",向各海关派遣日本顾问和封锁税收,将积存各银行之税款没收,以"优越力"驱逐各关税务司,强制接收各关。与此同时,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梅乐和所代表的英国等国对日实行的"绥靖政策"以及国民党政府的对日妥协,均对日本的侵略野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外祖母家有一个很大的园子,我的童年就在那儿度过。园子里有一道长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青藤,搭起了一座绿色篷帐,外祖母管它叫“凉棚廊”。藤有两种,凌霄花和紫藤。一到春天,它们争相抽出柔嫩的新藤,枝枝蔓蔓地往上爬呀绕呀,比赛似的,看谁爬得高,看谁绕得远。绕着绕着,就缠到一起了,分不清谁是谁的枝,谁是谁的叶。夏天,藤萝叶子更是疯长,重重叠叠,密不透风,整个长廊都郁郁葱葱,浓荫蔽日。  相似文献   

14.
美国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 ,经历了一个由消极观望 ,到与国联合作 ,再到“不承认主义”的过程 ,总的趋势是朝着逐渐强硬的方向发展。但由于美国没有采取强有力的实质性行动 ,美国的反应对日本的遏制是软弱无力的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的移民侵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民政策是日本帝国主义大陆侵略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军国主义在我国东北移民侵略的巨大狂潮是从“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日本移民入侵分为武装移民时期、“国策移民”时期。两个时期的移民特点表现为军事性、强制性和掠夺性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把解决东北问题的全部希望寄予国联与美国。然而美国政府在事变初期的静观政策助长了关东军的侵略野心,后者不断扩大战事。锦州危局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两面外交,试图在不卷入中日战争的前提下,与国联合作迫使日本撤军,但却无果而终。最后,美国政府出台了史汀生不承认主义,却又遭到日本的无视,成为一纸废文。而美国政府并未采取任何强有力措施以制裁日本。事实上美国政府在中日问题上首先考虑自身利益,其貌似公正的外交政策只是出于道义上的考虑,于事无补。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英国主导下的国联非但未能有效阻止日本的侵华行为,反而在其不断纵容之下,日本侵华脚步不断加大。究其本质,此时英国在中国问题上对日本的退让,源自于一战后英国整体实力的下降及其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远比日本为低。英国这种绥靖政策的推行首当其冲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从长远来看,也损害了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和平原则,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8.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 ,日本侵华政策经历了从武力吞并到政治分离再到武力吞并的演变过程。尽管在此过程中日本侵华手段发生阶段性变化 ,但其灭亡中国的侵华政策的根本目标始终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9.
英国和国际联盟如何应对"九·一八"事变,对当时局势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九·一八"事变之后,英国的远东外交政策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国际联盟也做了维护和平现状的努力,但是英国的远东外交和国际联盟的努力终告失败,原因就在于它们始终停留在"不承认"政策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九·一八"事变距今已有近80年之久。"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新一轮侵华战争的开始,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画卷上涂上了屈辱而悲惨的一笔。从"九·一八"事变起,中经华北事变直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前,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一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即对内加紧"剿共"和镇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