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慎重审思历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所提出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精辟概括.国家公园是一种新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和自然场域,在我国当前的自然保护地建设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国家公园建设应遵循的环境伦理典范,国家公园建设实践中所体现出的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技术和生态文明行为的现代化,是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公园内涵的深刻展现.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公园环境伦理内涵的实践转向,也是其实践归属,在此基础上谋求生态建设的长效维稳是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环境法的伦理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主张人类热爱、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通过道德和法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实现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和谐、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和谐、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人化自然"与"未人化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能够满足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论证和可行性论证,应当成为环境法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代环境伦理的核心内容,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借鉴吸收各种环境伦理价值的科学合理成分,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伦理价值观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4.
论环境伦理构建的科学依据及基本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道德的角度调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必须确定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环境伦理原则的构建应以生态科学揭示的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公共利益”作为其现实基础和客观依据。持续生存作为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 ,反映了对人与自然生存关系的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倡导代际公平、实行代内平等是持续生存原则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为原则所建立的现代城市造成了众多的城市环境问题,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逐渐发展到二元对立的状态,促使城市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边缘.在对现代城市环境问题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生态城市是为了解决当前城市环境危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与环境伦理具有内在一致性,它蕴含着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公正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引导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首先,环境伦理价值观、环境伦理道德规范和环境伦理信念等环境伦理价值理念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其次,生态伦理文化、生态道德教育、低碳经济模式和生态伦理法制等环境伦理实践行为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表征人类先进伦理文化的发展观。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物的关系时,体现的是和谐共生、公平正义和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强调把主体与客体、人与对象、必然与自由等对立统一的要素,和谐有序地排列组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和谐共生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伦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伦理”并非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直接的伦理关系,亦非其它生物与人有所谓的平等权利,更非自然界具有不与主体发生关系的孤立的内在价值,而是由于环境伦理把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有效地纳入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中,从而深刻地揭示以生态环境中介了的人伦之理。环境伦理的实质是在现实的实践格局中协调并规范人类多极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学界对此问题的认识上的差异,归根到底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关怀伦理视野下的环境伦理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互动问题,是当今学术界关注和探讨的重大热点问题.环境伦理是人类对其自身与自然关系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环境伦理的核心是要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关怀伦理学在反对以人类为中心和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结构中也对环境伦理投入了较多的关注.所以.女性与环境发展息息相关的观点开始受到重视,女性与自然被逐渐紧密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9.
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有着本质区别;传统发展伦理观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灵魂在于人与环境相融、和谐的意识,及在生态法则和道德法则衡平基础上的环境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生态法则与道德法则应进行衡平,这种衡平乃环境法价值理念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有着本质区别;传统发展伦理观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灵魂在于人与环境相融、和谐的意识,及在生态法则和道德法则衡平基础上的新的环境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生态法则与道德法则应进行衡平,这种衡平乃环境法价值理念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历史发展角度阐述了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伦理观,并且提出加强人们环境伦理意识的建设性观点,使人和自然达到真正的统一和谐。  相似文献   

12.
环境刑事违法的恢复性司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伦理的发展和地球环境的恶化,为环境刑事违法的惩治提供了坚实的道德基础,提出了迫切的现实诉求。恢复性司法的价值理念与制度设计对于以恢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利益平衡与和谐关系为目的的环境刑事违法的惩治具有借鉴意义。因此,在恢复性司法与环境刑事违法惩治的理论互恰基础上,探讨环境刑事违法惩治中恢复性司法的适用范围与制度建构具有理论可能性和现实迫切性。  相似文献   

13.
和谐环境伦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人类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文明形态,与之相应也出现了敬畏自然、依从自然的环境伦理和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等环境伦理.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与之相适应的是和谐环境伦理.和谐环境伦理克服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虽然双向但不对称的缺陷,是一种双向对称的和谐伦理.它体现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环境伦理的角度进行思考,阐述了环境伦理的由来与发展,指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特别注意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提出要加强环境伦理教育,树立科学的环境伦理观;注重养成符合环境伦理的行为习惯;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人口增加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经济高速增长使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因而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伦理关系之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即生态和谐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它是和谐社会的伦理特征之一;现阶段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伦理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只认为人具有价值、人是主导,一直都把人自然界看作只是人类的工具,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形成了"人与自然"的二分关系,"人-物"的格局,这样的暴虐行为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恶化,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然作为主体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新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17.
旅游伦理是调节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伦理关系的道德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我国对旅游伦理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有不少不足和困难.旅游伦理对旅游地文化具有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误区主要是不承认自然万物自身具有生存、存在的权利,否认人与自然是一种伦理关系。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关系涵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两对基本关系。把自然万物纳入伦理思考范围,难点在于如何理解自然物的权利,以及人与自然物、自然物与自然物之间权利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和谐思想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完全和谐,其最终指向是人与上帝的和谐。基督教有着鲜明的伦理性,和谐思想就是其伦理性的体现。基督教和谐思想虽然是建立在神学思想之上,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消费伦理是指人们在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环境等问题上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消费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内在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三重维度。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消费价值观念,引导大多数人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目的和价值,其结果引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重伦理困境。超越消费主义,一要树立生命共同体理念,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二要发挥制度优势,超越资本逻辑;三要扬弃消费异化,构建健康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