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现代性蕴含着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和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两重维度,现代性的道德困境也在这两重维度展开。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对理性主义的强调导致了"道德中立"和"道德无涉"现象的产生,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对感官原则的强调致使"道德情感主义"和"价值个体主义"的出现。理性道德论和德性伦理学分别从理性和德性对现代性道德困境加以分析,但两者都只抓住了真理的一个方面。"规范—德性—德行"的现代性道德体系的建构是对二者的调和与超越,它强调理性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德性,再由个体德性外化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德行。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促进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伦理道德的危机与困境。在现代化全面展开和现代性迅速成长的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主义及其现代性意蕴,并从中寻求当代中国走出道德困境,追寻道德理想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社会以世界祛魅、个人主义、价值多元、未来主义为主要特征,这导致其伦理命运是价值神圣性的丧失、人伦共同体的失落、道德相对主义的无能、合理的传统资源的抛弃.其"道德谋划"也因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拒斥、对伦理制度化的过分钟情、对美德伦理的遗忘而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工业文明和都市生活的深刻体验,使现代性问题在不到200年的时间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波德莱尔最先发现现代性中所包含的二重性,他指出现代性是过渡、短暂、偶然,也是永恒与不变,并以此命名美的双重本质.艺术家通过审美现代性理解人类文化的意义,其实表现的是道德现代性与人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工业文明和都市生活的深刻体验,使现代性问题在不到200年的时间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波德莱尔最先发现现代性中所包含的二重性,他指出现代性是过渡、短暂、偶然,也是永恒与不变,并以此命名美的双重本质。艺术家通过审美现代性理解人类文化的意义,其实表现的是道德现代性与人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两种文化之争已经成为当代学术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两种文化之争与现代性问题具有某种共生关系。现代性源于文化分化,两种文化之争同样源于文化分化与冲突。把两种文化之争置于现代性视域中加以讨论,才能从根本上、系统地把握两种文化分裂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在德育研究中有着"划时代转变"美誉的柯尔伯格道德理论,是一个开放和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通过运用视域转化的方法对柯尔伯格理论的实证主义内核进行剖析,揭示了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哲学困境——其道德发展理论必然走向实证主义的反面即神学阶段。在此基础上,审视和反思了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必须在道德发展观、道德教育观、道德教育主体观、德育方法论和德育中介论等五个方面加以重点研究和考量,才能为道德发展理论的研究路径确定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主要集中在资本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两个方面,这通常被认为是马克思学说的两大贡献。但是,如果把马克思学说的贡献和现代性批判连接起来,可以看到二者都统一于劳动主题之下。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主要特点不仅是指证资本和意识形态有一种相互支撑的适应性关系,更重要的是展示现代性的悖论性质、澄清其根源并寻找克服它的现实路径。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和诉诸历史的实践变革方式对中国现代化仍极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道德共识"困境是全球化过程中道德领域的"多"对"一"的消解。现代性是引发全球化时代"道德共识"困境的内在诱因,而全球化时代出现的个体权利的膨胀、价值观多元化思潮、文化相对主义以及大众文化构成了"道德共识"困境的外在助因。"道德共识"困境往往表现为3种形式:道德个人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在全球化时代,"道德共识"困境的存在直接关乎着道德主体的道德选择、道德生活的范导以及道德教育的路径依赖。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性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内含复杂战略图谋、利益立场、需要主体能动参与并进行话语争夺和"共识构建"的开放结构。"道德共识"困境消解与"道德共识"构建是同构的。全球化时代破解"道德共识"困境,应秉持"平等主体的对话"和"辨证互动中的矫正"两个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1.
天作为道德形上根源的演变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在中国传统社会经历了人格之天、心性义理之天的演变,并一直作为道德原则合法性的重要依据而存在。近代以来,自然之天对它们的存在地位造成巨大冲击,展示出天作为道德合法性基石的深层理论矛盾,认识这一矛盾为深入思考道德重建的可行性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世纪之交的中国新诗面临着遭遇社会大众集体性疏离、冷漠的外部困境,同时新诗在创作、阅读与批评等方面也面临着内部困境。步入新世纪的中国新诗只有建构并维护多元共存的诗歌格局、建立相对的诗歌标准与尺度、重视塑造良好的诗人形象,以及高度重视当代诗歌的启蒙、教育与普及工作,才有可能获得自身的整体性进步与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在20世纪表现为一场世界范围的哲学运动———实践唯物主义思潮,实践唯物主义思潮作为一种世界性现象,深层的理论之根就是人道主义,这不仅是因为,"人"和人道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思潮的中心话语和理论主旨;还因为,西方人道主义文化传统是实践唯物主义思潮的血脉之源;而且,人道主义作为实践唯物主义思潮的理论之根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实践根源。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以德治国”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德治”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但“以德治国”与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有着根本的区别。“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我们要以“以德治国”的思想为指导 ,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当前,对于困境青少年问题的认识与应对,要转变传统的思路与就事论事的立场.应当看到置身困境的青少年,除了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困境外,更有伦理生活的困境.因此,在帮助困境青少年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通过多种形式与渠道予以公共伦理生活规范与现代文明的教育引导.鉴于困境青少年的主体,都来自农村或发源于农村,所以根本解决问题的途径是...  相似文献   

16.
贝叶斯主义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在90年代得到复兴,目前已成为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研究纲领。在科学推理领域,贝叶斯主义具有如下优势:能够将传统科学方法论中的重要直觉形式化;避开传统科学方法论中的困难;解决传统科学方法论中的“未解之谜”。但它也面临旧证据问题、逻辑全知问题和简单性问题以及可列可加性问题等困境。当前贝叶斯主义的研究活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认知科学中的贝叶斯推理和人工智能领域中的贝叶斯网络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人性的角度看,道德根源于作为理性动物和社会动物的人的内在需要体系协调统一与全面实现的必然要求.纯粹道德是在抽去了各种个体差异的"普遍人"概念的基础上得出的.它是道德普遍性的依据,也是衡量各种社会道德合理性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8.
道德建设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设,因为只有诉诸情感信念的道德,才是现实的道德。传统道德的理性主义特质导致了道德理想设计与道德实践的悖离,实现道德向自由情感的回归是当代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分离也要求用道德情感来消解,塑造人己两利的现代人性;普遍伦理的呼唤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以基本道德情感为基础的精神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孔子在其官德思想中,把士德、吏德、君德看作统一整体,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官德的主体。其基本官德思想是:为官以"仁"、为官以"忠"、为官以"德"、为官以"礼"、为官以民、为官以"克己修身"。这是我国古代"德治"的基本精神,深远地影响了古代政治伦理及传统文化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对我国当前"反腐倡廉"、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共识是道德之为道德的基本前提,是道德合法性的终极依据,因此,道德天然是"共识的道德"。"道德的共识"之所以成为当今社会的现代性焦虑,是因为将社会的"道德"困境误读为"道德共识"困境,将道德共识的"改组"简单理解为道德共识的"分化"。缓解道德共识的焦虑,必须达成道德共识的共识,即通过道德妥协以实现不同质态的道德共识之共存,承认有限共识以实现道德共识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