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朝学者钱大昕在《恒言录》(卷三)中认为“婶”由“叔母”合成,乃精当之论。现代汉语方言称叔之妻含“叔”语素者有广东梅县话,称“叔姆”。最普通的是含“婶”语素,如西安叫“婶”,成都、昆明、长沙叫“婶婶”,北京叫“婶儿”,济南、沈阳叫“婶子”,温州、广州、阳江、厦门、潮州呼“阿婶”,福州唤“依婶”或“家婶”。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汉字“归、家、室”所反映出的婚嫁习俗 ,说明这些婚姻形式主要是在《诗经》及其以后的年代 ,它以一夫一妻制为主要形式。该形式以男权为主 ,女嫁到男家。女以有夫为有家 ,男以妻为室为家。并非人类社会学家所论述的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度时期的偶婚制 ,即婚姻关系不确定 ,男到女家的走婚或夜访婚形式。  相似文献   

3.
《离骚》云:“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又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又云:“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脩”一词,《离骚》中凡三见。王逸注谓:“灵,神也;远也。能神明远见者,君德也,故以谕君。”(《楚辞章句》)朱熹的说法同王逸基本相似:“灵脩,言其有明智而善修饰,盖妇悦其夫之称,亦耗词以寓意于君也。”(《楚辞集注》)清代楚辞研究者亦认为:“灵,善也;脩,长也。称君为灵脩者,祝其所为善而国祚长也。”(王夫之:《楚辞通释》)“灵脩者,大夫颂其君之词,即借以为称其君之词。”(王邦采:《离骚汇  相似文献   

4.
《仪礼·丧服》的亲属称谓所反映的上古婚姻遗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礼·丧服》经、传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周代亲属之间的丧服关系 ,因而也就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周代的亲属称谓制度。通过它所记录下来的亲属称谓制度 ,如“舅”、“姑” ,从父、从母 ,“女至”与“昆弟之子” ,“女弟”、“女以”等 ,可以发现许多与之相应的上古婚姻遗俗或上古姻缘形式的遗迹  相似文献   

5.
一、一个被遗忘了的亲属称谓“私”是古汉语中的一个早期亲属称谓。远古时代,姊妹们用它来相互称呼彼此的丈夫。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这个亲属称谓已弃置不用,被人们遗忘了。这个曾经在我们祖先的社会生活中流行过的亲属称谓,在古代的文献中,有过不少的记载。《尔雅·释亲》中,有“女子谓姊妹之夫为私”的记载。汉朝刘熙的《释名·释亲属》中,对此进一步解释说:“姊妹互相谓夫曰私,言于其夫兄弟之中,此人与己姊妹有恩私也。”在《诗经》的《卫风·硕人》一诗中,有“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  相似文献   

6.
《苏秦始将连横》是《战国策》中的名篇。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学术界对这句话中的“秦”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的是秦国,如刘忆苎在《战国策选讲》里解释道:“他(指苏秦)既不满意家人的态度,但又不敢怨恨他们,而把造成这种情况的罪过归于秦国不采用他的建议,以致不能‘衣  相似文献   

7.
一、《尔雅·释亲》是今本《尔雅》的第四篇。今本《尔雅》计十九篇,前三篇“释诂” “释言” “释训”解释一般性词语,主要是动词、名词、形容词,以及少数代词、虚词。后十六篇按语词的义类收词。“释亲”列于十六篇之首。 二、从内容看,“释亲”收的是亲属间称谓的词语。这里所说的亲属实指父党(父系亲属)、母党(母系亲属)、妻党(妻的各种亲属)、婚姻(因婚姻关系而产生的其他亲属)。现在分别讲一讲四类亲属及其相互间称谓情况:  相似文献   

8.
李白的名篇《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历来脍炙人口,其中“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两句中的“小谢”,现今的注家几乎众口一词,皆以为是指谢脁。我以为这实在是误解,试述理由如下。首先,李白这首诗中的“小谢”应该是指南朝诗人谢惠连。早在钟嵘《诗品》中谢惠连即有“小谢”之称,如“小谢才思富捷”云云即是(《诗品》卷中)。而谢惠连素为李白钦慕,他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一文中曾说:“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  相似文献   

9.
徐钟震年谱     
徐钟震,闽县( 今福建福州) 人,明清之际诸生。父徐陆,早卒。伯祖徐熥,倡导重振闽中风雅,有《幔亭集》; 祖父徐■,字兴公,晚明闽中诗坛领袖之一,有《鳌峰集》《笔精》等,后进学其诗者称“兴公诗派”,藏书富甲东南。钟震早有诗名,与其叔延寿称“二徐”。明亡后组织兰社,强调诗文出“新语”,“最忌者陈腐之气与夫掇拾之词”,闽中诗展现出新气象。钟震继承祖业管理徐氏藏书,校勘图书,作题跋,学界很少关注。其《徐器之集》《雪樵文集》《海疆世纪》诸书,亦罕见公私藏书目著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依据《睡虎地秦简》探讨秦国的婚姻伦理观念,首次提出:秦国的婚姻伦理观念分为官方和民间两个层面。官方的婚姻伦理观念是提倡“男女有别”,主要体现在国家行政权力和法律规定之中。民间的婚姻伦理观念有二:一是重功利、轻伦理的婚姻价值观;二是重视夫妻互爱,但仍是夫尊妻卑。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北宋嘉祐本问题 冯延巳《阳春集》在宋初即已散佚,迨嘉祜戊戌陈世修始为搜集成书。宋张侃《张氏拙轩集》卷五云:“《香奁集》,唐韩倔用些名所编诗;南唐冯延巳亦用此名所制词,又名《阳春》。”是冯延巳词原名《香奁集》,又名《阳春集》。陈世修所编名《阳春集》,殆即仍其旧称。或渭“集名《阳春》,亦必非冯延巳自题,冯氏必不自诩其所作为《阳春白雪》之音也。”按“阳春”,喻清明盛世也,李白《梁甫吟》诗有“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句,非自诩为《阳春白雪》之音也。陈世修《阳春集》序云:“公以金陵盛时,内外无事,朋僚亲旧,或当燕集,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俾歌者倚丝竹而歌之,所以娱宾而遣兴也。”此即所以名“阳春”也。  相似文献   

12.
章学诚在其名著《校雠通义》中,归纳出目录学有两大功用,一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二是“即类求书,因书究学”。故此,优秀的目录学著作被历代认为是治学之门径,刘氏父子《别录》、《七略》,为我国目录学开山之作,龚自珍曾谓:“微夫刘子政氏之目录,吾其如长夜乎?”(《六经正名》)又晚清张之洞所著《书目答问》亦为著名的目录书,范希曾称:“书成以来,翻印重雕不下数十余次。承学之士视为津筏。故目录之学,沾溉后人,厥功至伟。喻剑庚君主编的《两刻豫章丛书题记》(以下简称《题记》),为江西先贤陶福履、胡思敬二氏所刻《豫章丛书》,凡129种书…  相似文献   

13.
周建勋 《社区》2011,(20):22
随着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婚姻法解释(三)》)的公布实施,全国各地刮起了一股"房产加名潮",许多人认为《婚姻法解释(三)》的出台是对房产登记于其名下的夫或妻一方的保护,而不利于未登记的夫或妻一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辑《陈去病年谱》,得佩忍先生致范烟桥先生函(见封三。——编者),信手写来,气韵连贯,行书绰约有致,文亦流畅、简约,无赘笔,诚为一件艺术珍品,惜其原件未知收藏在何处?因文字不长,且为行书小楷所写,特译之并加标点,注释如下; “烟桥足下:弟前撰《浩歌堂近谭》,(2)首载吾家周庄故事,(3)即联带及子贵族所谓范叔瓒(4)冀人是也。顷得吾家贞事居士(5)父子墓石十方云:‘居士赞于吴辽范良玉(6)为婿。弟意良玉或系叔瓒本名,则陈范世交于此益堪征信。且陈鉴(7)之父因沈万三(8)株连远戌,而居士之高曾亦与万三子姓缔为婚姻。弟又疑鉴与居士实同出一祖也。尊府先世谱牒不知起于何时?幸一查之,于松陵文献不无裨补也。最奇者,弟方在甘泉(9)发现庞氏(10)祖墓,得碑码甚珍奇名贵,即告芹生(11)并还家庙,添了多少掌故。岂知天悯愚忱,竟于一月之后,得到贞丰墓石(12),又皆松陵乡先生所撰文字,为拙选文集(13)所未及.此其裨益于掌故文化不甚钜哉!湖上(14)甚适,盍来一游。此颂 侍祺  相似文献   

15.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最早著录于南朝陈代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一书,题目叫《古诗为焦仲卿妻所作》,作者为“无名人”。诗前有序。以后赵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杂曲歌辞”类也收载了这首诗,题为《焦仲卿妻》,称“古辞”,并说:“《焦仲卿妻》,不知谁氏之所作也”。诗前亦载序文,字句和《玉台新咏》略有出入。现在一般人常取长诗首句以作篇名,称之为《孔雀东南飞》。  相似文献   

16.
《左传》“君子曰”是表示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评论,但全书属于“君子曰”这样的称谓有几种。 (一) 在《左传》中,“君子曰”共四十八见,如首例隐公元年“君子曰”: 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原来是郑庄公因为他的母亲偏爱其弟叔段,就向他的母亲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颖考叔为了谏诫庄公,先是有计划地“有献于(庄)公”,使得“公赐之食”,才“食舍肉,公  相似文献   

17.
薛昂夫行年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超吾,字昂夫,号九皋。以字行,人称薛昂夫。元代畏吾儿族有名的散曲家。 王德渊《薛昂夫诗集序》:“薛超吾,字昂夫。其民族为回鹘人,其名为蒙古人,其字为汉人”。 薛超吾,康熙《衢州府志》作“薛超吾儿”,民国《衢县志》作“薛遮吾尔”,皆随音译写,字无定形。 “回鹘”,即古代之“回纥”,散居漠北,以游牧为生。隋大业间,与仆固、同罗诸部结为回纥同盟。唐德宗贞元四年,改称回鹘。后为黠戛斯所败,部落西迁,散居今新疆东南一带。蒙古铁木真时归附,称畏吾儿,即现今之维吾尔族。 揭侯斯《送爕元普序》云:爕里普化为蒙古人,本无氏姓,“故人取名之首字加其字之上若氏姓之者,以便称谓,今天下之通俗也”。薛超吾之称薛昂夫,亦徇此俗。  相似文献   

18.
侗族传统婚姻选择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侗族有较为自由的恋爱形式,如“行歌坐月”、“玩山”等,但恋爱的自由并不等于婚姻选择的自由。侗族传统的恋爱文化、婚姻文化均是具有规则的,受自身文化的制约。在传统社会,侗族的婚姻选择具有严格限制,如“同房族不婚”、姑舅表婚与姨表不婚、婚姻圈限制和层级婚亲规约。任何文化均具有功能。需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秩序,使之正常运转。侗族传统婚姻选择即是社会各利益集团在资源配置中长期博弈的结果,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社会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9.
“燕”和“报”指中国古代男子与母辈,或辈分较高女性的私通。《左传·桓公》十六年“卫宣公燕与夷姜,生急子”。注:“夷姜,宣公之庶母也”。同样,《左传·宣公》三年还记有“(郑>文公报郑子之妃曰陈妫”,注“汉律,淫季父之妻曰报”。所以后来把男女间不分长幼辈分的淫乱,称作“烝报”。近来,有些学者却把“烝”、“报”说成是转房婚,认为这是一种群婚制的残余,是父终子妻其庶母,兄终弟妻其嫂,叔终侄妻其婶,甚至认为烝报制后人称为转房制,这是欠妥的。  相似文献   

20.
从1924年,林森先生(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辛亥后首任参谋长。与林觉民同为福建闵侯,即今福州市人)。刊印《碧血黄花集》一书,首次影印刊出林觉民的《绝命书》(今称《与妻书》)手稿。林党民手稿影印发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无不被信中的革命意气所感动。据书中介绍,林觉民号抖飞,又号天外生。在高等小学时代他即怀有爱国思想,课余谈及国事时势,常说“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为同学所钦佩。19岁成婚,对妻意映感情深笃,他说过:“吾妻性癖好尚与我绝同,天真烂漫女子也”。他著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