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已逝多年,但他却是我最怀念的人。妈妈经常说:“你是在你父亲的肩膀上长大的。”这话一点也不假。我从小就喜欢骑在父亲宽阔的肩膀上。我五岁那年,父亲带我去看元宵灯会,满街的人,满街的灯,把漆黑的夜照得五光十色。父亲怕别人挤着我,也知道我人小个子矮看不到灯,便把我扛到他的肩膀上。我一下子长成了巨人,比所有的人都高,各式各样的灯在我眼前晃来晃去,特别好玩。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风衣     
苁蓉 《老人世界》2011,(8):29-29
小时候,每当注视母亲婀娜的身影拖着一条又粗又长的麻花辫时,我总会奇怪,有了几个孩子的母亲竞还有这样的风韵。可是那时,母亲总是抱怨,嫁给父亲是她最不如意的事情。而父亲因为自己的确比母亲稍矮一点儿,长相差一点儿,也就由着母亲的情绪。  相似文献   

3.
成长的故事     
有时候,人类的成长,是和树有着相通的,每一寸的成长,都在细微处留下了“年轮”的痕迹。生命之树与名字一起高大那个春天,我已会写自己的名字,便在那棵小树上,歪歪扭扭地刻下自己的名字。我个子很矮,在小树不到一米的地方刻下自己的名字。我把个子矮的烦恼说给了父亲。父亲摇摇头说,你很快就会长大的。父亲便领我在院子内栽下了一棵小杨树。挖坑,培土,浇水,然后父亲让我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树上。小树长,你也长。父亲说,你们都会很快长高的,你的名字也会长得高高的,只要努力。生命之树会与我的名字一起高大,只要努力。这是童年时父亲给我的一句…  相似文献   

4.
梁伟 《老年人》2015,(2):27
父亲去世的前一天晚上,上床睡觉前他还洗了个热水澡。父亲平时就是个爱干净的人,难道冥冥之中竟晓得自己的生命大限到了……这让我们子女感到内心歉疚。父亲也真是,连个净身的机会也不给我们。父亲退休前是位邮政投递员,一位在底层讨生活的普通劳动者。每天天一亮他  相似文献   

5.
六年间     
父亲在外做生意,从我懂事起,我们就聚少离多,只有节日才见上一次。尽管这样我觉得自己是爱父亲的,从小到大我都没顶撞过他,每年都记得祝贺他的生日。我开始工作那年,父母亲搬到广东定居。此后我每年只能见上父亲一两次。当然,每个周末我都会给他们打电话。可跟我聊的几乎总是母亲,偶尔父亲接到我电话,我们的通话也总是那几句。一般是我问,爸,吃饭了?父亲答,吃过了,你呢?也吃了!即使没吃,我也不想他担心。  相似文献   

6.
父亲的苦母亲离开我们的时候,我11岁,最小的弟弟还不到半岁。父亲实在很难照顾我们5个孩子,打电报回乡下老家,叫来了15岁的梅表姐。于是,弟弟有人带了,可家里也多了张吃饭的嘴。粮食不够吃,父亲就把细粮换成粗粮,表姐还在屋子后面种了好大一片菜地,有菠菜、小白菜、土豆,还养了两只羊和一大群鸡。羊奶是喂弟弟的,鸡蛋也是给弟弟吃的。那时,我们都以为表姐无所不能。快入冬了,我们的棉衣棉裤都还没有做好,表姐看着父亲买回来的棉花发愁。她告诉父亲,她在家没有学过做棉衣。父亲请来了秀莲阿姨,用了三天的时间,把我们所有的棉衣、棉裤做好了。…  相似文献   

7.
寒冬的夜里,父亲的胳膊又晾到了被子外面,第二天早上,那只胳膊又开始了习惯性痉挛。疼痛使父亲的额头冷汗涔涔,我们的心也跟着揪到一起,却手足无措,只能尽力地揉搓父亲的胳膊,为了治好父亲的这个怪毛病,我们煞费苦心,带父亲去大大小小的医院检查,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医生们说是痛风,开了些治疗痛风的药,再无良策。但那顽固的毛病就像不受欢迎的访客,每年冬天不请自来,吃了各种药,用了各种偏方,却无济于事。疑云笼罩在我们心头,父亲得的到底是怎样的怪病呢?一次在饭桌上,父亲终于揭开了谜底:  相似文献   

8.
父亲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小商人,对政治不闻不问,并常对我们说:"君子不党。学门手艺赚饭吃就行了。"所以,父亲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落后分子。可是有一次我从父亲当年的一个老同事、也是父亲解放前开的小酱园里的一  相似文献   

9.
母亲的遗像在落日余辉中渐渐模糊了,而父亲还在忧伤地张望着,不肯挪动半步。父亲与母亲一生相亲相爱相守。母亲走了,父亲的魂也跟着去了。办完母亲的丧事,我要父亲跟我们一家住些日子,父亲不同意,他还要守母亲。后来,又多次劝说,父亲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农村的老家,来城里和我们住到一起。父亲闲不住,总想为我们分担些家务。可是,他从来没有干过家务活,别的干不了,就成天拿着拖把擦地板。当他一次次把地板擦成大花脸之后,我拿走了他手里的拖把,父亲便闲着没事做了。父亲不识字,读不懂我那些厚厚薄薄的书,看不懂那些能让妻时哭时笑的电视连续剧,…  相似文献   

10.
春江水 《老年人》2014,(1):35-35
正我家住在湘南的一个小镇上,独门独户,有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里有一块很大的荒地,父亲把它开挖出来种上蔬菜,由此,我们兄妹周末就有了一项新的任务——给菜地浇水。我们得守着机井不断地压水,再一桶一桶地提着去浇菜,汗流满面时总要埋怨父亲多事。这年吃上父亲种的西红柿时,市场上的西红柿便宜得论堆卖。压水时我就讥笑父亲愚,领着我们受累。父亲听了也不恼,只一个劲地安慰我们:"自己劳动得来的果实味道肯定不一样的。"还别说,我们家餐餐吃的是时鲜  相似文献   

11.
窗外     
下午,父亲来了。 父亲一年忙到头,平时很少来。这次如果不是母亲逼着他送些红薯来,他恐怕要到过年才会来。真是难得。我坚持着留父亲住一宿,怎么也要陪父亲喝几杯。或许是长时间没有和我们在一起了,他竟然答应了下来。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职责     
父亲节来临之际,在我们向所有的父亲们致敬的同时,也让我们对父亲的职责做一次思考——写在父亲节之前:父亲节是由约翰·布鲁斯·多德夫人倡议成立的:做父亲的也应该像母亲们那样,有一个让全社会向他们表示敬意的节日。1972年,在各方的强烈呼吁下,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了建立父亲节的议会决议,使其成为美国全国性  相似文献   

13.
假新闻     
父亲住院做了个小手术。尽管是小手术,我们也相当重视,毕竟父亲年纪大了,经不住些微的疼痛。所幸,一切顺利,很快,父亲康复出院了。出院那天,我和妻子在病房收拾好东西,由我陪父亲,妻子去办出院手续。一般来说,办手续都比较麻烦,核对账单,缴纳欠款,打印发票,购买回家服用的药物等等。  相似文献   

14.
正父亲17岁结婚,母亲比他大四岁。知书达理、温良贤德的母亲不但担起了管理一个大家庭的重任,而且一直像大姐姐一样爱护、关心和帮助父亲,使父亲得以一心钻在书堆里。在苏州,我们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父亲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也得到  相似文献   

15.
李保 《老年人》2013,(10):35-35
去年3月的一天,母亲打来电话,说父亲早晨起床去菜园摘菜时突然跌倒,已送往医院抢救……我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儿,请假赶往医院,一进病房,看到父亲的鼻孔上插着氧气管,仍处于昏迷状态,我的心陡然沉重起来。看到父亲一副欲去还留的模样,我心里不觉一阵悸痛。父亲贫寒出身,劳累了一辈子,也没过过几天好日子。那些年,父亲为了供我们兄妹3人读书,一直在广东打工。卖的是苦力,吃的是次之又次的饭菜……为了节省开销,父亲竟然连卷烟纸都舍不得买,烟瘾上来了,就拿我们用过的作业纸卷烟抽。母亲不忍心父亲这样苦自己,劝他要善待自己。父亲总是说:"等孩子们都读完大学工作了,  相似文献   

16.
彭期龙 《老年人》2009,(8):38-38
父亲65岁生日那天,我们几个做儿女的都赶回乡下为他祝寿。急急忙忙地吃了中饭,父亲就说:“你们在屋里耍,我看渔鼓去了。”原来,离家两里远的皮家冲有人大寿,请戏班子唱渔鼓戏。唱了几天,父亲天天都跑去看,自己生日这天也不例外。我爱人和我妹妹有点不高兴,责怪道:我们大老远回来陪你过生日,你却走了,以后谁还来陪你啊。父亲顾不上多解释,雷急火急地出了门。  相似文献   

17.
追风的父亲     
那一年,我六岁。跟父亲从遥远的东北姥姥家往山东老家赶。那时候,家里的日子还很穷。路上的火车也很慢。坐慢车硬座,我们在火车上一待就是几十个钟头。一路上,父亲坐着,我躺着,在他暖而厚实的怀里。想睡的时候就睡,睡醒了就趴着车窗看外面闪烁不停的风景。那时还小,不知道,几天几夜的旅途对一个带着六岁孩子的父亲意味着什么。可那一年,发生在父亲身上的那一幕却永远地刻在我的心里。车到泰安站,我们下车,走出出站口。被父亲的大手牵着,我只能看到地上有无数双各种各样的脚在动。努力抬头,看到的也不过是一些大大小小的袋子和  相似文献   

18.
父亲曾是一家人的主心骨。他做事果断自信,一旦下定决心,即使遇到困难也会想方设法实现。我们兄妹几个遇到拿不定主意的事情,总是要找他“拍板”。可是,最近我们发现父亲没有了过去的劲头,遇事总爱瞻前顾后,左思右想.犹豫不决。  相似文献   

19.
大爱无言     
李盂雄 《老年人》2006,(7):30-31
“五一”节放长假,我准备回乡下看望独居的父亲。父亲已经80岁了,身体尚健,只是近年来听力已大不如从前,常常把话听错。3年前母亲过世后,父亲就一个人住在乡下,砍柴、种菜,侍弄一亩多责任田,过着一份恬淡而寥寂的日子。父亲原本可以过另外一种生活。母亲过世那年,我们姐弟就提出让父亲和我们一起到城里来生活,可父亲死活不肯,他说“:我哪里都不去,乡下乡亲好,空气好,我还要守着这栋屋子莫让它倒了。”其实,父亲的心思我们都懂,他是怕给我们添麻烦,增加负担。办完母亲的丧事,我们姐弟就回了城。父亲一个人留下来,住在屋子的西头,东头住着堂弟…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感觉到我的父亲老了。这“老了”的一个明显标志,便是喜欢怀旧。逢到年节假日,我们兄妹三人带着自己的一家去父母那里团聚,父亲总要同我妻子或我的两个妹夫聊天,每每谈及我们兄妹儿的一些琐屑往事。有些事,连我们兄妹们都早已忘却,听上去就像是谈论别人家的孩子,觉得蛮有味,也往往凑拢去听,结果父亲更加来劲,唠唠叨叨如檐前积雨,几无止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