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沈从文以高远的眼光穷究生命本体并把握其价值归依,在创作中展示各种生命形式。他往往在把生命与“情感”、“偶然”、“理性”、“意志”、“美”与“爱”、“抽象原则”这些人生价值与情感因素的联系中,表达他对生命本体的理解。同时,沈从文是生命的神性论者,对于“生命神性”的发现及其张扬,是沈从文生命本体观的最独特之处,形成其独特的“生命神性观”。通过探讨沈从文的生命本体观,可以透视沈从文创作中的许多重要现象,把握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李天福 《兰州学刊》2009,(5):183-185
在沈从文的生命哲学中,“神性”与“人性”是互为补充与参照的两个重要范畴。沈从文的“共通人性”与京派的“普遍人性”具有对应关系,蕴含“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理想。其生命神性范畴既是对人性范畴的补充,又是对人性范畴的提升,从另一维度揭示出沈从文生命诗学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陈晨 《河南社会科学》2006,14(1):112-115
沈从文和师陀虽然风格迥异,却都以“乡下人”自居。作为都市里的“乡下人”,“怀乡”是其无法逃避的文化宿命,所不同的是,沈从文一心一意地建构“人性的希腊小庙”,而师陀则始终无法回避故乡衰败与凋零的现实;沈从文自觉地塑造理想中的“乡下人”品格,由此寄托他对中国社会人生未来的构想,而师陀则从对故乡丑恶人事的揭露和批判出发,转向了深沉的文化思考,将个体生命的感受与体验与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融为一体。不论是沈从文还是师陀,他们均以“乡下人”表明其文化归属,其意义在于对于个体价值的坚守和对艺术风格的独特追求。他们作为“乡下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追求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诗学的梦想和对梦想的追寻,是沈从文的个体人格的本质特征。作家的人生及其文学创作即是要在“美·爱·神”的有机统一中实现其人格、社会的审美理想。“美”是沈从文人生与创作的艺术追求,其文学创作消解了世界重荷与世界畸形,是对现实世界的突破与转化;“爱”是沈从文生存的信念与基础,爱——情爱是其作品的情感母题,他对人类爱情梦想的开掘,他抒写的爱情,唱断天下柔肠,堪称人类爱情“伊甸园”中永艳的奇葩;“神”是沈从文在精神探索中对抗现实存在的主体对立物,其中寄寓着作家对艺术、人生、民族的审美理想。三者有机合一,建构起沈从文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独特的诗化人格  相似文献   

5.
1930年代,沈从文先后发起了“京海之争”“反差不多”等一系列文学论争。当我们重返论争所发生的历史现场,将两次论争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考察,可以发现:“京海之争”并非“京派”与“海派”这两大文学流派之间的正面交锋,而是由沈从文独自代表北方作家群体(京派),与居于上海的作家群体(主要是左翼作家)展开的一场关于政治、商业与文学之间关系的大讨论;“京海之争”的真正肇始也不是沈从文的《文学者的态度》一文,而是他的另一篇文章《论“海派”》;同时,沈从文发起“反差不多”论争的真正意图与“京海之争”一脉相承,都是旨在通过批判文坛普遍存在的“差不多”现象,凸显以自己为代表的“京派”文学之独特价值。藉由系列文学论争,“京派”这一“作家群体”正式浮出历史地表,而沈从文作为后期“京派”文学的代言人,其创作观念和文学理想也日益凸显,并逐步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坛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学论争显然是沈从文主动选择的一种“自我经典化”的媒介策略,无论是在“京海之争”中强烈批判“海派”作家“玩票白相”的创作态度和“商业竞卖”的恶劣风气,还是在“反差不多”论争中激烈指责以左翼文学阵营为代表的公式化、概念化创作倾向,其背后潜藏的都是沈从文强烈的“自我经典化”意识,他实际上是想要借助群体的力量,让自己代表和引领的自由主义文学理念脱颖而出,以完成在中国现代文学场中的站位,进而为自己念兹在兹的“伟大中国文学作品”指明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6.
论沈从文的民族道德重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作品是以“思”为前提的文学哲理性探索,他的民族道德重建思想是他对生命本体、生存意义的探索的一种遮蔽;人们谈得最多的人性美、人情美只是表面的,其中所包含的隐忧才是沈从文作品真正的价值所在。论沈从文作品的人情美、人性美并不表示沈从文作品关于生存、活着、偶然、情感、悲剧等的深层意蕴以及其重造经典理想与其“民族精神道德建构”是完全冲突的。本文是第一次从这两个角度来阐述沈从文的民族道德重建思想。  相似文献   

7.
李天程 《东岳论丛》2002,23(1):96-100
古楚文化的精髓 ,在于强旺的生命意识、泛神思想 ,及由此派生出的流美观念、重情倾向。深得古楚文化神韵的沈从文 ,其文艺美学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成一家。沈从文认为 ,一个人过于爱有生的一切时 ,必因为在一切有生中发现了“美” ,亦即发现了“神”。美无所不在。生命之最高意义 ,即“神在生命中”的认识。由此 ,沈从文提出“美在生命”的美学命题。然而 ,生命者 ,只前进 ,不后退 ,能迈进 ,难静止。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 ,矛盾是常态 ,毁灭是常态。于是 ,沈从文又发出“美丽总使人忧愁”的美学感叹。这一感叹与先哲“逝者如逝夫”的哲理内涵暗合。沈从文立志做文学殿堂里的浪漫派 ,创造出不同于现实的“异在”艺术世界 ,完成他美在生命的艺术命题  相似文献   

8.
现代作家中,我不知道有谁比沈从文对生命更为关注.他说过:“我是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水云》)虽然沈从文对“生命”的理解尚无系统的理论表述;但是,他的一系列散论中几乎贯穿着对“生命”的思索,他的作品更是离不开对“生命”的倾心与眷念.可以说,把握沈从文的生命观是理解沈从文艺术世界的关键,是打开沈从文艺术殿堂的一把钥匙.那么,沈从文的“生命”观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笔下的老湘西儿子在近现代社会变动中,面临着生存的窘迫与困境,存在的陌生与荒谬,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堂.吉诃德”。从沈从文对老湘西儿子的“笑”中带“泪”的抒写中,反映了他对湘西民族生存的日益加深的焦虑感和强烈的危机感,对其在现代社会的命运感到“沉郁隐痛”。  相似文献   

10.
简论沈从文对庄子的借鉴与超越李成宇发现社会文明对人性的压迫与“异化”,进而对之抨击和批判,以“返归真”与之相抗衡,这是庄子和沈从文两个时代相去甚远的人,喊出的大致相同的口号,也可以说是庄子思想对沈从文产生的影响。关于这一点,许多沈从文研究者,大都有了...  相似文献   

11.
张志平 《学术探索》2005,1(1):118-123
沈从文的中国梦是他基于其审美主义理念对"中国"的艺术想象。他梦中的"中国"是一个完全以人性为原则建构起来的理想社会,文学和教育是他为这一梦想设计的实现方略。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政治文化语境中,他一直恪守着通过思想文化变革,参与现实政治实践这一"大政治"的胸襟、理念和思维方式,这使他只能宿命般地走在梦中的道路上"向人类远景凝眸"。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小说中对现代小说的各种基本叙事角度都有所运用,即使是同一种叙事角度,其格局和写法也有所不同。沈从文小说在叙事角度上的广泛探索和卓越成就,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湘西是沈从文生命哲学的具象诠释。在沈从文的创作中,湘西怀旧中所展示的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形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点。通过对湘西世界的怀旧和重构,沈从文的创作连接了过去、现在与未来,对湘西怀旧世界的反思和认同则成就了沈从文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小说的性爱书写主要源于地方风俗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沈从文把充满激情的性爱当作"爱与美的新的宗教",以两性之间自然的性爱和情欲来高扬不受现代文明约束的野性,其中饱含着对生命力的赞美,以期通过对野性文化的呼唤,唤起有血性的民族精神。通过性爱形式发掘民族古老文明的根源以重建民族文化,成为沈从文的文化重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小说中有公开的叙述者、缺席的叙述者和隐蔽的叙述者。作为一位自觉进行文体探索的艺术大师,沈从文在小说叙事方面的贡献,足以使他与世界一流的现代小说家相媲美。他不像西方现代小说家们那样高举着叛逆的大旗,也不像某些现代作家那样以一种极端前卫的姿态标新立异,而是将叛逆的渴望和创新的激情包裹在看似守旧、朴拙的文本中。他从不张扬自己,从不夸饰自己在艺术上的先锋立场,但历史会领悟他的苦心,后人会接受他的遗产。  相似文献   

16.
作家沈从文名扬世界,史家沈从文却仍少有知音。学界在推崇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同时,对其研究旨趣和方法却不太关心。至于作家沈从文和史家沈从文之间内在的脉络关联,则无论文学界还是史学界都还没有认真寻觅分析,多半都简单地将其断为两截。当作家沈从文早已从寂寞中走出,成今日文学史中一颗耀眼的星辰时,史家沈从文却依然寂寞,这是不应该的。沈从文由文物入手,不仅开出了一条独特的史学之路,而且也为其早年追求的人性筑起一座新的庙堂。史家沈从文是作家沈从文的蜕变,而不是死亡。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和威廉·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天地"可被视为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的神话体系,但两人对各自创作的神话—原型模式结构的阐释不同:沈从文的小说呈现了"神之再现"的原型模式;福克纳的小说展示的则是"神之解体"的原型模式。二人小说中的主人公体现着不同的神性和人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时期的昆明生活对汪曾祺的思想和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衔接现当代的作家,汪曾祺继承了现代文学中鲁迅、废名、沈从文等人开创的书写故乡的传统.书写故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故乡对于作家来说既是一种写作资源也是一种思想资源.在汪曾祺晚年关于精神故乡--昆明的写作中,体现着他个性化的小说观小说是回忆.同时,小说"追忆过去"式的叙述模式在阅读上产生了一种恒在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论沈佺期文学世家对盛唐诗歌的贡献@王少华$商丘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商丘476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