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在近代被视为歧视女性的铁证。孔子被后人敬为万世师表,从其一以贯之的思想看,“难养”并非指犬马一般的喂养,而更应该是教养。“女子”和“小人”作为与“君子”相区别的对象,在教育的方法上亦应有所不同。春秋时代礼坏乐崩,女主干政、小人为君,孔子此说实为感叹教育女子与小人之不易。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十分关注女子问题,尤其是女子教育问题。他从“相夫教子”、“强国保种”、“伸张女权”三个方面阐述了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强烈批判了封建制度下人们对女子的错误观念,通过分析男女生理机制和引用一些学者的理论论证了女子有能力接受教育,并身体力行与一批有志之士倡导创设女学,为女子教育倡行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为中国女子教育发展史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孔子“三案”辩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愚民”政策、“中庸”之道的贬义性几乎成为历史定案。通过考证,阐明孔子并没有把“女子”与“小人”等同之义,“愚民”政策也非孔子的本义,“中庸”不是指“不求上进”和“无社会责任感”,从而还孔子以真面目。  相似文献   

4.
论近代中国教会女子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会教育,是目前研究近代中西关系史中较受关注的问题,但对教会女子教育,人们论及较少。本文试图对近代中国的教会女子教育作一粗浅的分析。一早在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就来到中国,想在中国寻找西方“上帝”的臣民,利用耶稣基督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为此他们用举办“文化事业”、“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等办法着手开发中国几千年近乎“空白”的女子教育。1840年英国人相让特小姐在宁波设立第一所女校,此为在中国设立的最早循教会女子学校①。随后,传教士在中国先后创办诸如女子盲哑学校、圣经学校、师范学校、中小学学校、医科学校…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女学发展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观念,在此影响之下,中国古代的女子教育历来不受重视,女子的教育仅限于家庭而已。只是到了近代,女子才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对象,中国女学才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关于近代女子教育的专论甚少,本文拟对其产生和发展作一探讨。 中国近代女学的发展过程笔者认为基本上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从南朝到唐代,建康/金陵和“江南”在话语层次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建构过程。南朝诗歌通过对“金陵帝王州”的想象和对“江南佳丽地”的再现,逐渐把建康从偏安王朝的行政总部改变为帝国名都,经过唐代诗人的继承和发展,从而把建康写入文化版图,而“江南”的文化意义也逐渐和它的地理意义出现张力,甚至颠覆了它的地理意义。最后,通过对“紫陌”作出的词语考古,展示一个在南北朝时期曾真实存在的地点如何从文化版图上消失,从反面说明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和地理历史、社会历史的不同,以及它对文本特别是某些文本和某些体裁的依赖。  相似文献   

7.
唐代女子元服代表了中国古代女子元服发展的一个高峰,由于异质文化渗入民间且影响深久,女子元服著用规制兼具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和异质性的组合特质,多变且繁复。本文着重以唐代典型女子元服形制为对象,就唐代女子元服的演替、继承、接续和交融做一细致的爬梳,对异域化、多样化元服时世装风貌发展变化进行解读,进而揭示唐代女子元服的历时性嬗变特征和极度化两重审美特质,并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其流变。  相似文献   

8.
运用社会性别视角对社会性别制度在近代女子教育中的表现作了系统分析,指出男性性别强势对近代女子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学实践的扭曲、异化与干扰,并深入探讨近代女子教育中社会性别制度存在的根源是父权制文化霸权,最后从明确女性教育培养目标、完善女性教育内容、探索女性教育实施方法三方面获得对当今女子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翟麦玲 《南都学坛》2007,27(5):12-17
在汉代,礼教中的女子教育观与现实生活中女子接受教育的情况有所不同。在现实生活中,女子受教育的内容不只是礼教宣传中的贞顺、女功之教育,而且还包括诗书文化、书算、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教育;从受教育的阶层看,也不只局限于士大夫以上家庭的女子,而是包括从奴婢到皇后之普遍阶层的女子;汉代女子普遍接受广泛教育,一是与礼教对汉代社会的影响还处于早期阶段有关,二是与汉代社会普遍欣赏、尊重有才女子的风气有关。汉代女子的受教育情况影响了汉代女子的社会地位与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0.
关于民国潮汕女子教育的研究著作较少,现有的相关研究大多侧重对教会女学的探讨,对潮汕地区自办女学的研究相当欠缺。选择以民国潮汕女子教育为考察对象,通过广泛收集整合有用史料,对这一时期潮汕女子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及特点、女子教育理念及实践、女子教育的成效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力求从地域特点和社会性别构建的角度来展示民国潮汕女子教育。其结论是:女子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其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经济的限制,女子教育的理念和实效更是受到地方政治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巨大影响。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女性必然存在着有别于男性群体的特征。女子教育也应当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有关“唐诗之路”的研究成果和对唐朝天台山诗人作的统计分析,足以形成“浙东诗”的概念:它以崇尚自然和具浓厚宗教情趣为其特征,并与边塞诗等共同缔造了唐诗的繁荣气象。它的产生是和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及浙东特殊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它是开放的文化氛围的产物,尤其是谢灵运山水许的逻辑延伸,并指出唐代浙东诗紧承谢氏的创作给中国山水许烙上显著的浙东特色。唐代浙东诗也给后世宗教文化、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和浙东文化发展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民族主义使女子学校教育进入了中国人尤其是精英知识分子的视野,并最终纳入国家主流话语而迅速发展起来.清末民初的女子学制变革即为显证.它不仅促进了女学的发展和女子教育平等权的获得,也推动了女子教育观由“贤妻良母”向“女国民”的嬗变,使女性从融于家庭集合体内的身份转化为个体身份,女子教育不只停留于妇女对国家的尽责上,还肩负了恢复、张扬女权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组织。唐代以来,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它遍布城乡,为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植,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明代开始,书院又走出国门,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当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近代以来,因为“新学”、“西学”的加盟,它又成为交通中西文化的桥梁。而光绪皇帝一纸将全国书院改为大、中、小三级学堂的诏令,更使它成为沟通中国古代与近现代教育的渠道。因此,书院研究越来越受到教育、学术、文化各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对“柳腰”这一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关联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梳理,重点探讨唐代诗歌中大量出现“柳腰”意象的原因。认为唐代女子的服装和舞蹈容易展现细腰,而与文人交往密切的歌舞妓更是能展现细腰。柳树在唐代的公共场所和私家园林多有种植。细腰的常见和柳树的广泛种植,是产生“柳腰”意义模式的必要条件;而唐代送别场合、宫廷和文人集宴上,“柳”和“腰”的同时在场,娼家门前普遍的柳树种植,这些是产生“柳腰”的充分条件。在唐代,尤其是中晚唐,这些条件刚好同时成立,这便促使“柳”和“腰”这两种事物在唐代诗歌中被频频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在维新运动时期的女子教育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批判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和“女子智力低于男子”的谬论,主张女子应与男子一样受教育,并论述了女子教育对于女子自立、下一代的教育及健康成长以及民族国家的强盛的重大意义;提出了“相夫教子”、“兴国智民”的女子教育宗旨;提倡兴办女学,并拟订了第一部较为详细的女子教育办学章程;提倡女子社会教育,反对女子缠足,提倡女子参政。  相似文献   

16.
“安史之乱”不仅搅碎了唐人的梦 ,而且使唐帝国从顶峰转向滑落 ,国力日衰 ,社会风气也从开放转向拘谨。这种时代特色、社会风气影响到中后唐时女子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民俗源于生活 ,从民俗事象中可以反馈出生活的状态。乞巧是个女性的节日 ,在唐代发展成了以女子为主体的全民积极参与的节日。这种转变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特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发式乃是人类不可忽视的装扮元素之一。发式的设计可给人以方便,更重要的是使人美观。在唐代,女子在发式设计上特别讲究,尤其是身份较高的贵族妇女。于是唐代发式出现花样繁多的情景,主要是高髻最为流行。在胡风东渐下,发式更是变化多样,除了高髻,还有多种创新的发式,唐代发式也向以胡妆为时髦的方向发展。它是中国封建文化中—朵绚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18.
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的传奇专集《玄怪录》,虽以记录传闻异说、塑造精灵粉怪、满足大家嗜奇记奇的兴趣为主,但小说对媒的重要作用的肯定、对唐代户婚制度的描绘、对催妆与催妆诗的记录、对古代女子成婚年龄和媵妾制的刻画等,都生动地展现了唐代时期的婚俗习惯和风尚。《玄怪录》包涵着深厚的婚俗文化意蕴,成为展示唐代社会婚俗文化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9.
《女人世界》2007,(3):28-29
圣人孔子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可算是道出了不少男人的心事。周国平说他一位肯反省的女性朋友说:“女子与小人难养,是因为女子遵循感情原则,小人遵循利益原则,全都不按牌理出牌。”即使说法不同,但相同的是大家都觉得男人是理性动物,而女人则是感性动物。或许就像前些年那本很流行的书上说的吧,“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这样一来,就可以解释男女为什么思维方式这样不同了。  相似文献   

20.
刘绿宇 《南都学坛》2000,20(4):50-51
中国文学史上“弃妇”形象大批涌现 ,这与专制的男权社会密切相关。具体来自以男性为轴心的家庭形式 ,来自极欠公平的婚姻形式———一夫多妻制。社会文明的发展 ,旧的婚姻形式的废止并没有遏制“弃妇”形象的再生 ,更出现一批不离家的“精神弃妇” ,社会道德同情人身被弃的女子 ,而对精神被弃的女子却置若罔闻 ,这既是男权文化的遗风 ,更显出传统文化中的“弱者意识”。“道德批判一切”的社会文化氛围 ,抑制了国民健全人格、强者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