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分为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普遍的规律.一分为二是一分为三的特殊表现形式.一分为三是一分为多的一般表现形式.认识应该包含着矛盾着的三个方面,即是"认识的主体-认识的中介-认识的客体".主体通过中介来认识客体."一"与"三"的关系概括为三种不同的表达形式:"一生二,二生三"式;"天人合一"或对立统一式;"一而三,三而一"式."一"与"三"可以是真实的绝对的存在,也可以是虚有的相对的存在,还可以是亦实亦虚的存在状态."一"与"三"的关系,可以是直线关系;也可以是平面的关系;还可以是立体的关系.(AA-Aa-aa)n可以作为一分为三之模式来解释事物的存在及其相互关系.一分为三有着自我独具的范畴.运用一分为三,对事物的认识可以表示为"过份--中庸(适度)--不及".中庸形态有四种或六种表示方式.庞朴先生"凭借两端认识中间"的中庸四态、否定用"中间"表示中庸和用ABC分别表示三者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认识,值得商榷和修正.  相似文献   

2.
中庸与三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庸的所谓中,就是第三者;承认二分又承认中庸,也就在事实上承认了一分为三。世界本来便是三分的。由于二分法的先入为主,人们总习惯于称“中”为“中介”,视之为两极之间起联系作用的居间环节,或者是事物变化过程的中间阶段;还相信中介环节是暂时的,必将向两极分化而最终归结为二元的天下。待到二分法不足以解释一切现象时,亦有人主张一分为多。其实三就是多,多必归于三。三分法有一维、二维、三维的形态。  相似文献   

3.
各位同仁:大家好! 在此,我首先代表《云梦学刊》对各位拨冗光临本次论坛表示热烈欢迎!对河北省社科院及《社会科学论坛》杂志社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表示由衷感谢!借这个机会我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命题."当代学术史研究"是由两个要素组成的.第一是"当代",指1949年至今;第二是"学术史研究".我们对"学术史研究"最简单的界定就是"关于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学者本来是研究学术的主体,但在学术史的视野之下,学者变成了学术研究的对象,即学术研究的客体.当代学术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关于当代学术发展的宏观研究.比如说研究当代学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当代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大致阶段等等.二是关于某一学科发展的学科史研究.如研究当代历史学学科史、文艺学学科史、鲁迅学研究史等等.三是关于学者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4.
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应当从客体的动态中把握认识的真理性.什么是客体的动态呢?从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角度,客体的动态可表现为运动和静止、前进和后退、肯定和否定、波浪式发展和螺旋式上升以及上升和下降等等.本文侧重于从事物运动的升降方面来探讨.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产生"左"右倾的原因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这是就认识的总体而言的.具体说来,一般都认为,思想落后于客观实际会产生右倾;思想超越客观实际会产  相似文献   

5.
价值系统本体论--价值系统论稿之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本体研究是价值学的难点之一,旧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或唯心主义精神本体论都无法使价值得以"安身".建立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物质--实践--系统"本体论,使价值本体论难题得以解决.价值便是事物结构、功能、属性在人类社会文化经济系统中所具有,或所获得的体现人类生命本质或有利于类或个体生命存在发展的功能、属性的总和,价值就是以系统质的形式存在于客体或主体身上的.从系统本体论出发,可以很好地阐释文化价值、自然价值等客体价值的本体及其存在规律.  相似文献   

6.
大一统是中国政治之历史和现实的基本特征,其心理原型沉淀在"统"字中."统"与"充"相通."充"从育从儿,表示生命的发育成长,是自性原型的象征.就历史而言, "充"是中华先祖的原型,具有深远的统合力.而"充"又通过"中"的原型体现其大一统的原型力量."中"的本义为"旗帜",最初标志着氏族之生活、祭祀的围合空间,进而发展为国家政治的整合空间."中"的整合力集中地表现为"中庸",而庸从庚(钟)从用(桶),反映了"中"的感召力(钟鸣)和容器凝聚力(桶作为政治整合空间)."中庸"与礼乐相关,通过和乐实现"中和".中和意味着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而和谐之"和",本义为"(群)",为编管乐器,为化合不同的"音"(意见和利益)."统"的原型体现了整体化和多元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再论矛盾“一分为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 (一)不理解矛盾“一分为三”的原因长期来不认识矛盾“一分为三”的科学性原因是什么呢?在哲学上借用过米的“矛盾”概念说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方面(诸要素)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四个特性:一、相互分离,有着差异;二、相互依存,并且渗透;三、相互排斥以至斗争;四、相互转化及其融合。从哲学意义上讲的“矛盾”有的可以“一分为二”,有的又可以  相似文献   

8.
邬焜先生在“信息本体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信息认识论”,论证的基本思路是:一是重复了“信息本体论”的逻辑错误,使物质成为没有实际认知内容的空壳;二是以偏概全,旨在用中介粒子场(事物中介)来替代事物本体,用“信息运动的过程”代替传统哲学中认知的实践活动,认为人的认知对象永远是“第三者(中介粒子场)”而不是事物本体(客体),可以说“信息认识论”也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中,存在着笛卡儿式的和康德式的两种不同的思维路径。从表面上看,这是二元论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然而,二元论的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实质上,西方认识论哲学是一种理性建构说。在这种理性建构模式中,主体被抽象化,而客体则被抽象的主体重新建构。因此,主体与客体在这种唯心主义哲学中,二者的关系是自洽的。只有在涉及社会历史领域或具体经验事物时,理性建构说才真正显露其理论缺陷。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提出,克服了这种认识论缺陷,摆正了人在世界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认识论的中心问题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但是,各派哲学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却大相径庭。这里不仅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野;而且从认识结构看,还存在着二维结构与三维结构的差别。所谓认识的二维结构,就是只讲认识主体与客体这二极。所谓认识的三维结构,就是在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引入认识中介,组成主体、客体与中介的系统。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认识结构上应该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一,一切科学就成为多余的了."任何现象与本质既有一致的方面又有不致的方面,既统一又对立.本质与现象自身存在的辩证矛盾,决定了人们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假象较之于一般现象,更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本质的相对独立的游离,然而,假象不是与本质完全相反,完全不一致的现象,否则它就不是该本质的假象.马克思说,在竞争中:"会出现原有规律似乎已被推翻的假象."又说"因工资水平的变动而引起的生产价格的涨落,这是一种乍看起来和商品的价值关系完全矛盾的现象","所有这些现象,似乎都和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相矛盾".在马克思  相似文献   

12.
逻辑上的二分法不是哲学上矛盾的一分为二,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矛盾双方之间可以有中介、中间阶段、过度状态,但这与一分为二的矛盾观是一致的,并不说明矛盾关系由三方面构成或矛盾存在于三者(方)之间,因此"一分为三"的矛盾观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唐代律赋的宏观评价体系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非律赋"式的批评方法导致律赋批评的文体特色褪化.唐代律赋体制因素与艺术风格之间的密切联系,集中体现在"雅"与"丽"两大关键词之上."雅"是涵盖唐代律赋风格的第一要义;"丽"作为另一宗,有"媚丽"和"清丽"之分;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丽不伤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前""后""来""去"是既可以表示空间意义又可以表示时间意义的语素,"前后"式和"来去"式都有两种认知模式,一种以人为认知基准,一种以被想象成人的时间为认知基准.时间是空间隐喻的结果,空间的位移性和顺序性投射在时间上则表现为方向性和序列性."前后"类借助物体表达,是静态的角度;而"来去"类借助运动来表达,是动态的角度.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哲学语境中,"本"即根据和终极本质."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据和终极本质."以人为本"之"本"既是本体论意义之"本",也是历史观意义和价值论意义之"本".现实的人及其创造性实践活动,是"以人为本"的深刻根据."以人为本"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是正确认识历史规律的关键和科学处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6.
"道"是人类无数次生命体验和感性认识之后的理性发现.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庄子哲学的本根.在<庄子>的哲学世界里,"道"大体有三个基本象征:一是宇宙存在的象征,二是事物自身规律的象征,三是人的最高认识境界的象征.<庄子>的全篇都在言说"道".庄子对于"道"采取了一种诗意的象征表达,使得作为宇宙存在、一切事物的基本规律和人认识世界最高境界的抽象的"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示与确证.  相似文献   

17.
主体即具有思维能力、赋有意识和意志的人;客体即外界的事物,主体的认识和实践的对象。通过认识和实践,主体与客体发生了联系,建立起各种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具体关系。本文不能研究这全部关系,只就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上,截取几个“链环”分析一下。一、审美关系的产生主体和客体的最初的关系(也是最基础的关系)是依靠创造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才得以建立的。这种最初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中庸伦理思想,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主要特征在于推崇中和,中和的天道观是其中庸伦理思想的出发点乃至归宿。人的实践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的思想反映了极其浓厚的生态伦理的情怀。本文拟就中国传统儒家"中庸"伦理思想进行分析,认为中庸伦理存在着三大生态伦理原则:即"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根本原则;"应时而中"的生态伦理应用原则;"惜生及民、惜人及物"的普遍关怀的生态伦理的情感原则。  相似文献   

19.
在"主体一客体"二分式的形而上学主导下,人们在意识中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在实践上表现为对自然的掠夺、对生态的破坏.从现象学视域来考查,可以通过现象学还原消解自然观上思维与存在的分裂,扬弃传统的"主体一客体"二分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通过对生态的存在论解读,防止认识论领域的形而上学对实践领域的僭越,还能够恢复人与自然原始的亲缘关系,最终以人对大地的情感和审美判断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连N1带N2"格式的语义类型有三种,分别为异类组合型,同类聚合型及离合型.其中,异类组合型表示"N1和N2两项都包括在一起",同类聚合型表示"列举两项以代表某个同类聚合内的全体",离合型表示"程度或强调".在"连N1带N2"的语义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认知模式也有三种,即单核组合式、双核聚合式和双核凝结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