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境界”说及“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等一系列美学概念或范畴。这些概念或范畴来源于王国维对中西方文艺—美学理论和中西方文艺创作实践的综合研究,无疑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涵义。但由于王国维在词话中往往采取以诗、词喻理的传统写作手法,所以基本上只是给人们提供了理解这些概念或范畴的具体例证和入门钥匙,两并未作出明确的定义和详细的界说。这样,就使得人们在分析、理解这些概念或范畴时,由于理解的角度、分析的方式不同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尤其是涉及“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时争论就更大了。已有的分析研究可说是各有得失,本文于此也 相似文献
2.
石复生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8,(4)
1 早在二千多年之前,孔子就曾说过:“情欲信,辞欲巧”.孟子也说过:“智譬则巧”.这就是说,作者在表情达意时,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采用宛转曲达的艺术技法.所以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就明确指出:“巧即曲之谓也.”他还举例说:“如王仔国《访友》‘乱鸟栖定夜三更,楼上银灯一点明.记得到门还不叩,花阴悄听读书声’.曲此也,若到门便叩,便直也.同样如此,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作者离京多年,思乡情切,但真正临近家乡时,却不是喜而是怯,不是频问而是不敢问.把久在外乡的游子,乍回家乡在感情上的回旋骤变、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3.
LI Jing-ying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4)
模因论是一种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语言模因可以出现在语言的不同层面,其中词汇模因是最活跃的因素。本文以语言模因论为理论基础,分析和探讨了"晒 X"族新词词汇模因的形成过程、语用特征、传承规律及原因,以期为新词语研究开拓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美国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国有孔子的需要层次论。前者研究的对象是普通的人,强调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呈递进式趋势,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黄金发展期;后者研究的对象是士大夫精英群体,强调人的低级需要应服从于高级追求,产生于战国时期。前者可能导致对生理、安全需要的过度依赖和依恋。相对于前者,以诚信为核心的孔子的需要层次论,不仅能做到实效最大化,而且积极、主动、热情、真诚和光明,充分体现了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成熟的文化,是高度的文明。 相似文献
5.
麻尧宾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中庸>在近世被视作儒学神秘主义之先声妙啼,其一大依据,盖与"性"在<中庸>之突出的地位关联.以为<庸>无"心"却精言"性",<学>一"性"而放言"心",应已无关乎其时代之"心性"范畴究为成熟或定型的问题,乃大抵系<庸>重架构"内圣系统",而<学>偏经营"外王系统"的意趣呈现."天命之谓性"的注家轨迹,乃系印刻着时代发展之印痕,也跟思想分派缠绕莫名. 相似文献
6.
李瑜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49-50
写作离不开语言。英国作家爱德华.杨格说:"语言,思想的渠道!语言,思想的标准!从思想之矿开采出来的也许是金,也许是渣,但如果用语言将它表达出来,我们便能知道它的真正价值。"将语言用灵活的组合方式展现出极具吸引力的外形,会使文字生动起来,具有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张徽园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写作离不开语言。英国作家爱德华.杨格说:语言,思想的渠道!语言,思想的标准!从思想之矿开采出来的也许是金,也许是渣,但如果用语言将它表达出来,我们便能知道它的真正价值。将语言用灵活的组合方式展现出极具吸引力的外形,会使文字生动起来,具有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毛延生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550-555
与以往意义观不同,语言顺应论认为语用视角下的意义研究应该回归复杂性。这一基本命题涵盖三方面的内容:在本体论上,意义研究需要走出分析性,转入复杂性,从而回答意义是什么的内涵问题;在价值论上,意义研究必须突破语义三角,建构语用三角,从而廓清意义意味着什么的价值困惑;在认识论上,意义研究应该锁定优化解而非最优解,从而刻画意义应当成为什么的认识指向。 相似文献
9.
移情还是感应:朱光潜论“有我之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春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555-560
虽然朱光潜曾对立普斯的"移情说"作过一些批评,但他总体上接受了立普斯"移情说"的观念方式,并试图用"移情"来解释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朱光潜认为,"有我之境"是移情作用参与其中的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没有移情作用,是诗人于冷静回味中得来的。他还认为移情是艺术思维、原始思维和儿童思维的共同特点。然而,当朱光潜对立普斯、王国维进行批评时,其论证上的脆弱和矛盾却提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都只能用感应而不是移情来说明。 相似文献
10.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5
知识社会学是舍勒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舍勒明确区分和论述了知识的三种类型:宗教知识、形而上学知识和实证知识。在批判孔德三阶段理论的基础上,舍勒阐明了知识三种类型的关系:三者是一种同步性关联而不是延续性关联,因此,知识类型的关系是共存与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运用知识类型的相关理论,舍勒详尽探讨了谐调时代这一时代主题:首先,人类未来发展的总趋势是走向谐调;其次,谐调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的谐调;最后,对于种族谐调与政治谐调,舍勒表现出一种矛盾心态,但总体而言,他认为谐调是人类未来的必然趋势。舍勒关于谐调时代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沈新林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69-474
通过解读小说文本,细致分析了《红楼梦》中确实存在的"不写之写"的艺术手法。这一手法具有调动读者的想象、丰富作品意蕴、隐蔽作者倾向和有利于对比、对照的美学价值。追本究源,这种"不写之写"是清初王士祯的神韵派诗歌理论在小说中的运用,也是《红楼梦》永远说不完的原因之一。确切地说"无为有处有还无"即是《红楼梦》"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的特殊艺术虚构手法。 相似文献
12.
陈磊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55-64
王船山在《正蒙注》中提出“在天之极”与“在地之极”的概念,从而形成一种天地结构,此天地结构对其工夫论有着奠基性影响。“在天之极”指的是神,即健顺阴阳之间相互感通的能力与功用。“在地之极”为五行中之土,而实即地本身,它为万物提供形的要素。神形之分即清浊之分,清通之神不能无碍地运行于重浊之形,“在地之极”其实是一种“分极”。但天道化生万物,实不能不通过地,且物之成形即各有其法则,此法则亦为物之构成要件,因此,地极与天极虽离而不离,但其间有等差。工夫论方面,若从天地之分的角度看,须超越形之限制,而有存神合天之学;若从天地之合的角度看,物之法则亦为人所当尽者,则有格物穷理之学。以“天道工夫”为主,而“地道工夫”辅之,“参两相倚以起化”,此为船山工夫论的总纲。 相似文献
13.
刘延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5(2):47-51
在赋学史上,荀子的《赋》是最早以赋名篇的,因而具有宗师的意味。荀子的《礼》、《知》、《云》、《蚕》、《箴》五赋,善用隐语,常常以设辞问答的方式描述某个事物或陈述某个对象;同时,荀赋以礼义之道统摄全篇,"铺采文",极尽赋之铺陈叙述之体。荀赋开了咏物说理赋之先河,对汉赋问答体写作方式与"铺采文"的创作风格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毛延生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66-73
基于一手文献文本针对顺应论所遭遇的诸多误解进行反思。结果发现,顺应论所遭遇的误解可以归结为如下四个彼此相关的命题:(1)在哲学基础上,顺应论被看作为一种与英美"分相观"相互对立的观点;(2)在根本目的上,顺应论被非理性地过分缩限于理论建构之上;(3)在根本属性上,顺应论被定性为轻视心智研究的社会语用学范式;(4)在方法论上,顺应论被责难以"过于宽泛、失之微观"。最后,文章结合国际语用学界"解放语用学"的呼声就顺应论具体应用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刘范弟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论语·先进篇》开篇一章是孔子礼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这也是历来学者们对《论语》解说最为歧见纷出的一章。本文分析了古今有代表性的几家解说,认为它们都不符合孔子原意。文章接着从分析“野人”含义入手,并从史实论证了孔子对“野人”的态度,从而指出孔子在此说的是关于礼乐的来源及其内容的层次问题,由此提出了“潜礼乐”的概念,并探讨了孔子为何要更推崇“君子”礼乐所源自的“野人”的“潜礼乐” 相似文献
16.
17.
在当下我国的贿赂犯罪形势日趋严峻,大案要案频频发生,其方法、手段也日渐多样化的情形下,我国刑事立法把贿赂犯罪的贿赂物限定在财产性物质上其弊端日渐显现.权色交易已不属于私德范畴,而是属于公德范畴并纳入到法律调整范围.将性贿赂入罪虽存在定罪量刑、取证、证明等方面的重重困难,但是,这是立法技术问题,不能以技术操作的困难来否定立法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宁武杰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
普通中学“一纲多本”的教材建设方针为教材编写工作朝着优质、繁荣的方向发展带来了生机;同时,也为课程论的研究敞开了更宽的视野。考察自1903年语文单独设科以来教材编写及其课程论建设近九十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从二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前期,及七十个代末至现在,教材编写曾几度出现好的势头,而与之相应的语言课程论却始终没能形成一个系统而得到构架和建体。这是一个理论落后于实践的事实。有鉴于此,本文试从语言课程论角度选取几个议题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9.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26-132
在已有研究文献中,汉语无定名词主语句是指一量名名词性成分作主语的句子,其特点是主语无定。一些学者认为,形容词谓语是用来描写某个对象的,在无定名词主语句中,对象无定,无从描写,所以该句式没有形容词谓语句。同构推演的症结是,在生活中多以刻意联系、灵感为表征,强调论辩色彩排斥理性。将起于感性、终于感性的同构推演引入推导研究——同构假设,使其起于感性、导向理性,具有方法论意义。用同构推演的方法分析无定名词主语句在特定语言领域内的语言创新情况,发现在谜语、新闻标题中这类句式的谓语可为描写性形容词;在图画说明句中一量名形式的主语具有特指性。不同于以往对某一语言特区语法突破现象的研究,本研究是围绕无定名词主语句这一句法语义问题探究它在几个特定语言领域内的语言创新现象,对丰富语言特区语法突破的内涵作一尝试。 相似文献
20.
郭郁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2):16-19
海德格尔在其哲学思想的前期以“存在”为研究核心,后期则转向“语言”.文章通过对海德格尔的“此在之存在”和“存在之语言”的诠释,分析了海德格尔的前后期思想在本体论性质、研究方法及理论目标方面的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