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论日本现代化的成就与弊端青岛大学李威周研究东西方文化与日本现代化,总结日本现代化的成就与弊端,是为了给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日本把明治维新至现在的历史,一般都用“近代化”这三个汉字表示。本文把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本建设称作日本近代化,...  相似文献   

2.
肖鹰 《浙江学刊》2001,2(1):17-23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是它追求并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历史.在这个时期,由于文学的变革与社会变革交织,更由于整个中国社会本身的复杂性,各种思潮、观念,相竞而出,错综冲突.但是,在文学的基本观念,即美学理论的层面上,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集中表现在三个新的要素的产生和相互作用美学观念、强力战斗精神和现实主义典型原则.围绕着这三个方面的错综曲折的变化,构成了近百年中国文学在其美学层面的演变历程.本文是对这个演变历程的一个梳理和阐发.  相似文献   

3.
1945年,在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打败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50年后的今天,法西斯主义仍然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法西斯主义为什么兴起在20世纪上半期?它的性质是什么?对此,史家依旧各执一辞,众说纷法。笔者仅就日本法西斯主义略陈己见。一、现代化与法西斯主义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兴起,究其根源可追溯到明治维新,国内外学者对明治维新的性质评价不一,但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它对日本历史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国和前苏联学者十分强调明治维新作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  相似文献   

4.
选择政治文化的视角 ,重估 2 0世纪初新文学建设 ,有三种文学接受方式值得注意。一是新文学运动传递的信息 ,是发动者组织者的政治观念的文学显现 ;二是新文学的创作者和一般阅读者文学价值的寻找 ,在于政治与现实问题密切联系中的文学期待 ;三是新文学的生产者经营者经济利益与文学关系的调节 ,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接受形式 ,整合的政治经济驱动了文学的生产过程。由此 ,文学与政治不再是简单的五四启蒙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被动关系 ,而是多重政治文化因素的互动和影响。新文学的发生发展将在大的文化语境中获得新阐释 ,呈现丰富现象和形态  相似文献   

5.
智利疆 《日本研究》2011,(4):109-112
美国的日本研究始于19世纪末叶,伴随着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国力的迅速提升,加之受美日关系在二战前后错综复杂的演变等因素影响,不断地在进行着整合与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尽管美国日本学长时期以来受国内外政治影响的痕迹并未完全消除,但这一领域的研究确已历时百年而日臻成熟,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优势。90年代以后的最近这20年的时间里,该研究在传统领域内是否又取得了长足进展,以及是否有新的研究领域和动向的出现,本文就将围绕此类问题略做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6.
明治维新是从开国到颁布明治宪法、开设国会的一个历史过程。明治新政府建立的宪法体制,从根本上规定着近代日本的政治过程,对近代日本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治宪法体制存在缺陷和漏洞,再加上日本政治文化的制约作用,在近代日本的实际政治运行过程中,衍生出了新的政治力学结构。居于顶层的天皇基本上只是权威性的存在,居于中间层的藩阀元老、政党和军部三个政治集团则成为发挥主导作用的政治势力,而居于底层的民众也会通过舆论影响政治。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作用,导致近代日本出现了藩阀元老、政党和军部三种势力轮流掌权,藩阀元老政治、政党政治、军部政治相继登场的独特景象。从历史连续性的角度审视明治维新与近代日本的关系,对重新认识明治维新乃至近代日本的性格特质或有某种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上半期,中国两国都处在闭关自守的状态中,两国的文化和文学的直接交流也不多。明治维新后,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积极推行侵略中国的“国策”,一步步地对中国进行渗透和扩张。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许多文学家也关注中国的情况。但是,这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日本文化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在时间的长河中可谓一滴水;在人类史中亦微不足道。然而,在开元以来的人类社会历史中,20世纪只不过是其第19个百年。虽不能说过于长久,然也不可谓之短暂。尤其是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说来,百年包含着不尽相同的意涵。本文诉求的对象是东亚岛国日本之文化的百年,即20世纪的日本文化。任何民族、任何国家的文化无不以其社会经济条件为前提,又无不是其社会历史的集中写照。日本亦不例外。这一百年来,日本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它时而昂奋、跃起以至失去理智,时而沉潜、卑屈以至不敢说出"不"宇。日本文化亦然。百年来,它时而…  相似文献   

9.
一 日本近代文化是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大变革过程中逐步萌生,并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确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日本近代文化,由明治维新后建立的日本近代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所规定、制约,并为其服务。众所周知,作为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的明治维新及其后建立的日本资本主义社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三十年代的文学群体基本上都呈现出明确的“亚政治文化”形态或具有鲜明的“亚政治文化”特征,各派的文学主张和文学观念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并非是出于文学的或学术的思考,而常常是从自身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出发,针对自身对当时政治文化形势的理解而采取的某种文学策略。文章以“左联”为例,通过分析文学群体的“亚政治文化”形态特征及其性质,揭示其重要文学观念得以形成的政治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
张石 《日本研究》2009,(1):86-89
综观日本明治维新后至现代的文学史,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许多文学巨匠开辟了日本文学一个又一个的崭新局面,而这些近代文学大师,都在不同程度受到过寒山的影响。寒山虽然对中国文学没有太大的影响,对中国近、现代文学更几乎是没有影响,但是在日本,他不仅对日本古代的宗教、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近、现代文学的影响也相当深刻。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中日两国近代文字的转型期。传统的文学观受到启蒙思想的挑战 ,于是 ,在启蒙思想的引导下 ,文体改革也随之进入了探索和实践阶段。中日两国所进行的文体改革都是学习国外近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有所不同的是 ,日本从师于欧美 ,而中国又向日本学习。  众所周知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大量吸收中国文化 ,其中包括中国的汉字、诗歌和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 ,先后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合文语文体。明治维新以后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中国要改变自己的落后地位 ,不得不向成功的邻邦日本学习或通过…  相似文献   

13.
一、近代文化的起点 19世纪中叶,日本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在古代文化、民族文化形成和成熟之后。逐渐向一种新的文化模式转型。1868年发生的明治维新及其后出现的一系列变革可以说是这种文化发展转折点的一个象征。这样提出问题,包括两重意义:第一,19世纪中叶是日本近代文化转型的起点;第二,日本文化发展史上趋向近代文化的转型不是一个短暂时期的历史事件,而是经历了相当长时期文化变形的一个历史阶段。这种看法可能与许多先人的意见相左。这一讲准备就日本近代文化转型的起点、条件和转  相似文献   

14.
明治维新史的研究已逾百年,但始终是学术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在简单梳理日本国内有关明治维新性质的研究基础上,从权力的“起点”与普遍化的手段这一视角入手,重新分析明治维新的“革命性”,并尝试从近代日本的权力原理中,去探求国民未能成为实质性主权者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5.
试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西欧自然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波及日本,形成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迎来了近代日本文学的历史转折时期。 日本自然主义形成一种文学思潮,是有其历史、社会和文学上的原因的。 就其历史、社会原因来说,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新兴资产阶级并没有因此从王统国家制度和家族制度的羁绊中完全解放出来,获得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相反地,在政治上逐步建立和维持天皇制极权主义,在思想上极权主义限制了个人  相似文献   

16.
一、划时代的思想先驱今天,正当世界格局变动之际,回顾本世纪以来日本对外政策的展开,人们可以发现,实际上早在近代初期日本思想界就已经进行过国际政治战略的思考,19世纪初期到1868年明治维新为止的半个多世纪,是日本历史上关于日本未来发展战略争论最为激烈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日本面临西方列强叩关的强大压力。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从中世纪的东亚国际社会转变为全球性的世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日本朝野在思想上都或早或迟地作出反应,研讨日本面对西方列强应予采取的措施,设计…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精神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走向 2 1世纪的中国 ,我们不仅有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传统需要继承 ,还有一个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的百年遗产需要发扬。全方位总结上个世纪中国文学成就 ,从文学精神角度解读 2 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并作出个性化的评价是新世纪学人应有的任务。中国现代文学精神分为四个层面。一、以个体、人性、自由为内核的启蒙文学精神 ,“中国现代文学”是因“诗界革命”、“文界革命”的推动而发端于 19世纪末 ,又因为“五四新文学革命”而正式诞生于 2 0世纪初 ,并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居于文坛正宗 ,以白话文为主导 ,以现代人本观念为价值坐标的文学形态 ,启蒙精神是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导性价值取向 ,它以“人的觉醒”为主命题 ;二、以救亡、统一、强盛为内核的爱国主义文学精神 ,帝国主义侵略和敌视伴随着 2 0世纪中国历史 ,这在文学上也得到了反应。三、以休闲、感觉、性爱为内核的都市文学精神 ,2 0世纪中国社会是一个工业化 ,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城市化的社会 ,城市生活以及都市情怀构成了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又一个精神内核。四、以猎奇、有趣、娱乐为核心的通俗文学精神 ,和中国古代文学诗、词、文、赋的“雅”审美精神相比较 ,2 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是俗文学精神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一方面注意坚持自身民族文化,一方面又努力促成外来文化与原有文化的融和,这是日本文化的一个传统,也是不断促进日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历史上的大化改新如此,明治维新亦是如此。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日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了激烈冲撞,也发生了变异,但是它的一些主要特征不但延续和继承下来,而且在实现经济高速度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日本文学正在崩溃.现在,一个对此掌握了具体证据并怀有疑问的日本作家正站在诸位面前说这番话.我们会议的主题是:第三世界文化的挑战.然而,当我作为一个来自非第三世界国家的作家,发表这番议论时,面临挑战的诸位一定会感到大刹风景.在明治维新前后开始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日本显然作为第三世界的一员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然而日本由于吞并朝鲜、发动侵华战争而成了亚洲第三世界赤裸裸的敌人.  相似文献   

20.
近代日本何以能创造落后赶先进的奇迹,议论颇多。在我国,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三种,一是强调明治维新及其后日本的奋发图强和国际形势的有利,这与吉田茂的讲法基本相同;二是强调日本近代化道路的特殊性,有些学者把日本近代化道路总结为剥削与战争;三是受近几年文化研究热潮的影响,不少研究者以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