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9·18”事变后,中共提出组织反帝运动中的下层统一战线,当时蒋介石对日本侵略采取“逆来顺受”政策,所以中共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政策是抗日反蒋。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后,分析了蒋介石的抗日的可能,中共对国民党蒋介石又执行了逼蒋抗日的政策。卢沟桥事变爆发后,9月24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这时中共才完成了从抗日反蒋、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政策的转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2.
转折点     
1936.12.12西安事变:扭转时局这一天,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当时的国内情况是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继续进行内战。张学良曾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谏",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24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战议和、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等条件,25日获释,由张学良陪返南京。蒋介石飞回南京后,立即把张学良拘禁起来。  相似文献   

3.
<正>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联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共同抗日这一策略的演变和发展,史学界一般的看法是经历了“抗日反蒋”(1931年9月——1936年5月)、“逼蒋抗日”(1936年5月——1937年2月)、“联蒋抗日”(1937年2月——1937年9月)三个阶段。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在“抗日反蒋”阶段之后即开始了“联蒋抗日”阶段。提出“‘西安事变’以前和以后,党的政策  相似文献   

4.
在察哈尔抗战期间,李烈钧支持冯玉祥领导抗日,却不支持其对内反蒋反政府;支持冯玉祥抗日的同时,对政府抗日也表示理解,对蒋介石也有称许,这时他没有参与冯玉祥的反蒋反政府活动;李烈钧调解蒋冯关系的方案,是在政府指导的框架之下,而不是脱离政府,或是反政府。在这一事件的和平解决中,他出力较多,影响甚大,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5.
冯玉祥和蒋介石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头面人物,冯蒋关系的变化十分微妙。在1927~1937年间,冯玉祥对蒋介石从联合到分立再到联合,走过了一个"从最初的军事配合到主动联蒋'清党'"到"从武力讨蒋到促蒋下台",再到"从联蒋抗日到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历史轨迹。作者分3个阶段考察了他们的联合与分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 张学良在中国现代史上,以主张联共抗日发动西安事变而名震中外。但是,张学良原是奉系军阀领导集团的重要骨干,后又依附于蒋介石,成为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重要成员,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一直是拥蒋“剿共”的。1935年底以后,他的思想开始发生了变化,由拥蒋“剿共”转变为联共抗日。本文就他的这一转变原因,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928年6月,张学良开始主政东北,12月,东北“易帜”,这是他走上拥蒋道路的第一步。1930年,国民党新军阀发动了中原大战,蒋介石和反蒋各派都极力拉拢张学  相似文献   

7.
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是中共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变化。中共制定“逼蒋抗日”方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建立了新的根据地。二、中日民族矛盾激发,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要求迅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日本对华北加紧进攻,危害英美在华利益,英美开始反击日本。四、国民党蒋介石为了维护自身和英美在华利益,对日政策逐渐政变。五、国共两党代表有联系和接触,制定“逼蒋抗日”方针是为了使谈判获得更大进展的一个策略。  相似文献   

8.
一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在全国抗日反蒋高潮的影响下,驻守在福建的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的一部分势力,公开宣布与蒋介石决裂,他们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与中国工农红军成立抗日反蒋协定,这就是福建事变。福建事变是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逐步降低到次要和服从地位而产生的阶级关系新变化,是国民党内一部分政治、军事领导人对蒋介石政府的卖国内战政策不满而导致的国民党营垒的破裂。  相似文献   

9.
宋美龄是代表国民党蒋宋家族参与和平调解西安事变的主要人物之一.她秉持"和平与抗日"的原则,在南京竭力劝阻主战派对西安的讨伐,在洛阳敦促讨逆部队直接服从蒋介石的命令,从而将"讨逆"战争转化为不至于成为破坏和局的博弈举措.抵达西安后,她改变蒋介石不肯妥协的殉难心态,陪伴其度过从"剿共"到抗日的国策转变的心路历程.她和宋子文一起,代表蒋介石与周恩来谈判,达成全面停止内战、国共一致抗日的若干口头协议.她还凭借与张学良的多年交谊,以及张学良对她的抗日政见的敬重,在蒋介石坚持不签署书面承诺的情况下,成功说服张学良首先同意放蒋,从而使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这就从国民党开明高层的一方,为将西安事变建造成为中华民族摒弃前嫌、团结抗日的历史丰碑而"上梁盖顶",其历史贡献弥足珍视.  相似文献   

10.
太平洋战争前,美国对华政策主要是绥靖日本侵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实行与中国结盟共同抗日的对华政策,但在开罗会议后,美军开始调整对华政策,对蒋介石政府由无条件支持转向有条件支持,而加紧对国共关系进行调处,由压蒋联共发展为扶蒋限共。1945年赫尔利使华后,美国对华政策演变成扶蒋反共。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青年党既有拥蒋抗日的一面,又有反共和其一部分成员叛国投敌参加汪伪政府的一面。但其根本立场是依附蒋介石国民党,坚持反共反苏。现就青年党在抗战时期的政治活动略谈管见。  相似文献   

12.
在民族危机、国家危难的大背景下,中间政派极大地表现了他们进步性的一面,要求抗日、团结、民主。也正是在这个时局大变换时期,他们逐步认清了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本质,由抗战初期的拥蒋抗日,到抗战中后期逐渐走上反对蒋介石独裁,同情支持共产党,开始与共产党合作,从而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作出了一定贡献,也为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党史学界长期以来把“反蒋抗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列为其三大形成阶段之首,或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经历了反蒋抗日(1931年9月—1936年5月)、逼蒋抗日(1936年5月—1937年2月)和联蒋抗日(1937年2月—1937年9月)三个阶段”;或强调“在酝酿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中,三个口号的转变……就是‘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  相似文献   

14.
“抗日反蒋”是我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个历史阶段的口号和策略方针,目前在党史界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今就教学中接触到的问题,谈点意见。 一、是“抗日反蒋”,不是“反蒋抗日”。 有的文章把我党“抗日反蒋”的口号和策略方针说成是“反蒋抗日”,①这是与历史实际不符的。“九一八”事变后,在我党的文件和我党领导人的文章中,使用过“反日反蒋”与“抗日反蒋”,但未提出过“反蒋抗日”的口号和策略方针。1933年10日26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正当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酣战之时,国民党驻福建的第十九路军发动了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这是国民党营垒内的一次重大分裂。蒋介石因此被迫从江西“剿共”前线抽调五至七个主力师  相似文献   

16.
宋庆龄与蒋介石由共同追随孙中山革命发展到严重对抗,主要是由于宋蒋之间对孙中山的思想和事业的态度不同.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后表示要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宋蒋间一度合作.但由于蒋介石拒绝接受宋庆龄要他放弃独裁、扩大民主,坚决执行孙中山三大政策的主张,因此家蒋间的合作是暂时性的,不可能是持久的。后来他们在行动上的对立完全证实了这—点.  相似文献   

17.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开始了中国各族人民拯救民族危亡的全面抗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保卫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主要任务。然而,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本文试就湘西土家、苗、自、回、汉等族人民参加的这场民族斗争作一粗浅论述。 1 湘西各族人民在后方的反蒋抗日民主运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以来,由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丧,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被迫迁  相似文献   

18.
1936年6月两广地方实力派首领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等为防止蒋介石南京政府的吞并和扩张自己的实力,藉“北上抗日”为名,联合武装反蒋,史称“两广事变”(又称西南事变、六一运动),一时双方调兵遣将、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但最终以和平解决而结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在1931年至1937年间,几易自己的政策"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中共中央适时调整斗争方针和策略,为统一战线的最终确立、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皇姑屯事件后,蒋介石欲借"统一"来巩固和提高自己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并借此将东北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而张学良则欲借易帜达到"息内争以御外侮",为东北的安全与繁荣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蒋、张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最终"以张学良归附南京政府为第一要义"达成了一致。这种结果不仅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分离我国东北的罪恶阴谋,同时对于日后张学良逼蒋抗日,成功发动西安事变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