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类对现实的审美把握.一部文学作品的产生,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体验.一部有深度有灵魂的作品,应该揭示作为生活主体"人"的价值.能否对生命本体意识进行关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的审美价值.因此,探讨生命意识对于文学艺术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里程碑式意义的《红楼梦》巨著,深蕴着清末文学巨匠曹雪芹“立志补天”的独特卓著的参与社会变革的忧患意识,林黛玉形象是这种忧患意识的主要载体。林黛玉对贾府命运前景之忧患,象征着超脱之外的积极用世;对身世之忧患,象征张扬人格的独立;对爱情之忧患,象征做定了封建礼教的叛逆;读书之忧患,象征着追求真理的“扬弃”。林黛玉形象更深刻的美学象征意义还在于:深切关注现实危机;积极参与挽救现实危机;“大厦将倾”的家族危机演示成“危如累卵”的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3.
4.
日本近代作家志贺直哉的文学创作中涉及父子关系题材的作品众多.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志贺用文本中的“渎父”、“弑父”情节表达了对专制父权的不满,同时又怀着对家族亲情的眷恋和对新型父亲形象的向往进行了“寻父”的探索.其“审父”意识的表露同时兼具东西方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是中国文学中的女性意识不断觉醒的年代.张爱玲就是一位女性意识极强的作家,她的文学创作中就呈现出一种真正的女性化写作的风貌.张爱玲女性意识成因中的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思想发展到晚明,私成为一个热门论题。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都注意到了"私"的问题的不可回避性。他们在传统的立公灭私的框架下试图给予私以一定的位置。清代中叶的思想家龚自珍第一次从正面肯认私的合理性。他从三个方面肯定的私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私的观点的出现,意味着新的思想的成熟,是中国思想转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7.
林白、陈染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她们通过对传统男权意识主导下的社会生活进行探讨与分析,进一步肯定了现代女性的自我价值。她们颠覆了传统温顺贤惠的女性形象,成为具有复杂情感世界、充满蓬勃生命力的"另类"女性。  相似文献   

8.
"忧患"意识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亦是一种历史思想。它最早渊源于《尚书》,与"殷鉴"思想、"先王"观念紧密相连,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尚书》历史功用思想,予后世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 文学创作有繁花盛开,姹紫嫣红的繁苏,也有“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的寂寞,即创作巅峰状态已经过去,而新的创作高潮尚未到来的低潮时期,我们把这种低潮现象叫做文学创作的“疲劳现象.”这对于文学创作的发展是无益的.本文想就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观原因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川端康成文学创作中的"少女情结"主要是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与日本现代化过程交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而非他本人个体心理变异的产物.川端康成唯美的天性与悲哀的体验的矛盾和统一,只有被放到他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与传统文化背景的互动过程中,才能为人们所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1.
12.
1 一八三九(道光十九)年己亥四月,龚自珍结束了廿余年的仕宦生涯,暂时南下看望隐居在故乡杭州的父亲。接着,北上接取寄留在京师的眷属,又再度南下。这年十二月,为了开始新的人生,在江南昆山解下了旅装。其问半年有余的旅途之中,既有与朋友的离别,也有和熟人的重逢;既有对社会的愤懑,也有对自身的追忆,正如标题所示,龚自珍集中地吟咏杂多的感兴,由此写成了《己亥杂诗》七育绝句三百十五首。据龚自珍致其亲友吴葆晋书札说,他是用旅馆中的鸡毛笔将旅途感兴写在帐簿纸上,投在破簏中,作为草稿的。这些草稿在旅行结束之后由龚自珍亲手整理,重新编排,构成如今的《己亥杂诗》。照我看来,它的结构大致如下。(1)自其一至其二五凡二十五首,是记叙出  相似文献   

13.
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曾将弹与艺术进行了比较,艺术家的世界是一个自由创造的天地,而这个自由创作的天地只有来自直接的直觉或直观,只有直接地出于事物的“如如”状态,没有受到感官和知觉障碍的如实之境。他们以无形和无声创作形态和声音,就此程度而言,禅者和艺术家并无二致。禅者即艺术家,艺术家就是禅者,因为他们都是悟道之八。禅宗是有别于中国其他佛教宗派,更与印度传入的佛教有着很大差异的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它强调其体验的超越性,追求一种超越有无、是非、得失的自由境界,这种禅宗体验的超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王个方…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的广西戏剧文学具有鲜明的文化身份意识,彰显广西以壮族为主的各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求与外来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融合。这种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化身份意识赋予了广西戏剧文学新的内涵和特质,促进了广西戏剧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龚自珍实效性的政论多为后世政治实践所验证,而其深度反省的政治理念建构却抉发者甚寥。以今观之,龚自珍的政治理念通过对古典政治形态的颠覆,成为中国现代政治意识的开端。古典政治注重三代,关注道德与政治的统一,追求自然秩序和政治秩序的合一。龚自珍认为政治应当关注当代本身,注意到了政治实践的时间性。立足于当代政治,他反对将政治实践等同于道德实践,主张政治与道德的分离,注重政治技术的必要性。在探索政治治理的过程中,龚自珍将天命与君命分离,确立以人类自身需要为目的的主权意识。主权意识的彰显,使得政治不再诉诸传统权威和习俗,而是诉诸政治主体的制作。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的“三境界”说既非仅仅在讲诗词艺术,也不是主要在讲成功者的奋斗经历,看看上一世纪初王国维和中国思想家们对“中国文化疾病”的反省与忧虑就知道,他之提出“境界”说,其深处在于针对中国文化的“实际”与“通俗”性质而强调其超越性的“高致”领域,“境界”说是2 0世纪初王国维开出的一副治疗近代中国“衰弱至极”的文化苦药。  相似文献   

17.
人们为那些不知不觉就会被推土机推去的古村落与城市历史街区心怀忧患之时,是否知道已经出现了可怕的"文化空巢"?这些历史形态犹存的村落与街区,远远看去,似是不错,古建筑一幢幢优美地立  相似文献   

18.
龚自珍一反先公后私的传统,提出了“私”论,认为人皆有私,分别从认识论领域和伦理道德领域对传统公私观进行诘难。其主张在对传统道统的反击和对个人价值及个人意志的凸显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使得“公私之辨”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近代人文色彩,对“古今中西”之争及挽救时局和民族的命运都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龚自珍论私没有阐明什么是私,也没有论及私产生的原因和公私的相对性,使得龚自珍的私论有失严谨,对后世公私关系的正确走向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龚自珍(1792——1841年)是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先驱者之一。侯外庐先生曾誉之为“十九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号筒”。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这个历史的重要转折时期,他是一个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人物。他继承前人优秀史学传统,第一个明确提出“尊史”的口号,百多年来,已成为思想界的共识。本文拟就其“尊史”思想的具体内容、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特点和意义,及其与龚氏社会改革思想的关系诸问题,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西晋后期,诸王及诸胡的战争惨烈而频繁,终致两都毁弃,西晋灭亡。然而,这种局面并没有引起东晋统治者强烈的兴亡之思。遗落世务、旷放闲逸成了东晋世族文学创作的基本情趣和格调,社会上也盛行清谈之风。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东晋诗人郭璞在他的诗文中尤其是在他的赠答诗和游仙诗中反复表达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深的忧患意识和超脱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