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从不同角度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进行了阐述,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新经济政策实质观。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从不同角度看具有不同的内涵,探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应在多角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同时新经济政策还包含着丰富的法律思想。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法律思想对当今社会主义经济和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布哈林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市场关系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确定新经济政策实质的最重要的标准,要通过市场走向社会主义,并且对新经济政策中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以及如何制订计划等问题作了有力论证。这是布哈林新经济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1921年春,俄共(布)召开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决议,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进入恢复国民经济的新时期。继续探索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新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经过艰苦、曲折的历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综观列宁1921年到1922年的一系列有关论述和俄共(布)的决议。最根本的是无产阶级政党解决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工农之间的经济联盟、经济结合的问题。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的、有决定意义的压倒一切的任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苏维埃俄国实施新经济政策,这是一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要时期。然而列宁逝世之后,俄共领导层围绕对新经济政策实质的不同理解和阐释产生了激烈争论。不仅如此,作为列宁思想中的重要篇章,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研究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课题,国外学者对其本质内容给出了莫衷一是的答案。在他们的视野下,新经济政策或是向资本主义倒退的“蜕变”,或是暂时的实用性反危机措施,抑或是向社会主义道路的过渡。  相似文献   

5.
从辩证法的角度对列宁新经济政策进行了分析,发现新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实行粮食税和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粮食税和国家资本主义含有资本主义的因素,却是通往社会主义的中间站,资本主义在一定限度内的发展对工农国家有利,其实质就是从当时俄国国情出发,辩证自信地看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大胆继承资本主义制度中合理积极的因素,实现从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曲折过渡。新经济政策的成功实践,对中国改革开放是有益的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是新经济政策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短短几年中,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并进行了最重要的意识形态的论证,坚持认为他在1918年提出、在1921年之后得到丰富发展的“国家资本主义”是苏俄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好途径,并把处于这个历史阶段的俄国叫“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六十年后,邓小平以实践唯物主义作指导,总结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提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的经济改革理论是两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探索俄、中这样的经济…  相似文献   

7.
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晚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晶。列宁从当时苏俄国情出发 ,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把苏俄的经济建设转上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轨道。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贵探索 ,新经济政策对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关于从资本主义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考与实践,邓小平理论是关于在社会主义时期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通过比较研究指出,两个理论是针对不同历史阶段的.邓小平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突破性贡献.  相似文献   

9.
新经济政策的终结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有三个特征 ,在阶级关系方面 ,主张以阶级斗争为手段消灭阶级 ,实现无阶级的社会 ;在所有制关系方面 ,主张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在运行机制方面 ,主张建立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决定了斯大林不可能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同时也决定了新经济政策被终结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0.
新经济政策是退却,是国家为克服经济危机向农民的暂时让步,是由社会主义退向国家资本主义,而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政策。新经济政策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工农联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但长期实行新经济政策会破坏工农联盟。新经济政策条件下不断出现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