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以唐诗中的玫瑰意象为考察对象 ,以《圣经》文学为参照系进行比较研究。全面深入地搜索了描写玫瑰的唐诗 ,分析了唐诗中描写玫瑰的作品偏少的原因。为着对比 ,分别考察了中国先唐典籍。为着比较 ,剖析了西方典型作品并考察了相关典籍。研究工作还结合了中国西南地区的人文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霍桑及其作品深受《圣经》影响,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小说人物、情节、主题与《圣经》典故的许多方面有对应关系。霍桑通过对《圣经》典故的大量借用,赋予该小说丰富的《圣经》的象征色彩,使这篇充满象征意义的小说具有了更深的内涵,从而奠定了霍桑作为美国19世纪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的地位。文章以《红字》男女主人公的经历为核心,探究了小说中的《圣经》典故及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小说《秀拉》中成功地刻画了一位黑人文化传统的叛逆者—秀拉。分析了秀拉寻求自我的复杂历程以及寻求自我失败的原因。指出黑人妇女实现自我只能在黑人社区内完成,任何背离黑人文化传统的个人价值求索只能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圣经》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更加有针对性,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圣经》文化对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影响和策略,认为《圣经》文化对大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开拓国际视野、提高对世界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培养人文主义精神和道德价值观都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渗透《圣经》文化知识、开设《圣经》文化公选课或《圣经》知识讲座,已显得越来越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死海古卷》中的《圣经》手稿提供了用《圣经》原文语言写成的迄今最古老的《圣经》文本见证。一方面 ,它们印证了作为传世的各种现代语言《圣经》译本之底本的马所拉本的精确性和权威性 ;另一方面 ,它们表明马所拉本并非希伯来文本中唯一的范本 ,并证明与马所拉本时有不同的《七十子希腊文本》有其希伯来底本 ,有效地消除了人们在马所拉本的局限下对《七十子希腊文本》所持的怀疑态度。此外 ,《死海古卷》不仅补足了一些重要的文本细节 ,而且让我们窥见某些经卷和章节的历史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6.
《圣经》是西方文化源头之一,对基督教文化和思想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从基督教文化语言与《圣经》渊源入手,以《圣经》中较为典型常用的数字、动物、习语或事件为例证进行说明,主要分析了《圣经》与基督教文化国家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寓意和关系,揭示《圣经》词汇的喻意对基督教文化的习俗、思想生活、人文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影响,进一步探悉《圣经》与基督教文化息息相关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莫里森将《秀拉》界定为一部"关于善恶和友谊的小说",但其伦理特征有待评析。总结了评论界对主人公道德倾向的现有看法,即秀拉是恶、恶中兼善和无恶无善三种观点,在辩驳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有利于人性的全面完善"两个衡量道德进步的根本标准,分析了秀拉几种典型"恶行"的伦理意义和道德影响,得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秀拉》是对传统道德观的质疑和颠覆,其主人公根本上而言代表着"善"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秀拉》以两个黑人女孩秀拉和奈尔为中心展开故事叙述,是经典的女性主义文学解读文本。从双性气质的视角解读秀拉和奈尔两位黑人女性形象,阐明在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双性同体、双性和谐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仁慈与公义在莎士比亚作品《一报还一报》中被放到天平的两端,而作品中对圣经原型的精心选择和运用则显示了莎士比亚对于基督教精神仁慈与公义之间的个人解读.作者以《圣经》中的故事结构、人物原型与莎士比亚问题剧《一报还一报》的联系为基点,探讨莎士比亚在《一报还一报》中对圣经原型的变形对解读莎翁基督教精神的影响,以揭示莎翁戏剧恒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视角简要地阐明了英译《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巨大影响 ,并从语言与文化的依存关系说明了解《圣经》对英语学习者的重要性。《圣经》中有的数字出现的频率很高。文章详细地介绍了与四十相关的《圣经》典故 ,为数字串联《圣经》以便利学习记忆提供了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1.
论马礼逊《圣经》汉译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圣经》中文全译本的完成是近代基督教事业的一大成功的标志。它的完成者是 19世纪初来华的基督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圣经》中文全译本的出现 ,促进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对中国近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也为后来的新教徒从事《圣经》汉译提供了蓝本  相似文献   

12.
黑人民族意识的重建--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世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托妮·莫里森是个政治意识极强的黑人女作家。她强调作品必须具有政治意义,作品的力量必须在此。如果没有政治,就玷污了作品。因而,在进行小说创作时,莫里森自觉地将非洲裔美国黑人过去和现在的生存境遇融入了文本中,以期展现被殖民制度和种族歧视扭曲、异化的黑人的生活。然而,莫里森并不满足于揭露社会制度的不公平、不公正,她还力图通过文学话语修正历史记忆,治愈黑人民族的心灵创伤,并呼吁黑人民众寻求失去的文化之根,重建民族意识。同时,身为一名女作家,莫里森又凭借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经历,把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历程和重构黑人民族意识的进程紧密相连,使之形成交互共进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作为美国历史上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黑人女性得主,以其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小说作品而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她已出版的九部长篇小说始终以探索黑人历史,弘扬黑人文化为主题,表现了她对黑人命运的深切关怀。通过分析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探讨莫里森小说中复杂的文化语境,力图挖掘出莫里森苦心建构的黑人文化之路,展示出莫里森对黑人民族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托尼·莫里森,美国非洲裔女作家,于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宠儿》是其代表作之一。莫里森在《宠儿》的写作中,运用童谣来加强主题,莫里森注重童谣中的音乐元素,如重复、拟声和格律。这些童谣除表意功能之外,还具有诗歌的韵律与节奏,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听觉冲击,使读者在感受韵律之美的同时,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表现黑人身上体现出来的黑人性和白人性的纠葛是莫里森小说的主要内容,批判黑人身上的种族主义内化正是莫里森小说的主题.针对激进的黑人主体性建构思想,莫里森表达了她对排外性的黑人种族主义的忧虑.在莫里森看来,进一步融入现代性,才是黑人族群解放的方向和道路.莫里森所指的现代性,主要是指以美国黑人的现代性转换为中心,以资本主义现代性开放社会为范本,其首要任务则是实现黑人社区的开放,清除黑人自我意识中被扭曲和被异化的种族主义意识,恢复其"黑人"和"美国人"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6.
《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一部力作。在这部作品中,托尼.莫里森以富有象征意义的金钱意象深刻地表达了奴隶制对黑人奴隶的精神贻害。但在这部作品中,托尼.莫里森也同样满怀信心地为已经获得人身自由的黑人奴隶指明了未来的方向:超越过去,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1987年发表的奴隶叙事小说《宠儿》中讲述的是以沉默为主旋律的故事。因为蓄奴的制度化和合法化,暴力被法律确认和保护,黑人奴隶的命运只能是沉寂。笔者试着从文本中描写的"甜蜜之家"奴隶种植园中五个男性奴隶的沉默形象入手,剖析其形象的意义。"沉默"的"言说",打破了话语背景的束缚,让一段被刻意涂写和遗忘的历史大白于天下,这是莫里森在黑人文学中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论述了莫里森的《柏油孩子》中黑人森和吉丁之间相互救赎的努力和尝试,以神话故事中“柏油孩子”和“野兔”之间的故事为原型,旨在揭示非裔美国黑人在自身文化断裂的困境中为求生存而作的努力和挣扎,并且指明只有回归过去,以黑人文化精髓的宝库为基础,再积极学习吸收白人文化中先进的优秀的东西,从而丰富自身的文化,才是黑人护持和弘扬黑人文化的真正道路,黑人民族才能得以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存活下去。  相似文献   

19.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她在小说创作中善于把小说人物置于某个黑人群体之中.本文通过对比<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的主要人物在群体中的归属模式,阐明群体与人物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黑人只有在自己的群体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只有在本民族文化信仰的支撑下才能实现完整的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