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运河遗产作为一种“纪念之地”和特殊的遗产形态,其文化价值被公众广泛认知并持续传承下去,需要有效的阐释系统.叙事性阐释为运河遗产文化价值的阐释开辟了新的路径.它既可以提升运河遗产的可读性及运河遗产与现代城市生活的关联,也有助于激发公众的记忆、想象和兴趣,增进公众对运河遗产的认知度和珍爱之情.叙事性阐释的基本策略体现在四个方面:运用“主题化阐释”手段构建运河遗产阐释体系;挖掘和发挥与运河遗产相关的文学作品(含纪实性的口述史、回忆录)等叙事性阐释资源的作用;定期举办相关的节庆仪式、艺术节、民俗庙会等特色文化活动;有叙事元素的场景设计、公共艺术的成功介入.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采用文献与现状资料分析的方法,认为运河文化遗产具有申遗价值,但现状堪优,亟待加强管理与保护,以使运河文化遗产继续发挥重要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4.
运河文化带是国家提出的运河文化发展战略,意在通过对运河沿线区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研究、利用,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整合与融合,实现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利用、传承,将文化资源转变为生态资源、经济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从整体上实现文化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5.
"直立行走"是人类区别与其他动物种类的根本性身体特征。然而,人类对于自身的这一行为以及由此所连带的文化表述却一直未予重视,原因是"行走"太平常、太平俗。事实上,行走、旅行关乎人类"身体思维"并延伸出许多重要的文化母题。可以这么说,人类文明是"行走"出来的。当今大众旅游的到来,"后行走"被引入到了一个空前的范式变革的高度。文章以行走为题引,并将其置于人类身体遗产的范畴加以讨论,希望将人类这一"失落的主题"重新呈现并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人文研究的知识学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人文研究的知识学转型为核心,系统论述1.人文研究向知识学转型的必要性;2.知识学考察与传统思想史研究的分野;3.知识学研究的两条道路;4.可能的选择与路径.  相似文献   

7.
"翻坝"是过去运河上船只越过横向拦截航道的堰埭的技术。清代乾隆年间马戛尔尼使团描绘了一些有关翻坝的图画,清末民初几位在杭州居住的外国人拍摄到了翻坝的真实场景。利用这些图像资料,结合文本资料,可以在细节上更好地了解这项已经消失了的技术;此外,文章还就图像证史在科技史研究中的运用做了几点阐发。  相似文献   

8.
9.
“运河伞棒舞”是聊城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运河伞棒舞”历史悠久,风格特点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展现了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它作为民间艺术的瑰宝至今仍活跃在鲁西大地上。文化是无国界的,应该将“伞棒舞”在更大、更宽广的舞台上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认识、熟悉它,并进行交流,从而使其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和传承。如果将这种文化资源转化成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则可以用这些资金来进行这类民间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0.
从文献史料记载和已有考古成果的角度,对宋代治水技术“木岸狭河”的产生、目的、技术原理和施行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认识,并阐明其工程构造,总结出其在治水原理和实际应用中的特点和作用。最后,将“木岸狭河”与同时期其他治汴工程——河道疏浚工程、导洛通汴工程、汴口建设工程和固堤与防汛工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其区别和联系,以进一步认识“木岸狭河”在北宋治汴工程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自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南旺湖就作为水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永乐以后至清朝中前期,政府为保证漕运,对南旺湖实施不同程度的保护。咸丰之后,黄河改道,运河淤废,南旺湖的水柜作用丧失,这就注定了南旺湖最终消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成丰五年,黄河改道,危及运河,使其几失运力,运河区域的优势也就此丧失。与之同时,黄河水患也给这一区域带来了沉重打击。山东巡抚周馥以治河为先导,一方面通过筑埝迁民等措施治河养民,另一方面致力于革新原有漕运体制,以达治河之效,部分实现了对这一区域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浅议我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非物质遗产的生存面临着生存环境和传承问题,非物质遗产的保护面临着资金匮乏问题。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活文化而不是民族记忆的背影、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单纯的保护不是非物质遗产发展的最佳途径,而需要合理的利用、适当的创新。本文对非物质文化的开发保护做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保护与开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利用文献计量统计法,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从文献发布年度趋势、期刊来源、期刊学科分布研究层次、核心作者、关键词词频分布等角度梳理了我国运河文化研究的基本情况.结果表明:我国运河文化研究跨学科属性明显;研究成果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核心作者集群效应弱、贡献度较低;研究主要集中于运河文化建设、京杭大运河沿线、运河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伴随非物质文化"名录遗产"的数量不断增多,有关"遗产化"的讨论也随之升温。在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保护下,从学理上探究遗产化的内涵、产生原因及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维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的遗产化实践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个案,而且从中可以发现民间文化在遗产论证、申报与认定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京杭大运河沟通了中国东部的五大重要水系,反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流域文明和坚毅不屈的性格。运河叙事所体现的家国情怀在历史长河中持续演进,其意象构建逐步丰富完善。大运河的沧桑历史与曲折发展历程给现代中国诸多历史借鉴与现实参照,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情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在新时代,运河将发挥其独特的功能与意义,助力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7.
作为福柯的成熟之作,《规训与惩罚》通过对监狱制度诞生的案例向读者展示了“规训社会”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断裂和偶然,福柯以谱系学的方法生动而真实地揭示出“权力一知识”关系何以成为人类肉体(身体)的牢笼,而人类又何以对此浑然不觉。主体化似乎是人类不可抗拒的命运,而晚期的福柯又通过其关切自身的伦理学(生存美学)超越形塑主体的权力与知识。  相似文献   

18.
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科学概念,通常又称为"无形遗产"。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来的。《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审程序、评审标准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了国际法的范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和内容给予了界定,对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定责任、国家保护和国际合作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以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都作出了确切的规定。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对运河文化带遗产保护和旅游建设有着长远规划,也在逐步探索“旅游+非遗”融合发展。但目前河北省运河文化带整体旅游竞争力较弱,除香河县实现旅游通航之外,其他各地的旅游通航条件比较复杂;文化资源分布零散,影响力不强,非遗活化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利用成果有限;城乡同质化发展严重;统筹规划和实施难度大。应当在政府主导下,基于运河全线通水通航的愿景,遵循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规律,转变旧有的旅游发展模式,开创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在运河全线通航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水上文旅生态长廊,打造新型的运河非遗体验游模式,在创新中实现“旅游+非遗”品牌塑造,在凝聚中培育“旅游+非遗”产业融合与升级模式,实现多产业融合的集聚效应,在谋划中力求资源整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最早走运河是在1980年,在那之前,我已经把通州所有大街小巷、每个门楼都转遍了。那时候每天下了班就在通州城里边转,哪个地方是漕运的什么设施、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