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丰子恺与朱光潜作为同时代的文艺理论家,他们在文艺领域都有所建树,但其文艺观却有区别。其主要原因是两人文艺观建立的途径不同。丰子恺的诗画交流观更多地彰显出诗画联袂的共性与个性,而朱光潜的研究更多集中于对诗画性质的研究。虽然两人的文艺理论都凸显了诗画交流的互动性,但他们的侧重却有很大的差异,尤其在表现领域和诗画传达方面,丰子恺的诗画交流观用绘画来阐释诗境,而朱光潜的诗画交流观则用美学观点看诗画结合。  相似文献   

2.
作为杰出的画家和诗人,潘天寿的诗歌创作与其绘画创作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关联性。潘天寿诗歌与绘画的"一律"可以从理论意识、风格特色、艺术技巧、题材内容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这不仅是潘天寿诗歌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也能够为"诗画一律"这一传统的文艺理论命题提供一个鲜活有力的现代证明。  相似文献   

3.
德国莱辛的"诗画异质"理论曾在文学艺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打破了在其之前占统治地位的"诗画一致"说,推动了欧洲文学艺术研究的发展和繁荣。但与之不同的是,中国有着一以贯之的"诗画一律"思想。东西方这种艺术观念的差异不仅仅是因研究对象的不同所导致的文学艺术表层的差异,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异质所形成的逻辑推演、语言文字、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差别才是导致艺术不同特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诗画一体的创作观念在宋代达到高峰,深刻影响着诗人的艺术追求与审美视野。南宋诗人杨万里自觉吸收借鉴北宋学院派画家郭熙的绘画理念,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面:一、亲身亲历的审美观照方式;二、以山水写心的超功利审美心境;三、不拘死法、自成一家的技法观念。这充分体现着诗画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创作规律,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古代诗画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诗画关系上,莱辛与苏轼的"诗画异质"观与"诗画同律"说取向各异。究其原因,其所处的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西殊异的诗画性质与艺术系统以及中西不同的文化精神是造成这两种诗画论文化内涵不同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同是在探寻诗画艺术规律,因此,二者在观点相异的同时又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相似文献   

6.
诗画本体论、创作论、审美论构成了苏轼"诗画一律"这一命题立论的三个维度。就诗画本体论而言,二者都强调情志人心是诗画之本体;就诗画创作论而言,二者都具有相通共同的创作模式及过程;就诗画审美论而言,二者都以对景物之描绘、对意境之创造及对"言外之意""画外之妙"之追求为主要审美特征。这三个立论维度使诗画为何"一律"的追问得到了有效阐释。  相似文献   

7.
从"文"、"象"的空间性看中国古代的"诗画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与画的关系在中西美学史上都是一个倍受注目的问题 ,但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中西传统却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在西方 ,不断有人对诗与画的界限进行区分 ;在中国 ,“诗画交融”却一直是衡量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古代时间意识的空间化是“诗画交融”的深层思维基础 ,“文与画”、“书与画”、“诗与画”之间以空间化、视觉化的“象”为核心的同源性关系 ,则为“诗画交融”提供了内在形式依据。通过对“文”、“象”的原始空间含义的考察 ,可以清楚地认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魏晋六朝时期绘画凭借与《周易》之间的互文性关系并从"象"的维度发现了自身的个性价值,这种独特价值在于绘画之视觉形象的存在方式是圣贤体道的重要途径。绘画在寻求独立美学价值的过程中找到了彰显自身存在的经学化价值和"自治"领地,使其与诗之间形成一种对话关系成为可能。另外,诗因为其语言载体"言不尽意"的固有缺陷,构成了需要绘画性介入其中的召唤结构,这就意味着绘画为诗设立规定性、绘画性为诗所效法不可避免。诗开始自觉地以绘画的视觉性为范,走上了诗的"象"化历程。于是,诗与绘画在艺术行为中开始相互凝视、互为补充。诗画互补观念也由过去的绘画"诗化"的单向过程,进入诗画互为标准的双向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诗画交融若干焦点问题的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诗画艺术的交融以及缘此而形成的诗画交融的艺术,是中国美学精神的典型体现,其中若干焦点问题,有待更深一层的探讨。先秦儒家《诗》学阐释的"绘事后素"话题,透露出人格理想与技术理性并存的文明史语境,并涵涉诸子美学所共有的容华朝日之光亮意象,由"绘事后素"、"解衣盘礡"、"犬马最难"构成的先秦"绘事"三说,异质而同构于技道参融的美学思想。魏晋时代顾恺之在诗意画创作中揭示的"目送归鸿难"难题,意味着中国美学难易之辩的历史性跃迁,顾恺之"迁想妙得"与"悟对通神"说的内在统一,意味着中国绘画美学的诗意化自觉具有与透视学自觉相重合的历史赋性,而绘画美学的自觉相应具有"图理"与"图形"两极构成的典型特征。中国诗歌艺术"诗中有画"的演化道路,伴随着山水诗创作和"造形美"观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自魏晋而至于两宋,以"应物"说为哲学内核,以"窥情风景"为美感基础,以"状溢目前,情在辞外"为审美理想,熔铸出"情景交融"这一中国诗性文学的典型思维模式。中国绘画美学在透视学自觉上的独到造诣,是对"真山之法"的"以大观小"式的审美改造。诗画交融艺术所体现的美学精神,可以提炼为诗性写实主义,此即"迁想"与"实对"的统一,此即"山水以形媚道"的美学内蕴。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我国诗画艺术交融的一个重要时期.杜甫作为一代"诗圣",以其"尽得古今之体势"的高度艺术素养创作出历历如画而又内容丰富、意味隽永的入画诗.其入画诗大体上可归为入山水画、入花鸟画、入人物画、入连环画与入风俗性漫画五类.杜甫亦从实践中认识到诗画艺术在功用认识、艺术创作、审美标准等方面相同、相通或互动的地方.杜甫的入画诗勾勒出诗画交融的轨迹,杜甫也成为唐代诗画艺术交融不可或缺的一位见证人.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中期,诗画契合更为明显。文艺趣味的"俗"化,除通俗文学外,诗画中也有明显反映。作为这一时期吴中诗画的主要代表之一——沈周的诗画,题材和形式都有"俗"化的特征。其原因主要有作者的平民化、市民化倾向,对"俗"认可的文艺观,以及诗画流通环节的商品化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当我们谈及中西方的美学时,都会考虑到诗与画的关系.在西方,人们注重诗画的异处与特点,中国则更注重诗画同一.本文分析了莱辛<拉奥孔>的诗画美学观及其与王维诗画美学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作为视觉研究的新兴领域,图像修辞不同于传统语言修辞的第一重表征体现为跨媒介符号建构的文本修辞实践。中国传统的"题诗画"为这一图像修辞提供了理想的范本。"题诗画"中由语、图符号构建的修辞范式形构了从符号表现形式的审美互动到符号话语意指的内在呼应乃至语图互文与特定时代文化语境产生联动的多重逻辑,它建构了图像修辞跨媒介符号文本实践的知识模型,使得超越传统语言修辞建构图像修辞的本体理论话语体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论明中叶吴中诗画同体的发展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文人画的发展,画上留款题诗——诗画同体,作为绘画文人化、文学化的一种表现,自然也盛行起来。明中叶吴中画家的诗画同体形式处于一种历史发展、新变的阶段,而且他们诗画的表现形态因此也受到影响,如诗画综合表现力的增强,诗画“尚意”性等。  相似文献   

15.
丰子恺关于中西绘画比较的美学思想在学术界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他注重中西绘画的不同,但不像宗白华那样对后印象派比较轻视;他注重移情说,却更看重中国"气韵生动"理论,这又和朱光潜对此未作价值高低区分不一样。丰子恺在中西绘画的"心"与"眼"的同与不同中求得互补性,又在后印象派绘画理论和中国传统绘画"气韵生动"理论的一致性上彰明较著,这使得丰子恺的中西绘画美学比较终于还是立在"共同人性"的基础上,尽管他的同质比较是建立在历史分析而不是哲学的抽象假设上。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的“文-图”观开始形成,并逐渐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上演变为一种突出的时代倾向.刘勰的《文心雕龙》从诗画的起源、发生和特征等方面,对文学与图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象在文先”、“形神兼备”和“写气图貌”等重要的观点和命题,不仅代表了当时“文-图”观的基本主张和认识高度,也为后世的文论、画论所继承,奠定了“诗画一律”这一中国传统“文-图”关系理论的基调.  相似文献   

17.
“诗画一律”是中国独特的艺术传统,这一艺术融合的最终形成是“诗向画的靠拢”与“画向诗的靠拢”双向运行的结果,题画诗是对“诗画一律”艺术观念的实践。通过列举中国现代画家创作的题画诗,证明中国题画诗从诗画关系上可分为三类:诗意大于画意、诗意等于画意、诗意小于画意。通过对中国画家题画诗新的类型分析,既能理解画家在创作题画诗时的“文本间性”,又能认识均衡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诗画本一律,诗与画本质上趋同性,但两者的融合过程却漫长。作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唯一的有明确教学制度的皇家绘画机构——画学,实行了以诗立题创意的创作引导,使绘画从单纯的再现性艺术向表现性转化,较好地体现了文化交融、文化变格的北宋独特的时代品性,推动了宋代绘画的文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诗歌和绘画历来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而中国题画诗便是诗情画意高度融合的艺术珍品。这是我国的国粹。题画诗对绘画或画龙点睛,或探幽发微,或锦上添花,或另发别论,与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而受到诗画名家的青睐。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我的诗第一,字第二,印第三,画第四。"可见他对题画诗的重视。遗憾的是题画诗这份宝贵文化的遗产并未引起  相似文献   

20.
“枯木”题材“诗意画”是北宋诗画交融之文人墨戏的重要类型,源于盛唐以来山水画中的寒林古木和松石小景,而新变于文同。他的“枯木”绘画一变唐法,描绘古木全景,以竹石点缀其间,奇古简重,意兴盎然,与其诗歌创作同一机杼,是其学养品德,志趣性情的诗意表现。文同的“枯木”绘画,下开苏轼枯木怪石,为诗画交融诗学思想和艺术实践拓开了新的意境空间,丰富并推动了北宋“诗意画”创作的发展,对元明以后枯木题绘画的创作影响也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