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哈特和奈格里力图重新从政治人类学的层面来理解爱,把爱看作不断生产共同性和奇异性的过程。爱在指向共同性的建构时必须以反抗为前提,并在与力的结合中将爱引向不断反抗同一性和各种腐化形式的斗争,从而不断地塑造主体的自主性,使爱的政治通向反抗的生命政治。哈特和奈格里的"爱的政治"将爱看作是穷人走出困苦反抗生命政治生产的力量,但"爱的政治"在政治组织形式和政治策略方面仍陷入困境,无法找到有效的反抗财富共和国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鲁迅一生写了二十五篇现代题材的小说,《离婚》是最后一篇。《离婚》的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的江南农村。农民庄木三的女儿爱姑,为了反抗丈夫的欺凌和遗弃,在父亲和弟兄的帮助下同夫家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这场纠纷拖了很长时间不能了局,最后,乡绅慰老爷搬来了城里和知县大老爷换帖的豪绅七大人,在他的威压下,爱姑终于屈服。  相似文献   

3.
中国妇女历来深受封建政权、旗全、夫权的压迫。在这些沉重的桎梏下,她们从来没有被当作独立的人看待。是苦难最为深重的人群。鲁迅是一位关注妇女问题的作家,写出了描写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三部曲《明天》、《祝福》、《离婚》。这三部作品分别依次呈现“守节”、“守节未成”和“反抗未成”三种节烈观念指导下传统妇女的命运。“反抗未成”的爱姑因其异于单四嫂子、祥林嫂的意识状态而更加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4.
论《离婚》——兼谈传统与“拿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漫步在鲁迅小说的人物画廊里,会意识到这是一个异彩纷呈,璀璨生光的世界。那么多“熟悉的陌生人”争着向你招手:从狂人到魏连殳,从闰土到阿Q,从单四嫂子到子君,从赵太爷到高老夫子,这些形象都是真实的、新颖的、独创的、激动人心的。当我们走到画廊的尽头,便很自然地遇到一位“瞪着眼”,有“两只钩刀样的脚”的农村妇女,她就是《离婚》里的爱姑。爱姑有自己的特色,她不象单四嫂子那样善良、懦弱而带点  相似文献   

5.
六、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极力利用孔孟之道,来消灭劳动人民的革命思想。但是,事实和反动统治者的愿望相反,“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就在孟轲的家乡邹县,人民的反抗斗争前赴后继,一次又一次地惩罚了罪恶累累“亚圣府”,狠狠地打击了反动统治阶级奉为至宝的孔孟之道。  相似文献   

6.
益希单增同志创作的《幸存的人》,是解放后我们西藏地区藏族作家创作的第一部反映现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它散发着浓郁的“酥油味”“糌粑味”,被誉为地道的臧族文学,荣获了西藏自治区文学创作奖和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受到了各族人氏热烈的欢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关于这部小说,作者在一篇谈创作体会的文章里写道:“《幸存的人》写的是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五○年期间西臧农奴和奴隶的生活和斗争。主要刻画幸存的姑侄俩和跟姑侄俩有着共同利益和理想的几个反抗斗争的农奴领袖形象,以及代表着农奴主阶级利益和势力,象征着封建农奴制度的几个反面人物的形象。小说的主题思想是揭露封建农奴  相似文献   

7.
尚钺同志在他主编的“中国历史纲要”中说:“在金人及后来蒙古的威?始终是十分严重的南宋时代,初年以后,虽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但小规模的反抗,以及农民对地主的斗争是始终未停止的。”这话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并不完全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以他坚持高尚节操,反抗黑暗现实的斗争精神;以他雄伟弘博、生动感人的瑰丽诗篇,为历代士人和广大群众所崇敬。直至二千多年以后的今天,人们还仰慕他、纪念他。然而近年来有人提出了另外一些看法。如有人以为屈原的作品都没有涉及“反抗挑战”,是一种“叫苦鸣不平的文学”,并且武断地说屈原的作品“只能使人悲伤、愤恨,不能使人感奋,不能给人以反抗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阴谋计划。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赂中国的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九·一八”事变后,全中国人民尤其是东北人民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日本人民也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镇压,不断发动了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各阶层人民在日本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不断掀起各种形式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斗争。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的胜利蔡锦松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50周年。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者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她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抗战八年中,既有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也...  相似文献   

11.
199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南非女作家戈迪默,是一位反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忠诚战士。南非人民在白人种族主义政权统治下的生活遭遇和反抗斗争,是她创作的基本主题。她的小说创作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同时其风格又完全是有意识的文学的。正是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与政治性主题的结合,才使她的作品富有一种遒劲的力量和极强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前夕宁波人民的革命斗争徐兆文二十世纪的最初十年,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群众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蓬勃开展。帝国主义加紧对宁波的侵略,清政府一再出卖主权和不断对人民的压榨勒索。迫使宁波人民不断起来反抗斗争。它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殖民统治台湾20多年后,《台湾民报》作为反抗日本文化“同化”而在当时台湾仅存的中文报刊。它宣扬中国文化,支持祖国大陆民族革命,声援大陆的抗日战争,17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民族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4.
<正> 鸦片战争一开始便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又是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但是,当时清政府的最高领导层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尤其是对人民群众的爱国保家,反抗侵略的积极作用的认识更差.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虎门销烟的领导者林则徐,在广东实行“禁烟”和反抗英国侵略的过程中,开始感受到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斗争力量,首先提出了“民心可用”的主张.这一主张无疑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然而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的研究者们,似乎对此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作一探讨,以此抛砖引玉.一、“民心可用”思想的确立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由量变到质变,人们的认识过程也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林则徐的“民心可用”思想正是在禁烟和反侵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确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爸妈在外地打工,10岁的诺诺和奶奶一起生活。她会干家务活,经常帮奶奶买菜。那天,诺诺买了些蘑菇,姑姑正好来了,她大声问:“哪儿来的蘑菇?”诺诺吓了一跳:“我买的。”姑姑没再说什么。第二天,诺诺却在门口看到了被姑姑扔掉的蘑菇。她拎着蘑菇,找到卖蘑菇的女人说:“阿姨,始姑不让吃蘑菇,您还是卖给别人吧。”卖蘑菇的女人正要退钱时,诺诺却跑远了。  相似文献   

16.
<正> 抗日战争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的战争,它一举洗雪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中华民族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显示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振兴民族的巨大力量,显示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了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是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既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政治、军事上的胜利,也是始终动员和鼓舞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在全民族的抗战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言论、行动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一、唤起全民族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和空前觉醒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台江事件”可称之为“五四运动”的殿军之战,围绕这一事件在全国掀起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独立意识。在“台江事件”中,青年学生商讨“闽案”应对办法;组织游行、演讲,促使民众了解“闽案”真相;召开国民大会,促成各阶级的大联合;主导又一场抵制日货运动,表达对日侵略势力的反抗;向政府请愿交涉,力争“闽案”正当解决。这些事实均展现了“五四时期”青年学生的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18.
近代甘肃,如同全国一样,走过了一段苦难的历程。由于封建阶级残酷地统治和压迫,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肆意掠夺和欺侮,各族人民饱经忧患,备受凌辱。但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这段历史时期内,甘肃各族人民从来不曾停止过反抗斗争,其爱国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一部分作家极力反抗传统,但他们始终就在传统之中;另一部分作家试图建构现代文化,但他们或者急于建构而不得,或者发现现代性也是一种有着弊端与缺憾的悖论性存在,所以在追求现代时就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回瞥中的怨恨体验。中国文化的现代建构就是在反抗、追求、回瞥等各种力量的综合张力甚至对立中实现的动态的创造性融合。一、鲁迅的回瞥与怨恨鲁迅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对传统的怨恨与反抗,还在于怨恨地意识到自己就在传统之中,自觉认识到自己属于旧一代,而去和旧一代做斗争。鲁迅称自己是抽了鸦片而劝人戒除的醒悟者,是“思想…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变”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笔者对1901年到1912年间的“民变”作了初步探索,感到有以下几个问题很值得研究,即:“民变”的历史地位,以农民为主体的各阶层劳动群众同资产阶级的关系,“民变”的特点和历史作用问题。本文拟就此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请同志们指正。 一、关于“民变”的历史地位 所谓“民变”,即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各阶层劳动群众的反抗斗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各阶层劳动群众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逐渐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涛巨浪。武昌起义的号炮,更把群众的反抗斗争推向新的高涨。1911年和1912年初,“民变”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由于劳动群众的积极投入战斗,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三次革命高潮终于形成了。显然,在辛亥革命时期,各阶层劳动群众的“民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那么,这种“民变”究竟在辛亥革命中占什么地位?是否是当时时代的中心?是否是当时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呢? 长期以来,地主资产阶级学者从唯心史观出发,否定劳动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这自然是十分错误的。但是也有一些同志过分夸大辛亥革命时期劳动群众自发斗争的作用,否定资产阶级革命派能够把整个历史运动都集中在它手里的经典论断,这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