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社会主义时期经济道德思想由经济发展道德、经济运行道德和经济交往道德三个部分组成。经济发展道德的原则是“利群”,其准则是效益结合速度、效率兼顾公平、局部协从全局和目前虑及长远。经济运行道德的原则是“互利”,其准则是勤劳俭仆、公平竞争、循章协作和诚实守信。经济交往道德的原则是“利他”,其准则是克己奉人、扶贫济弱、解危济困和敬老爱幼。  相似文献   

2.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贯彻“以德治国”方略的过程中 ,必须经过准确界定社会主义道德内涵、认清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本质特征及其构建原则即“德知”和养成良好道德行为即“德行”两个阶段 ,才能最终实现“德治”。在实施“德治”过程中 ,要抓好“以德治民”、“以德治党”和“以德治政”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3.
刍议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创新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党的执政实践中,执政道德创新的基本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政德与官德创造性转化原则,革命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原则,西方政党执政道德“扬弃”原则,社会主义国家执政道德借鉴原则和与实践俱进的执政道德创新原则。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认真总结“以德治国”经验 ,是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动力源泉。科学理解德治与法治结合的基本要点 ,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思路。高筑思想道德防线 ,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道德准则有自己的“域”,市场经济原则有自己的“界”,它们无论在层次上还是作用上都有各自的阈限。正确理解和把握道德准则“域”与市场经济原则“界”,实现道德准则“域”对市场经济原则“界”的超越,对于降低市场经济原则的负面影响,促使社会群体活动趋向符合社会主义最终目的的善与和谐,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作了一系列坚持不懈的探索,这种探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成;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以及倡行何种道德。探索是在曲折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有经验也有教训。现阶段建立、发展和完善我国新型道德体系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是:注重贴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实际;牢牢把握现阶段我国道德体系建构的基本依据和理路;吸取道德体系建设上的“左”的教训,坚持道德体系的理想性与现实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注重将道德体系建设与思想体系、法律规范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始终突出“以立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坚持体系建设的相对稳定性和与时俱进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道德的社会 ,应该是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真正统一的社会。社会主义道德当代建设的重心 ,应该是把五十多年来的道德建设成果予以自我完备化、体系化、规范化、自洽化、边限化、透明化 ,使其使充分释放其内在能量 ,以成为民族世纪性复兴的文化思想基础和精神源泉。其突破口应该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道德立法 ,然后以此为规则 ,从“共同富裕”的道德理想中提炼出“人人幸福原则” ,并在此原则规范下 ,建立起道德实践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共享原则”和个人与政府行为的“利益边限原则”。  相似文献   

8.
在“一国两制”条件下,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与以利己主义为基本原则的资产阶级道德是两种阶级属性相对立的道德体系,二者有渗透、互补,也有摩擦和矛盾。为确保集体主义原则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逐步消除利己主义影响,一是坚持和发扬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二是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对“道德困境论”和“道德滑坡论”进行辨析,系统地阐述了在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战略意义,并从框架上勾勒出新型道德价值观,深入探讨了道德建设过程中应当突出的重要原则与环节,并高屋建瓴地为加强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对提升新的道德规范,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把传统伦理学对个体的道德关注转向了对阶级和制度的道德关注,把伦理的主体和客体从个人转变为阶级和社会制度。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总体性质是“制度伦理”。马克思强调关于“善”、“正义”、“公平”和“公正”等伦理原则必须放到人的现实的生存条件的基础上去理解,使传统伦理学的抽象原则转变为现实的、历史的原则,实现了一场伦理观的革命。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中包含着伦理和道德的因素,但马克思反对把伦理原则作为基础性原则的“伦理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1.
“忠恕之道”的本质精神不是“忠君” ,而是推己之心以爱人。它不仅是道德原则规范 ,而且是道德实践方法 ,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从现实看 ,“忠恕之道”尽管不属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体系 ,但作为优秀的传统道德精华 ,它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并成为引导人们弃恶扬善 ,趋善避恶 ,从道德低境界走向道德高境界的重要阶梯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思想道德建设的价值导向 ,首先应该明确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的目标 ,坚持集体主义这个基本原则 ,从而体现实现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这个根本的价值导向。把握了这个“目标”、“原则”和“根本” ,就把握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3.
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原理,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个物质生活领域通行等价交换原则的现实历史条件下,等价交换必然会成为人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原则。等价交换作为道德原则的要义,是自主自立的主体在与他人、社会的交换和交往中做到平等互助,互利互惠,力求付出与获取相一致,这作为一种基础性的道德原则,无疑是合理的、必要的。主张将经济活动的原则与道德领域的原则严格划界的“划界说”是不足取的,在道德建设上也必须破除“左”的思想禁锢和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做出新的创造。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的主体精神、信用原则、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统一的原则内在地决定了它是一种道德经济 ,这和现实社会道德失范即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庸俗实用主义泛滥形成了鲜明对比。“应当”与“现实”的反差预示了某种道德上的“危机”。“危机”的根源并不局限于道德领域 ,而是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践进程之中 ;只有通过对前进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全面、彻底、不间断的解决 ,才能开辟通往社会主义新道德的宽阔大道。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德治”观念深入人心,道德生活重新广泛展开,本文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德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就如何重建道德生活提出了“角色道德方式”原则。  相似文献   

16.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导性的道德原则 ,但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它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形式。本文分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集体主义”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集体主义” ,以及两种体制的差异与“传统集体主义”的困境。由“传统集体主义”走向“新集体主义”是集体主义原则的完善、丰富、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道德原则是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它根源于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现着道德体系的社会本质和阶级性。集体主义和封建整体主义,分别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道德原则,虽然有着貌似相同的“整体”,但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决定“整体”有完全不同的涵义,从而也就决定了集体主义和封建整体主义在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上所持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而以道德原则为出发点的其它方面道德关系的对立,也是对集体主义和封建整体主义本质区别的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8.
共产主义道德是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道德建设相对接的价值原则。从共产主义道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道德的本质契合、功能契合及原则契合角度出发,探寻并厘清共产主义道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适应性,从理论高度以及当代适应性说明共产主义道德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提供理论依托和现实证明。共产主义道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道德,其本质契合表现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学术理论和社会实践关系、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尺度的一致性上;功能契合表现在共产主义道德从实际出发解决道德问题,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原则契合表现在其具体的道德原则具有当代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道德资源和伦理规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撑点之一.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化解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催化剂.加深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十几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使我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课应坚定不移地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 一、社会主义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思想政治课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我们的学校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其总目标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实现这一总目标就要求我们各科教学必须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作为思想政治课更具有特殊性,它主要就是“持正面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教育,坚定不移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