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诸”字感到很无聊,想找个伙伴一起玩。它来到大街上,见到“候”和“侯”,就走上前说:“我们做朋友吧!”  相似文献   

2.
马晓文 《中华魂》2010,(5):16-18,15
“我想延安!”这是父亲马文瑞一生中最后写下的四个字。每当想到父亲临终前已经很难开口说话时,艰难而坚毅地写下的这深情而厚重的四个字,我们总会热泪盈眶!  相似文献   

3.
黄晓林 《社区》2013,(26):58-59
把社区工作与“费而隐”三个字放在一起,大家可能会感到有点怪怪的。确实是这样,前段时间到北京市几个社区参观学习了几次,感受颇多,在社区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事情,总是在困扰着我,总也是想不明白。就在昨天,看《中庸》一书中的“君子之道费而隐”,好像一下就明白了一些。所以也就鬼使神差的把“社区工作”与“费而隐”三个字放在了一起.还作为了汶篇文童的颢目。  相似文献   

4.
从汉语史角度论“见V”之“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见“V”结构中的“见”字,一用于被动句,一用于主动句。对于后者之词性与功能,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汉语史角度论证了此“见”字已虚化为与“相”字相类的副词,有时具有称代性,有时具有表敬性,这也是该词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崔修建 《社区》2013,(11):55-55
活在世上,其实我们很少去想“世”的由来和本义。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字,“世”最早在金文中的写法就是在“止”上面三个笔画的尽头加一个圆点,这就是上限.底下的一横恰似下限.到此为止.人的生生死死和活动区域也就是在这中间游荡,要想超越上限突破底线都不允许:中间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我从小就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她处处关心我。不知什么原因,渐渐地,我感到妈妈的关心有点多余,有时甚至烦人。我做功课时,妈妈有时会突然喊道:“把头抬高些!”看电视时,她又会喊:“远点,别太近!”晚上睡觉时,她又会不厌其烦地说:“手伸进去,别打散被窝!”这些话天天听,我常常会不耐烦。我想我完全可以照顾自己,妈妈根本不必唠叨。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作文》2011,(7):35-35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中有一个字:想,很有意思。它想的是什么呢?它在想:怎么才能喝到水呢?这里的“想”,不是单纯的“想”,而是在“看”中“想”——  相似文献   

8.
留给明天     
在同学们的作文中,时常遇到“既”与“即”混用的情况。造成混用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两个字的音、形都较为相近;二是不理解它们的意思及其含义。要想解决混用这个问题,必须弄清这两个字各自所表达的意思。“既”表示动作完成,引申为“已经”“完了”等。可组成“既然”“既是”等词语,一般用在句子的上半句,  相似文献   

9.
杨老师有个宝贝,就是一个刻着笑弯了腰的“好”字印章。当我们的表现很棒或有进步的时候,杨老师就在我们的奖励本上盖上一个笑嘻嘻的“好”字,然后在旁边写上日期,让我们自己写下来是怎样得到这个“好”的,真有意思。因为其他老师都没有这么特别的奖励,所以我们特别喜欢这个“好”字。  相似文献   

10.
汉字的识字法有很多,这是好事也是坏事。识字法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汉字难”的问题,但往往使人有时不知某字到底应该用哪一种。本文主张用“字理识字法”统帅其他识字法。“字理”为主,其他为辅,融成一套完整的汉字识字法。“字理识字法”认为:成千上万的汉字是由200来个基本字构成的。构成的方法也只有两种:一是以形示意;二是用已有的字表意兼表音。学会了这些基本字,再掌握了汉字的构成法,所有汉字就会迎刃而解。这种识字法符合人的认记规律,老师好教,学生易学。对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对外汉字教学,繁体与简化字沟通等,都有极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绍义 《中华魂》2013,(20):49-49
我常常想,“东”(柬)这个字,为什么是“日”在“木”中呢,“日”在“木”上为“东”,即“杲”字,“日”在“木”下为“两”,即“杳”字,不是更好吗,好记又容易理解。偏偏造个“柬”字是“日”在树林(木)中,多不显眼呀。  相似文献   

12.
在2007年度“感动中国”的颁奖仪式上。一对年老的夫妻一起获得了奖项,他们就是香港树仁大学的校长钟期荣和校监胡鸿烈。“我们发现,香港的字典里没有‘仁’字,所以我们决定把学校起名叫‘树仁’。”胡鸿烈如是说。  相似文献   

13.
量词家族成员众多,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而且让我们的文学作品增添了不少色彩。如:一“头”牛,一“匹”马,一“口”猪,二“条”狗。一“峰”骆驼,一“尾”鱼,都是说动物,却不重复,真是多姿又多彩。说到书,那更是名目繁多——有时用“卷”,有时用“册”,有时用“本”,有时还要用“部”。  相似文献   

14.
一、苯教的名称 苯教藏语称作“苯波”,苯是“苯波”的简称,现在国外一般使用“本教”这个称谓,有时也以“本波”指苯教。我国有的人使用“本”这个字,也有人使用“苯”字或“笨”字、“钵”字。我把上述几个字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笨”、“钵”这两个字虽然译音比较贴切,但是“笨”字在汉语中含贬义,指愚笨和不聪明,“钵”字在汉语中指盛饭菜的陶制器具,使用这两个字不理想。为了有利于民族团结,最好不用“笨”字,而用“苯”字,或“苯波”二字来称呼“苯教”。  相似文献   

15.
普通辑缉书用“或”字表达选言判断连结项,但“或”字句并不都表达选言判断,它除了表达选言判断外,还麦达联言判断、模态判断和性质判断等。表达联言判断时,其中“或”字有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和”,有时是“有的”的意思,但都表并存关系;表达模态判断时,其中“或”字是表或然的模态词;表达性质判断时,其中“或”字一般表“等同”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新军 《社区》2013,(26):11-11
在人世间走一回,是多么幸运的事情,而如何走,有时却又由不得我们选择。总以为,能够与心同行的人是更加幸运的,能够触摸到自己的灵魂,为一个“情”字变得柔软的人,更是极美好的人生。虽然“情”字多伤人,误了仕途误了前程,可是功名利禄转眼成空,唯有“情”字生生世世。  相似文献   

17.
《新少年》2011,(11):4+1-3
“小小动物多神气,几根羽冠高高立。忽然开屏对你笑,五彩花衣真美丽。”这是我们小时候就能猜到的谜语,谜底是孔雀。孔雀对我们来说,一定不陌生了,因其能开屏而闻名于世。那你知道孔雀为什么要开屏吗?你还想知道孔雀的哪些事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期的“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18.
说起“青春”这两个字,我们这代人未免有些失落。额头的皱纹和两鬓的白发,宣告生命的青春正在离我们而去。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没有办法改变。我们的青春已*留在了逝去的岁月中,留在了我们身后曲折坎坷的道路上。去年夏天,我曾经和一批“老三届”(1966年、1967年、1968年的高中毕业生,因为“文革”的影响不能参加高考,绝大多数耽误了学业,被称为“老三届”)的作者在一起,为一本名为《苦难与风流》的书签名,“老三届”的读者,可以凭身份证得到赠书。这是一本关干“老三届’物书。那天,艳阳高照,热风熏人,无数“老三届”的读者…  相似文献   

19.
“指事”为许慎所列的“六书”之首,是历代学者划分汉字结构时产生问题最多的一书。通过对许慎所作的“六书”义例和汉代三家所列“六书”名目的研究,我们将“指事”的“指”字破译为“稽”字,将“指事”解读为“审察事物”的意思;并通过运用新见解说近十个典型的指事字,使“指示符号”的成说也得以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20.
孟昭奕 《社区》2008,(29):32-32
老北京人乐意在“煎饼”后边缀上“果子”两个字,我想大概是北京人喜欢讲个儿化韵,“果子”里里外外透着那老北京口音的韵味。煎饼果子摊儿现如今在北京城里的街头巷尾还是能觅到其踪影的,但是很少见到小时候推个玻璃窗作坊车流动叫卖的那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