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原文]:筦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月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  相似文献   

2.
《学记》作为我国古代一部较早的教育学著作,其中关于教学辩证法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如教与修、善教与继志、长善与救失、藏与息、善喻与知教,官先事与士先志等的教学辩证思想,符合教学的规律,也为后世的教育工作者所沿用、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明儒学案》卷首《师说》“王龙溪(畿)”条云:“愚(刘宗周)按:四句教法,考之阳明集中并不经见。其说乃出于龙溪。则阳明未定之见,平日间尝有是言而不敢笔之于书,以滋学者之感;至龙溪先生始云:‘四有’之说猥犯支离。势必进之‘四无’而后快。”刘宗周这一微言,极大地影响了后学黄宗羲。为了替王阳明规辟禅迹,《明儒学案》卷十一钱绪山条、卷十二王龙溪条即批评王畿“竟入于禅”,而德洪(绪山名)“不失儒者之矩(?)”。黄宗羲说,王门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斯言也,于阳明平日之言无所考见,独先生(畿)  相似文献   

4.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是其总纲,为了保证总纲的顺利实施,《学记》继而提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学制体系、管理制度、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并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学记》中的“教学为先”、“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善喻”等命题,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对于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老子》第二十七章中第一次提出"师资"之概念,指出"师"即"善人者","善人者"通过自身的"五善"之能力实现对"不善人"的"救",体现了"善人者"的德、能、智、行的高度统一,这是老子对"善人者"这一角色的要求。"资"则是师之对象,即学生。"师"与"资"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老子强调,师者要"善救人",如果忽视"不善人"之"不善"在"德",为师者不把救"德"放在首要位置,就不可能达到"无弃人",不可能做到"善救",也就是"善人"之失。这些观点启示我们,现代教师要真正做到"善救",必须具备爱的能力、公正施教的能力、激励学生的能力、持续学习及反思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养气 孟子讲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话,也被一些论者认定为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其实,这顶帽子并不恰当。且看原文: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曰:“詖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相似文献   

7.
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十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相似文献   

8.
《论语·先进·侍坐章》记载了孔子与四学生的对话,四学生回答时各述志向.其中,孔子对曾点的回答加以赞扬说:“吾与点也.”孔子为什么赞扬曾点的回答呢?曾点回答的志向究竟是什么?历代解说者聚讼纷纭,而成为“两千年来争论不决的一件公案”(徐复观语).王充《论衡·明雩篇》:“孔子曰‘吾与点也.’善点之言,欲以雩祭调和阴阳,故与之也.”何晏《论语集解》说:“周曰:‘善点独知时’.”邢(日丙)疏曰:“善其独知时而不求为政也.”又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生值时乱而君不用.三子不能相时,志在为政,唯曾皙独能知时.志在澡身浴德咏怀乐道,故夫子与之也.”所谓“咏怀乐道”,就是李充所说的“善其能乐道知时,逍遥游泳之至也”.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做隐士.朱熹《论语集注》则说:“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於言外.  相似文献   

9.
《礼记》中《学记》一章对于当时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见解。认真咀嚼其精言要义,对比今日学校教育之弊端,其中的教育“兴废”说、长善救失说、教学相长说、循序渐进说以及“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思想,对于今天从事学校教育的人来说,仍有很精辟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四句教”看王阳明的宗旨与立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四句教”的宗旨是指良知未发则“中”、已发则“和”的至善之境,而其立言则是指通达这种境界的修养功夫。对上根人而言,本体与功夫、境界与修持一时并了;对下根人而言,必须进行“为善去恶”的格物践履方可达到目的。王阳明的功夫论具有很多合理思想,其境界论也不能随便否弃。  相似文献   

11.
将《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之“率”,训为“帅”还是训为“循”,其分歧之实质在于对《中庸》人性论之理解不同。《中庸》讲“自诚明,谓之性”和“尽性”、“成己”,实际都是性善论的观点。郭店简《性自命出》篇以源自人性的正确“心术”为“人道”,以“性爱为近仁”,讲“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实皆性善论的观点。故其所谓“长性者道也”,是指循人性固有之善而长之、教之,与《中庸》“率性之谓道”的说法并无矛盾。所以,汉宋学者训“率”为“循”,乃为确诂。  相似文献   

12.
踒vuo~(213) 肢体猛折或扭捩而筋骨受伤:手~了,|脚~了。|脖子~了。《说文》二下足部;“~,足跌也,乌过切。”段注:“跌当为(月失),字之误也。肉部曰:(月失),骨差也。踒者骨委屈失其常,故曰(月失),亦曰差跌。”《集韵》平声戈韵乌禾切:“~,足跌也。”《易林·蒙之随》:猿堕高木,不~手足。”襞qiε~(213) 挽:把袖子~起|把裤腿~起。《说文》八上衣部:“~,(?)衣也,必盖切。”段注:“韦部曰:革中辨谓之(?)。革中辨者,取革中分其广摺叠之。”《广韵》入声陌韵必盖切:“~,~衣。  相似文献   

13.
对阳明四句教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的不同阐释,是阳明"心学"著名公案之一.学界多将"心之体"理解为"心体","无善无恶"常常被诠释为"至善"."四句教"如是解读过多强调了上半截的形上"心体",而下半截的形下工夫则被遮蔽.本文指出"心之体"不是"心体"之本然,而是心之"本来体段".而心之"本来体段"指的是"心体"的外在显用,即阳明晚年的工夫法门——"致良知"."良知"能够知是知非,又在于"好恶".于此,阳明对先秦儒家"好恶"观既有承继,也有突破.  相似文献   

14.
此余古声考全稿中之第一部第一表也,自颜亭林知古无“轻唇”钱大昕知古无“舌上”,于是世知古音之必简于三十六母,其后代有補苴余杭大师章先生创“粮”“曰”二组归“泥”之说,(?)黄季刚先生因往说为古声(?)九类,几成定譮,言古声者,至今未能度(?),然诸老先生之所考,拨(?)尚不能密,僅足以明古声有些趋向,而不能断古声之必如是说,及其所以衍变之俞脈。且取材皆秦  相似文献   

15.
今冬披阅沈括名著《梦溪笔谈》,读到卷十八“技艺”中“弓有六善”一条,不禁为之拍案叫绝。其文曰: 予伯兄善射,自能为弓。其弓有六善:一者性体少而劲,二者和而有力,三者久射力不屈,四者寒暑力一,五者弦声清实,六者一张便正。凡弓性体少则易张而寿,  相似文献   

16.
《非儒下》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于上(俞樾云当作“教行于下必利上”,是。)。按:虚,读为“倨”,声近义通。《荀子·大略》“仁非其里而虚之”,虚之,即居之。《广雅·释诂二》:“墟,凥(居)也。”《荀子·哀公》:“亡国之虚”,杨倞注:“虚,读为墟。”可证居、虚二字通。本篇“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又云“夫儒浩居而自顺者也”,居,并读为“倨”,居之通倨,亦犹虚之通墟,则知虚可通“倨”。又,危,读为“佹”或“恑”,诡异之意。《左传·僖公二八年》“且明德也”,杜注:“以起大义危疑之理。”陆德  相似文献   

17.
《离骚》云:“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又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又云:“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脩”一词,《离骚》中凡三见。王逸注谓:“灵,神也;远也。能神明远见者,君德也,故以谕君。”(《楚辞章句》)朱熹的说法同王逸基本相似:“灵脩,言其有明智而善修饰,盖妇悦其夫之称,亦耗词以寓意于君也。”(《楚辞集注》)清代楚辞研究者亦认为:“灵,善也;脩,长也。称君为灵脩者,祝其所为善而国祚长也。”(王夫之:《楚辞通释》)“灵脩者,大夫颂其君之词,即借以为称其君之词。”(王邦采:《离骚汇  相似文献   

18.
四“泽准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蓄乎樊中。”“雉”,野鸡。十步方得一啄食,百步方得一饮水,此写共求生之难也;然虽求生之难,不求入于樊中。“樊”,李顾云:“藩也,所以宪雉也”(t释文,)。“神虽王,不善也。”“王”读为旺。此句歧解甚多。郭往日:“夫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也。雉心神长王,志气盈豫,而自放于清旷之地,忽然不觉善之为善也。”成流据此日:“欲明至适志适,至善志善。”这是将神之王视为在草泽之中。吕惠卿则反是:“不曹言拨,神王不善,制…  相似文献   

19.
发生学方法本质上是一种溯源的方法。其主要特点为由流溯源,由源及流,再由源流考察对象的发生发展。发生问题很早就为我国哲人所注意。荀子认为“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老子提出要“能知古始”,“以阅众甫”。(王弼注曰:众甫,物之始也。)先秦古籍中,谈“天地之始”、“万物之始”者甚众,尤其是《庄子》一书,不但对“有始者,有未始有始者”进行了探索,而且还追溯到“未始有夫未始有始者”,同时强调要“知其本”,“知其始”,“不忘其所始”等。如果说这些提法多是针对自然界中事物的发生问题而言,那么,后来清代浙东史学派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则更为明确地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文选教学偏重于“字、词、句、篇、语、修、逻”。而忽略了审美能力的培养 ,使文选教学深入误区 ,也造就了不少审美的“贫血者”。这有悖于马克思全面发展的理论 ,也与新的教学方案背道而驰。近年来 ,语文教改取得不少令人瞻目的硕果。然而 ,直面语文教改的现状 ,仍存在许多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改囿于课堂教学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封闭而不开放 ,缺乏“引进”意识。“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以为从审美这个新维度切入 ,融美学于文选教学不失为一条长善救失、走出误区的自新之路。审美能力的培美决非朝夕之功可以奏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