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江南长洲人。他一生经历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是“格调派”诗人的代表。其诗歌创作十分丰富。三十岁左右就有《留饭草》、《一一斋诗》等诗歌结集,他的老师吴中诗古文名家叶燮为之序称:“确士向刻《留饭草》,此确士于今人中辟门仞处;今刻《一一斋诗》,此确士于古人中辟门仞处。”①四十四岁,被张维  相似文献   

2.
莫友芝(1811—1871),贵州遵义人,字子,自号亭,又号紫泉,晚号叟。一般人都知道他是晚清著名的学者和诗人,因此多推重他的目录学著作和诗歌作品,而于其词作甚少留意。其实就抒发情意的婉曲而言,词比诗有着传统优势。莫友芝虽然自谦对词“稍窥门径而才不副意”(《亭遗文》卷二《葑  相似文献   

3.
英美意象派是二十世纪西方兴起的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一个重要支派。意象派的创始人和前期主将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曾经翻译过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和王维的诗。他的翻译诗集《中国》(Cathy)于1915年问世,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被称为是庞德对于英语诗歌“最持久的贡献”。庞德不懂汉语。他之所以能够翻译中国古诗,得助于他本人的诗歌风格。1913年,已故东方学家欧纳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rancisco Fenoll osa,1853—1908)的寡妻在《诗歌》(Poetry)杂志上看到庞德的诗,觉得他的  相似文献   

4.
一在英国浪漫派的五大诗人中,与拜伦、雪莱齐名的约翰·济慈(1795——1821)是一位诗才晚熟、英年早逝的天才诗人。济慈18岁始步入诗坛,给他带来诗歌灵感的是英国伟大诗人埃德蒙·斯宾塞的诗歌魔杖。斯宾塞的代表作《仙后》唤醒了济慈的天生诗才。令济慈欣喜若狂、满怀热望、惊叹不已的是斯宾塞的诗歌形象中产生的特殊引力及其诗歌世界里图画般的色彩和音乐魅力。影响济慈诗歌创作的尚有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和拜  相似文献   

5.
诗人蒲风向来重视诗歌理论研究,他认为一个诗人不应该漠视诗的理论学习,而且“要想真正做个时代的诗人,他更加不能不有借重诗歌理论的帮助”(《抗战诗歌讲话·写在前面》)。强调要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诗人就必须“借重诗歌理论”的重要性,可以说是蒲风一贯的创作思想。艾青讲过“每个诗人有他自己的一个诗神——”,那么蒲风的诗神是带着“诗歌大众化”的响亮口号,勇猛地走进劳苦大众和战争中去了。在  相似文献   

6.
杜牧(803——852)是晚唐诗坛上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脍炙人口、独具风格的诗作,深为古今读者所喜爱。尤在当世更享有一代声誉可与李商隐齐名,“李杜并称”,又同伟大诗人杜甫媲美,“人号为小杜”,堪称晚唐诗人中的佼佼者,确实是有抱负、有才干、有气节的政治诗人。杜牧的诗歌,大都以政治社会为题材,敢于抨击现实,针砭时弊,无情地揭露了封建  相似文献   

7.
爱德华·泰勒 (EdwardTaylor,c .1 644—1 72 9)是一位英国出生的美国诗人 ,被公认为殖民时期备受清教徒推崇的美国文学初期两个重要的宗教诗人之一。诗人以诗的形式来探索基督教的教义和教徒所信奉的“原始罪恶”。他的绝大部分诗歌多以沉思录的方法诠释他的神学  相似文献   

8.
镇安府任上的赵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宦辙经年到,邮签万里修。 地当中国尽,官改土司流。 这是赵翼在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1767—1770)出守广西镇安府(府治天保,即今德保县)时所写《镇安土风诗》的开头几句。诗中洋溢着他对“乾隆盛世”时期国家空前统一的自豪感和自己要“勉修循吏绩,抚字辑遐陬”的积极进取精神。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人,是清代中叶的诗人兼史学家。他在诗坛上与袁枚、蒋士铨齐名,被合称为“乾隆三大家”,有《瓯北诗集》和《瓯北诗话》行世。他论诗特别强调诗歌的发展、进化的观点,反对“荣古虐今”的社会偏见。其《论诗绝句》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  相似文献   

9.
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勃洛克(1880—1921)是俄罗斯苏维埃的伟大诗人。今天,在苏联以及西欧,人们对他的诗越来越喜爱,对他的评价越来越高了。勃洛克对俄罗斯现代诗歌曾起了巨大作用。他的同代人,苏联最杰出的作家们,曾对他作出过正确的评价。早在1919年,高尔基就曾向一位文学爱好者说:“请相信勃洛克吧,上帝作证,他是真正的诗人,他是最勇敢最真诚的人。”在1921年,马雅可夫斯基也曾写道:“勃洛克的创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歌时代,……他对当代诗歌曾给了巨大的影响。……勃洛克是为人们所热爱而永远不会被遗忘的诗人。”  相似文献   

10.
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刺(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山西代县人,有《雁门集》行于世。在“舍弓马而事诗书”的西北少数民族诗人勃尔崛起的元代诗坛上,“文心绣腑,绰有风华”(潘是仁语)的萨都刺,文学成就最为突出。他的诗,“风流俊爽,修本朝家范”(杨维桢《宫词序》);他的词,雄健高亢,被人推为“元词之冠”(林人中语)。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回族文  相似文献   

11.
袁枚(1716——1797)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史上继叶燮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美学理论家和诗歌理论家。他的性灵说不仅在当时影响极大,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和美学理论,学术界以前多偏重从文学的角度论述袁枚的诗歌理论,本文拟从美学的角度对袁枚的主要美学思想作些探讨。性灵情真的审美理想袁枚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理论中,我国古代诗歌理论非常重视诗歌的言情特征,认为诗歌必须表现诗人的情感,才能感动人,才有美感可言。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认识到诗歌的情感特征,《毛诗序》更是明确地指出诗歌是情感的表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以后的讨论几乎都是沿着这一线索发展的。如朱熹曰:“诗者,人之心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严羽曰:“诗论者,吟咏情性也。”这些见解从理论上阐明了诗歌的审美特征。诗歌之美,从本质上说就是通过艺术形式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别林斯基说:“如果说任何人性的(不是兽性的)感情,由于  相似文献   

12.
黄遵宪的诗人地位是人所周知的 ,但他为诗之本意以及他的诗歌的实际影响超出了“诗界” ,却往往是人们所忽略了的。黄遵宪“诗界革命”的实质是思想革命 ,从本质上说黄遵宪是一位启蒙思想家、革命政治家和教育家。兴教育、开民智才是他的“诗界革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13.
从美丽走向崇高─—聂鲁达诗歌的精神启示刘苏大诗人帕斯在评论他的美洲同胞聂鲁达诗歌时认为他的诗是”诗的大陆”,因为这位智利诗人的诗具有物质的广博性、大自然的浓密性和地理财可怕的单调性。聂鲁达生于智利接近南极的孤独小城帕拉尔。这个神秘的、与世隔绝的弹丸之...  相似文献   

14.
李邺嗣是明末清初浙东学派的重要人物和著名遗民诗人,与黄宗羲亦师亦友,交往密切。特殊的时代和丰富的诗歌唱和活动,使李邺嗣对唱和诗的功能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诗歌唱和的重要性,以“由是知古今诗家,故未有单行者也”为立足点,使诗歌唱和成为甬上遗民诗人构建自我生存空间和获得精神欢娱的独特方式。他提倡的“群”与“和”的诗歌理念,不仅是其唱和诗创作实践的心灵指导,也是他作为遗民诗人社会生存方式的文学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诗歌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远古祖先的心目中,“歌”与“诗”是同一种文学艺术。“诗”是“歌”的内容(文学形象),“歌”是“诗”的表现形式(音乐形象),它们彼此相依、相互融贯,如同语言中词的音和义。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歌咏的语言艺术,无“歌”不成“诗”,无“歌”没有“诗”。因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诗人”这一称谓至少包括以下内涵:(1)自创并演唱诗歌的人;(2)自创或改编原创作品演唱的人;(3)只创作不演唱的人。而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以激情为血肉、以语言为建构艺术、以歌咏为表演艺术的一种文学体裁。以真情去激荡语言的美化,以歌声去撞击听众的和鸣,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自然诗以早年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农村为背景,描写劳动,表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既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生活,又与现代工业社会城布的各种弊端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的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及对社会的批判,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弗洛斯特诗歌十分口语化,强调用喻,具有音乐美和哲理性;而他的“用诗教育”、“诗歌始于快乐,止于智慧”等诗歌理论和创作方法,则表明他是美国重要的现代诗人。  相似文献   

17.
丘逢甲(1864—1912)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诗人,生于台湾,1895年日帝侵占台湾,他积极抗日,失败后内渡,定居原籍广东镇平(今蕉岭县)。他一生写了数以千计的诗篇,早年的诗均遭台湾兵燹,丧失殆尽,流传于世的只有《岭云海日楼诗钞》中所收的一千七百余首。这些诗都是诗人三十二岁内渡后的作品,是其诗作的精华,“笔端豪气满乾坤”,洋溢着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在我国近代史上,涌现出了大批抗日、反帝,主张民主革命的仁人志士,他们前赴后继,英勇奋战,诗人丘逢甲就是这个行列中,先以刀枪,继以诗歌为武器进行战斗的勇士。  相似文献   

18.
蒲风(一九一一——一九四三年)是我国三十年代“中国诗歌会”的骨干成员和代表诗人。他为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一,从思想内容看,他自觉地运用诗歌这个武器配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反映了农民的痛苦和反抗,发出了人民大众反蒋抗日的呼声,描绘了军事上的“围剿”与反“围剿”,表现了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斗争的深入,开拓了诗歌反映生活的新领域;第二,他有意识地提倡诗歌大众化,促进诗歌与群众结合,为新诗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这两点是蒲风对中国现代诗歌史提供的新东西,应当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9.
赵翼(1727——1814) 字耘菘,或作云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26年恩科会试榜眼,清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长期主盟乾嘉诗坛。他在诗歌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瓯北诗话》为清人诗话名著,论诗诗更是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20.
“诗以道情 ,道性之情”是王夫之诗学的重要命题 ,他从表现内容与客观功用 (特是“或可以兴 ,或不可以兴”)明确作为文学的诗与非文学的经史著述、实用文章的区别。从诗歌创作诗人以情感为心理动因、以情感为主体表现内容 ,作品产生“兴观群怨”作用以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为基础 ,阐明诗歌抒情本质特征。以“心宇”强调诗歌创作情感的纯化 ,诗人品格的提升 ,以“心旌”强调哲理入诗必须情感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