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札记二则     
一、“登轼而望之”解《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中的“登轼”一词,在现今流行的注泽本中,不外三种解释。第一、“轼,车前供乘者扶手的横木。”①第二、“轼,音式,古代兵车皆立乘,轼,是车前扶手的横木,在全车是最高的地方。”②第三、“登轼,攀登车前横木。”③或“轼,古代车箱前面扶手的横木,位置最高,登上可以望远。”④这里,“攀登”或“登上”都是。在全车是最高的地方”这个意义上生发出来的。“登上可以望远”又具体化  相似文献   

2.
《曹刿论战》一文,历来被高校文科教材所选用,也一直做为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选篇。所以,其史料的注释,乃至语词的解诂都经过“千锤百炼”,具有较高的水平。但也毋庸讳言,有些地方的解释仍然是值得商榷或有待补充的,其中,“登轼而望”句,就是典型的一例。 中学语文课本(初级)第六册,在该句下只注“轼”字: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至于“登轼”该如何讲,并未交待。而这恰恰正是能否准确把握本句,进而正确疏通全文意义的关键。上海教育学院编《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之“登”,实为“癹(ba)”字之误。 据《说文解字》段注称:“‘皋,气白之进也……’气白之进者,谓进之见于白气滃然者也。……皋有训泽者,《小雅》‘鹤鸣于九皋’,传曰:‘皋,泽也’。泽与皋,析言则二,统言则一。”可知“皋”的本义即沼泽。再看“登”字。据《说文》,“登”字的本文为上车,引申为凡攀上高处的动作皆曰“登”,如《左传》成公十五年“登丘而望之”,《礼记·曲礼》“登城不指”。“东皋”可泛指东边的沼泽,既为沼泽,盖为低湿处,就不当说“登”,故作“登东皋以舒啸”于文理不合.  相似文献   

4.
“三苏”思想,如果说“老苏”是杂糅先秦各家而以儒学为主的思想的话,那么,“大苏”和“小苏”则是以儒学统释、道而成的“三教合一”思想。在辙与轼二人中,辙又以其沉静寡欲、汪洋淡泊之资,乐于析文玩句,潜心学术;再加上比轼多有许昌闲居的十余年生活,又使他有时间去作学术的研究工作。因而在究道理,通佛法上要比乃  相似文献   

5.
苏轼是苏武的后代陈钧宋代大文豪苏轼(1037—1101)的先世,欧阳修(1007—1072)所撰《老苏先生(洵)墓志铭》云:“曾祖讳祜……祖讳果……考讳序”;轼弟辙(1039—1112)撰写的《东坡先生墓志铭》日:“公讳轼,姓苏氏,字予瞻,一字和仲。...  相似文献   

6.
历代治《诗》者对于《卫风·氓》篇“复关”一词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复关”是氓的居住地或居地附近,在诗中借作该男子的代称。 汉人毛亨《传》认为:“复关,君子所近也。”郑玄《笺》云:“前既与民以秋为期,期至,故登毁垣向其所近而望之,犹有廉耻之心,故因复关以托号民”。 唐人孔颖达《毛诗正义》也认为:“复关者,非人之名号,而妇人望之,故知君子所近之地。笺又申之犹有廉耻之心,故因其近复关以托号此民。故下云‘不见复关’、‘既见复关’,皆号此民为复关”。 宋人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复关,男子所居地,不敢显言其人,故托言之耳”。  相似文献   

7.
“必也正名乎”是阐述卫君辙与崩刂聩谁该当国君的问题。所谓“正名”,是确立崩刂聩卫国合法继承人的名分而贬刺卫君辙。《谷梁传》与《公羊传》对于卫国立辙为君的阐释,大乖孔子经义。孔子“正名”思想可以用于政治实践。“正名”来源于礼制的崩坏,其原义是政治思想,但后来被孔子转移入《春秋》成为一种著述原则和文化精神,再渗透入士人的心灵而成为儒家标志性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8.
一、“一人倡,众人和”的产生《礼记·乐记》记载“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荀子·礼运篇》说:“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朱子类语》说:“清庙一倡三叹者,人多理会不得。注下分明说,一人倡之,三人和之。譬如今人挽歌之类。”这是最早关于“一人倡,众人和”演唱形式的文字记载。清庙是周代祀奉文王的家庙,《清庙》是《诗经周颌》的第一篇,是祭祀文王的“登歌之辞”。其歌唱特点是一人领唱,三人应和之钟鼓备而不用,弦瑟迟而浊,“肃和鸣,先祖是听。”《诗经、鲁颌、有瞽》)一倡众和的演唱方式不仅用于宇庙登歌,…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汉语文学史上,有两次著名的“古文运动”。一次在中唐,以韩愈、柳宗元为首领;一次在北宋,以欧阳修为主盟。韩柳之后,李翱、皇甫湜等人,写作成绩,不能和韩柳相颉颃;欧阳之后,曾巩、王安石、苏洵、轼、辙父子,写作成绩虽亦有广狭高下之分,然尚足为欧阳之羽翼。到了明人,便以两代八人并称,是为“唐宋八大家”。最早把他们的文章合为一集的朱右,但那个本子早已佚失;其后便有茅坤的《唐宋八大家集》,  相似文献   

10.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五绝,是传诵千古的名作。对于首句“白日依山尽”,向来解为:白日即夕阳,正依偎着西山降落而尽没。诗句明白易懂,本不费解。但是,近年来出现了“标新立异”的解释。例如:一九八○年六月二十九日《光明日报》,登有其心的《愿君“更上一层楼”(下)——谈王之涣的两首绝句》一文,说“‘白日’句,不是写夕阳西下,而是说前瞻中条山,只见太阳好象依傍着绵亘起伏的山势升起,运行,直到落下,极言山的气势高大,故云‘白日’,而不说是‘红日’”。似乎诗人自朝至夕都呆在楼上观赏。同年一月的《少年文艺》上,载有施德扬《<登鹳雀楼>赏析》一文,竟指“白日”为“红日”,且说“一轮红日沿着中条山脊渐渐落下去”。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相似文献   

11.
李东阳《南行稿序》中叙述其南返之后北归的路线是:“既而下吉安,历南昌,涉浙江,经吴会之墟.”那么,他是从茶陵出发后经江西进入江浙地区的.诗人在江浙写下的诗有:《江上望金陵》、《南京谒孝陵有述》、《登雨花台》、《采石登谪  相似文献   

12.
南其辕而北其辙《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四四八页上用过这个成语。毛主席说: 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然而一切这些,离不开动员老百姓。要胜利又忽视政治动员,叫做“南其辕而北其辙”,结果必然取消了胜利。在第二卷第六八一页上毛主席说: 以抗战、团结、进步三者为基础之统一乃真统一,乃合理统一,乃实际统一。舍此而求统一,无论出何花样,弄何玄虚,均为南辕北辙,实属未敢苟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证了《管子》和《商君书》中经济控制论的思想。有五大特点:一是“国富而治”论,这是其目标特征;二是“事本禁末”论,这是其政策特征;三是“利出一孔”论,这是其组织特征;四是“劫刑驱赏”论,这是其机制特征;五是“视时立仪”论,这是其思维特征。本文古为今用,对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比较、借鉴、反思作用。  相似文献   

14.
北宋经常将犯人刺配沙门岛。沙门岛在何处?《水浒传》和《宋史》都说它在登州府。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在“登州府·沙门岛”下注明,它在“府西北六十里海中,海舟行者,必泊此避风,五代时,置沙门寨。”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上则注明:“沙门岛,在山东蓬莱县西北六十里。”原来,宋代的登州府即现在的山东省蓬莱县,经比对《中国历史地图集》,沙门岛就是现在山东省蓬莱县西北海中的一个岛屿——长岛。史籍记载宋代把犯人刺配沙门岛的最早时间是宋太祖建隆三年。除沙门岛外,通州海岛(即今日上海市的崇明岛)、海南岛都是宋代犯人的发配地。宋王朝为何要选择海岛作为犯人的发配地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5.
《庄子·秋水》:“于是埳井之鼃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疏》:“适适,惊怖之容。规规,自失之貌。”《释文》:“适适、规规,皆惊视自失貌。”“适适”与“规规”句为互文,《疏》文亦属同例。总的意思是:井蛙听了海鳖之言,感到非常吃惊和空虚。这种“吃惊和空虚”,显系通过面部表情、具体说是通过“惊视”的目光表现出来的。就此而论,《疏》与《释文》的解释一致,但后者更为准确具体。 作为同义词,“惊”与“怖”有明显的区别:“惊”指“突然受到刺激而精神紧张”(见郭锡良等  相似文献   

16.
过三苏祠     
抬头看见匾额上那三个遒劲、丰润的大字“三苏祠”。迎门两株树叶扶疏、直凌天宇的银杏。缓步前行。里面楹联无数。大家都想追慕大文豪。继续缓步前行。石板小路曲径通幽,新篁成林摇曳含笑。那曲径通幽的小路,就象我们的传统文化,深不可测。观赏新建的碑亭,浏览了三苏生平展厅,然后转至珍藏三苏墨宝的启贤堂。启贤堂前边是正殿,殿中有三苏的彩色塑像,苏老泉居中,手捋长须;苏东坡居右,手不释卷;苏辙居左,铺纸于膝。苏轼兄弟起名很有意思,轼,是车轮上的东西,用意是让他不要太锋芒毕露;辙是车轮轧过的痕迹。记起《三字经》里的“苏老泉,二十七,…  相似文献   

17.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词)古往今来,人们面对着“千山所环,中横巨浸”(宋人汪藻语)的镇江山川形胜,无不折腰倾倒,赞叹备至。宋人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词颂其形势曰:“一水横陈,连冈三面,做出争雄势。”明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引《江防考》亦极称其位置重要:“京口西接石头,东至大海,北距广陵,而金、焦降其中流,实天设之险。”清代镇江人杨棨在《京口竹枝词》中直摅胸臆道:“扬子津头水接天,徙儿浦外乱峰连。他乡争及家乡好,第一江山第一泉!”当今诗人,杰出的新闻战士邓拓也在《镇江志感》一诗中讴歌道:  相似文献   

18.
词义札记     
嚇《庄子·秋水》:“……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耶!”四十年代,有人批评1936年版《辞海》给“嚇”立“惊恐”义不该引《庄子·秋水》“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嚇我耶”作为书证。说:“《庄子》里的‘嚇’字只有一种意义,就是‘怒其声’,也就是一个拟声字。‘嚇’就是拿这种声音来对待我,也就是以为我  相似文献   

19.
吴聿《观林诗话》(下简称《诗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有些是道前人所未道,材料大抵典核,可资考证;评为宋人诗话中之佳本。吴聿,字子书,约南宋初人,生卒年不详,邑里自署楚东。曾居都下,家有听雨轩。诗学宗元祜,故《诗话》多称述苏(轼)、黄(庭坚),论至贺铸、汪藻。《诗话》,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浙江范氏《天一阁书目》均有著录。因传本稀少,前人很少征引。丁福宝辑入《历代诗话续编》。余读《诗话》,偶有所得,遂撰札记四则。一、“半夜钟”及其它。《诗话》引《南史》:“丘(邱)中孚喜读书,常以中宵钟鸣为限”,知“半夜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枚明朝崇祯年间的古币。全身布满红斑绿锈,直径4.1厘米,钱上面的主题内容是反映我国历史上一则伟大的传说——历山耕田。 历山,在山西永济蒲州东南六十里,今称东、西历山。《水经注》载;“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处也。”《史记·五帝纪》曰:“舜耕历山。”《括地志》称:“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汉时,成帝幸汾河登历山,扬雄赋曰:“登历观而遥望兮,幸虞氏之所耕。”“舜耕历山”中的舜即我国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舜定都山西的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