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孚藏族是我国川西高原从事农业的族群之一,有着很久远的农耕历史,但由于道孚藏族的语言—道孚语在传统上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其文化演变只能通过文物发现或藏汉史料中的有关记载略见端倪。本文采用语言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从道孚文化的活化石语言入手,通过考察道孚藏族的经济生产、物质生活、传统农业习俗来透视道孚藏族早期物质文化的基本情况,试图为藏汉史料有关记载的真实性提供一些佐证。  相似文献   

2.
道孚语作为道孚藏族思维的媒介,其语言结构类型上的特点必然与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的特征具有某种关联。一方面,它是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特征的体现,受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构成思维框架,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因此,从道孚语的词源结构来分析研究道孚藏族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了解民族深层意识,掌握道孚语语言使用群体的语言思维的特点以及语言思维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是近年来广为流行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目前已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语法格式.其生成机制是范畴转换,即名词在特定语境下认知范畴发生了变化,向形容词转变.范畴转换是变换范畴对同一认知对象进行观察.本文对范畴转换的类别、方式、动因等进行具体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4.
康区"活鬼"现象自古盛行,迄今残存,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文化现象,应对其作全面的调查和客观具体的分析,从而加以正确认识.调查研究表明,"活鬼"文化现象由其主体"活鬼"、被"活鬼"附身者、驱鬼者和"活鬼"文化传播大众等几部分构成;其发生、发展、变异和流存,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等多种原因,它是社会发展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  相似文献   

5.
当代西方法学研究已经受到了哲学、人文科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的深刻影响,开始反思法律人使用的语言符号体系.本文站在这样的研究视角,认为"权利"是西方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产物.在其词义流变与使用过程的背后,是西方人群在社会治理、行为调控和国家活动中的权力斗争历史.本文考察了西方人使用"权利"时的语言现象,认为西方早期的海商文化语境是形成这种语言现象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对"权利"词语史的梳理,探讨词语史背后所表现出来的西方人对权利问题思考的特定倾向.  相似文献   

6.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国民政府西迁,大批文化人士也相继离沪,一部分留下来的爱国文人,利用上海"孤岛"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创办抗战报刊,坚持文化上的抗战.其中,《孤岛》周刊作为上海"孤岛"抗战文艺的先导之一,刊发大量文艺通讯作品,积极昂扬地表现全民抗战,为民族抗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汉英语中均有人称代词受修饰("M+PP")的现象存在.对比研究表明:虽然汉英"M+PP"格式的构成方式基本一致,但该结构在两种语言中的语法地位并不相同,这种不同是由人称代词自身独特的属性决定的.人称代词兼具名词性和限定性,其属性在名词性和限定性之间游离.不同语言人称代词有NP和DP之分,其带定语的能力亦有不同,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造就了"M+PP"结构在不同语言,乃至同一语言不同时期不同的语法地位.  相似文献   

8.
语言随社会共变,而词汇反映社会的变动最敏感.在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第三阶段十年"文革"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十年"文革"给语言造成的冲击既猛烈又彻底,然而也最短暂.歌曲属于文化的范畴.在那场以"大革文化命"为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文化大革命"中,歌曲照例被打上了特殊时代的烙印.本文主要以<战地新歌>的歌词为例,讨论"文革"时期的语言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9.
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和应用与语言禁忌有直接关系.最典型的语言禁忌大概就是"死亡"了."死亡"的神秘、生者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死亡"给生者带来的痛苦,使得人们不敢或不愿直言它.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总是回避"死亡"二字,这就出现了"死亡"委婉语.英、汉"死亡"委婉语都很丰富,虽然在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上有所差异,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体现了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共性.以下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以揭示其相似性,从而促进英汉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庞德分别是中国和美国翻译史上伟大的翻译家,他们都曾尝试过"不通顺"的翻译,并且有着同一类型的目的--把译文读者和译者从原来支配他们阅读和写作的文化紧箍中解放出来;通过"不通顺"的翻译来突出源语文本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引入新的表现法.但由于语言发展客观条件的不同,他们二人的同一种翻译策略产生了不尽相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称"和"不对称"是语言中的常见现象.在反义形容词的功能和用法等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我们借助对大规模真实文本语料库的测查,对"对"(正确)和"错"(错误)这组反义词在功能和搭配方面呈现出的"不对称"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同时发现这组反义词的部分功能和用法并不完全符合标记理论对"不对称"现象的理论归纳,进而对这种特殊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又能反映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本文从日语的"表"和"裹"在语言中的表现"内"与"外"、"建前"与"本音"等几个方面来剖析"表"和"裹",以进一步加深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3.
零翻译较为理想地处理了不可译性问题,是一种新型的翻译观.各种"零翻译"现象具有不同层面的美学价值,文章分别对外宣翻译中语言和文化层面的"零翻译"进行研究,分析其各自体现的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翻译美学,具有创新意义,旨在对翻译美学和外宣翻译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迂回"在于连的著作中有双重含义1)它指一种通过中西比较而进行思想探索的方法;2)指中国文化之示意方式的特殊性.在前者,它是一种"经由中国反思欧洲"的思想途径,在后者,它是中国文化"意义发展"的特殊方向.作为比较研究的方法,"迂回"意味着摆脱直接在同一逻辑分类背景下的表面"同/异"分析,绕行到思想之成型、显现的背后.这种研究方法可以看作是对中西比较研究的逻辑悖谬及欧洲中心主义的一种克服和回应.  相似文献   

15.
"道"与"logos"是中西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最高范畴和核心概念.二者之特征在诸多方面均相通,但是由于"道"之"不可言"与"logos"本身的"言说"的根本差异,导致中西方在遵循各自的最高哲学范畴的前提下,在政治、思想、文化、语言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分野.语言作为人类行为的载体,集中反映了二者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通过对"道"与"logos"的分析,解析中西方在其各自影响下的语言观的差异,可以为深刻理解东西方的语言与文化展示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语言的多元性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否定了翻译的绝对性.近年来对"异化"翻译策略的过分强调不是一种正常现象.文章认为,在文学翻译中,语言晦涩,佶屈聱牙的译文绝对乏善可陈.可读性是检验文学翻译质量和翻译价值的首要原则.翻译研究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应该多一些包容,让各种翻译研究方法同台竞技,从而促进翻译理论研究繁荣兴旺.  相似文献   

17.
比喻性"N1的N2"定中结构的甄别与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喻性"N1的N2"定中结构在现代诗歌、散文中大量涌现,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语言现象,但以往的研究对其关注不够,并在认定该结构时有不够准确的情况.本文通过语料调查增补了大量新鲜例句;对非比喻性"N1的N2"定中结构进行了排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谓词隐含理论,通过还原该结构的谓词,提出了认定该类结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重温"语言相对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言相对论"是关于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关系的重要理论,即不同文化的语言具有结构、意义和使用等方面的差异,人类的思维行为与这些差异有关,程度不同地受其影响和制约.该理论最杰出代表是20世纪上半叶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设".由于该"假设"局限于语法结构的差异,所以曾一度遭受到批判和冷遇.然而,随着语言使用研究的深入,它的理论基础及其活力得到加强,理论意义也得以进一步彰显.  相似文献   

19.
论"文人相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主要以中国古代文学为学术背景,从文人相轻的语义分析入手,探寻其以贵古贱今等为代表的5种主要表现形态,追溯其由"人人相轻"到"文人相轻"的发展历程及其与不同的审美趣味和批评的双重标准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评估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的"吧"字,作为象声词,可以独立使用;作为语气词,则只有依附作用,且没有构词能力.音译外来词"吧"(bar)既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又能够独立成词.继"酒吧"一词后,在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等领域,派生出了大量的"X吧"、"吧X"新词,我们暂且称之为"吧族词"."吧族词"的大量出现,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吧文化现象,对人们的现代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吧族词"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折射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标志着东西方文化的深入交融与发展,标志着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融入国际大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