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瑰宝。研究屈原生平及其作品时代,能更深地理解屈原其人、理解其作品。这是继承这份文学遗产的重要课题之一。故本文就屈原生平的几个问题考证之。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历代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屈原及作品进行了多层次的评价。在这些评价中,我们发现其间存着许多分歧,每位学者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褒扬和贬责各有不同。认真寻求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分析出产生这些问题的缘由,对进一步研究屈原及作品会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鲁迅和屈原都是有着强烈社会使命感的知识分子,由于个人境遇及时代的不同,导致他们在变革和构建社会时的不同方式和不同理念.鲁迅以"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对旧制度彻底反抗和战斗的价值批判尺度去审视屈原及其作品,确实切中肯綮地揭示了屈原及其作品忠君而又缺乏彻底反叛旧制度的精神实质,但他把屈原及其作品与焦大和新月社给予同质批判,也存在着偏于一极的形而上学误区.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辩骚》在论及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时指出:“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在南北朝以后的各时代中,从屈原及其作品中汲取营养者代不乏人,中唐的刘禹锡即是其中的佼佼者,无论是从其内在精神或是就其辞章文采来看,刘禹锡都从屈原及其作品中受到了巨大启迪与影响,他是屈原精神及其文学传统的最好继承者。  相似文献   

5.
吴广平  鲁涛 《云梦学刊》2010,31(1):36-39
湖南省屈原学会2009年年会暨屈原与湖湘文化学术研讨会,有八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收到学术论文六十余篇。与会专家围绕屈原与汉寿的关系及屈原故里、屈原与湖湘文化、屈宋作品及其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生活在战国时代的楚国,创造了“骚体”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此,在我国近代以前,并没有人怀疑过。只是到了近代,廖季平在他的《楚辞新解》里才提出“屈原并没有这人”的怪论。1922年,胡适在其《读<楚辞>》一文里,也对屈原的存在提出怀疑。尤其是三十年代何天行的《楚辞新考》,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全面的否定。由于受中国屈原“否定论”的影响,国外的屈原研究者,特别是日本的少数学者,相继对屈原及其作品也提出种种怀疑和否定。近年来日本三泽玲尔的《屈原问题考辨》,可谓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对屈原其人及其作品,都作了彻底的否定。他声称:“屈原是一躯过去中国文学史上的偶像,……但是为了科学的现代化,我们毫不要什么偶像。” (《屈原问题考辨·后记》)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颇有咄咄逼人之势。从国内外屈原“否定论”的文章来看,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对于这个问题,很有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客观存在,是无须重新研究的。需要研究的是,新老屈原“否定论”者为什么会得出许多奇奇怪怪的结论。我认为,不能仅仅就事论事,必须从研究方法论入手,研究新老屈原“否定论”的研究方法,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以,本文拟从以偏概全、主  相似文献   

7.
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的角度,结合古今历史事实尤其是当代老舍、陈祖芬等文学作家及其作品,论述了屈原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密切关系,说明屈原在继承刚健自强这一源于孔子的核心民族精神的同时,又着重在爱国与重德这两个层面上的有所补充和发展。因此,屈原及其作品,不仅对中国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而且在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庆本  张华 《文史哲》2001,1(6):51-55
西方理论是否可以阐释中国文本与这种阐释是否有效,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从分析屈原及其作品与浪漫主义的关系入手,似乎可以认为"屈原是浪漫主义者"的命题是个伪命题,原因是此命题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了"过度阐释",因而是无效的。要实现有效阐释,必须实现从"屈原是浪漫主义者"到"屈原与浪漫主义"的命题置换。我们既不能因为浪漫主义是西方话语而否认其阐释中国文本的可能性,又不可因其可以阐释从而断定"屈原就是浪漫主义者"。  相似文献   

9.
<正> 在一九八六年第十期的《中国》文学杂志上有一篇刘小波《与李泽厚的对话》的论文,我认为此文不无可供文史哲研究者深思的地方,但却是古今最彻底否定中国文化传统中屈原及其作品《离骚》的“奇文”,我们有必要通过研究和争鸣,给屈原及其作品以正确评价。请看刘文中对屈原及其作品最集中评论的一段:“《离骚》看似奇伟绚烂,博大深沉,神秘莫测,但这只是没有个性意识的国人的一种错觉,如果从另一角度,从个性意识的角度去看,就会发现《离骚》中丰富的意象堕落为单一的‘比德’之美,君子与小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他的《屈原列传》,既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的人物传记,又是杰出的文学批评著作。它为后世的屈原研究,为楚辞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正确地评价屈原及其作品,牵涉到文学继承什么传统,肯定什么倾向的问题。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就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篇正确地评价屈原的文章。屈原生活于战  相似文献   

11.
任永安 《殷都学刊》2011,32(1):76-80
宋濂是元末明初的重要作家,其著述宏富,遍及经、史、子、集各部诸多类别。其中集类著述可分为单刻本、选本及汇刻本三大类。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其文集的版本源流重新辑考,发现不少新的版本,同时,对以往研究中的舛误进行了纠正。  相似文献   

12.
郭院林 《云梦学刊》2013,34(1):42-47
屈原特殊的身份注定楚国历史的集体记忆成为其作品的基调。屈赋中的诸多意象因为方位的不同,寄寓了屈原的政治思想与不同的感情态度,尤其是东西方位意象群,反映了屈原的不同文化态度以及身处其中的尴尬与艰难选择。在这些意象里寄托了屈原对祖先的怀念以及对旧风俗的否定,对楚国旧势力的批评和对美政理想的向往。  相似文献   

13.
王佐宦游二十馀年,与人交游中,写有不少赠答唱和诗。或主动写赠对方,或为主人所作题诗,或应友人之请而作,从中见其厚道之性,真挚之情,见其才识,"激浊扬清,臧否人物。"大致有六方面内容:劝勉亲戚子弟,慰藉友人;赞颂友人的德行、才艺、武艺;送别诗以贺上任并抒难舍之情;思友诗写怀念之情;寄友人诗以写怀乡之情;在唱和诗中吐露己怀。分析这一类赠答唱和诗之渊源前人处,不少化自屈原赋、陶渊明、杜甫、韩愈等人诗作,也有的词语出自史书。  相似文献   

14.
周建忠 《云梦学刊》2002,23(6):13-15
屈原自沉的可靠性是不容怀疑的,研究屈原沉江的逻辑起点应是研究屈原自沉的动机及意义。但研究屈原自沉的动机应该与屈原作品的情感相联系。  相似文献   

15.
赵丽梅 《学术探索》2011,(6):106-109
李白笃信道教,他的诗歌深得道家思想之精髓。道家的自然观、神学观与政治观在李白诗歌里勾勒出的自然之美、呈现出的神思妙想与蕴涵着的人生态度,成就了李白大量不朽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诠释着“道”的奥妙。  相似文献   

16.
赵元任音乐创作的主要贡献在其声乐作品上,特别是他于20-40年代所创作的,以新诗为主作歌词的艺术歌曲,是他所有音乐创作中成就最突出、社会影响也最大的领域。赵元任的艺术歌曲在创作上比较注重灵性的发挥,他的音乐语言比较开朗和富于激情,具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成就显著,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创作的风格特征与艺术成就,对中国20世纪以来音乐的发展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音乐界的高度评价。本文通过分析赵元任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及作品,为对赵元任艺术歌曲创作研究及对中国20世纪以来艺术歌曲创作提供一定的史学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商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富艺术独创性的大诗人之一。但长期以来李商隐及其作品受到了不应有的冷落,从李商隐去世到明末的八百年中,竟无一部流传至今的整理研究专著。与千家注杜、五百家注韩的声势相比,显得黯然失色,而且明显滞后于整个唐诗研究。同时期,对李商隐的诗品、人品的评论多倾向于贬低甚至否定。宋元明时期李商隐研究冷落究其原因:一是与宋元明三代力主“存天理,灭人欲”理学盛行的大思想文化背景密切关联;二是李商隐诗的使事用典,朦胧多义,客观上形成了其诗的难解;三是跟宋元明时代诗论家但宗盛唐、忽略中晚的诗学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18.
谭家斌 《云梦学刊》2012,33(4):53-54
屈原在作品中,不同程度地记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酿酒工艺、饮酒方法和酒的类别,具有典型的楚文化特色.屈原不仅以酒后之表象喻世警人,而且折射出他“独清”、“独醒”的高尚情操,其文化价值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9.
“屈原爱民说”肇始于东汉王逸,其后或大力宣扬,或有所质疑,聚讼至今,未有定论。然经细细考察.实则屈原作品中被当作其“爱民”证据的所有例句无一可靠,而记载屈原生平事迹的古文献中也见不到任何他如何“爱民”的片言只语。相反地,从屈原狷隘孤高的个性及当时完全陷溺于个人悲愤之中的心境进行推想,他也不太可能还有心情去关注与其“美政”理想并无直接关系的民生疾苦。“屈原爱民说”的出现,其实是人们出于对伟大诗人的无比崇敬或是政治宣传目的.在误读屈原作品中的某些诗句并以之作为主要证据的基础上,再通过种种理由并不充分甚至是因果颠倒的联想和臆测.从而有意无意地予以人为拔高增饰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好为圣贤溢美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无疑起着潜在的支配作用.而这对于严肃的学术研究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好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