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和日趋综合,使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够吸取自然科学成果。但是,由于这两门科学的性质和特点的不同,吸取自然科学成果于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有合理的和正确的途径,即要有科学的方法。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吸取自然科学成果的方法论问题的研究,使自然科学成果对社会科学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避免各种错误倾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吸取自然科学成果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涉及广泛的方面,本文着重分析几个比较带普遍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体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体化趋势王忠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人类知识的两大主干门类。虽然这两门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许多重大的原则区别,并且在自产生以来的漫长时期里,几乎处于严重的相互隔离、互不理解的割裂状态,但进人现代以后却呈现出日益强烈的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3.
<正> 随着科学文化的巨大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越来越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然而,就目前的研究态势而论,真正从哲学视角系统探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的科学依据、内容机制以及方法与途径的成果却很少,本文试图就此作一哲学考析。(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的科学依据首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是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本来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个世界在形态  相似文献   

4.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是当今一个研究热点。将自然科学的成果及方法移植于社会科学,以此建构社会科学大厦,是许多人关注的事业,并已取得引人注目的进展。然而,如果忽视哲学社会科学及其方法的独特性,低估它们向自然科学反向渗透的重要性,也是不利于整个人类科学事业健康发展的。借用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名字,我们既要在分别以它们为象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更要进一步在实证方法和思辨方法之间寻找恰当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哲学关系史时期划分的唯象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冠军 《文史哲》2003,4(2):115-122
哲学与科学关系史是介于科学和哲学、科学史和哲学史之间的交叉学科 ,它主要研究科学与哲学之间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着重反映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和表现。透过西方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史和哲学理论的发展史 ,从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角度来看 ,西方科学与哲学关系史经历了一体化关系时期、非正常的关系时期、分化独立的时期、相互渗透的萌芽时期、高度综合的时期、后综合时期或新的一体化关系时期等六个阶段 ,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两大科学,两大科学发展经历了交替领先的嬗变过程。原始科学混沌未分;古代早期,哲学社会科学思想萌芽在先;古代后期,自然科学思想萌芽呈后来居上趋势,科学发展显现优势向自然科学转移苗头;近代科学开始分流,自然科学脱颖而出,哲学社会科学落于弱势地位。现代社会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后来居上趋势,为两大科学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未来发展两大科学必然趋向融合,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高等教育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会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竞相分离背弃的历史过程影响着我们的高等教育。当代科学技术已发展为从分析走向综合,不仅自然科学各门学科内部相互交叉渗透,并且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也出现融合化趋势,科学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可以成为文理会通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的科学分类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领域、规律的表现和实现形式、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使得自然科学的方法不仅能对被研究对象进行严格的定性分析,而且还能作出精确的定量分析;社会科学则只能做出概略的描绘说明和一般的定性分析。有人认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鸿沟是不可逾越的。数学方法永远也不可能踏进  相似文献   

9.
我国情报学家杨沛霆教授认为:情报是决策所需要的知识和智慧.当代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的时代,人类社会已开始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现代科学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特点是科学间相互渗透交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日趋一体化,科学研究日益社会化和国际化,同时科研成果也以空前速度增多,从而带来了“情报爆炸”的新局面,随之各种管理  相似文献   

10.
草原生态系统和畜牧业经济分别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范畴。 在科学繁荣的今天,由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相渗透,产生了不少边缘学科。草原生态经济学,就是其中一门研究草原生态学与畜牧业经济学互相影响的新学科。本文力图从了解草原生态系统与畜牧业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探讨草原畜牧业经济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1.
当代科学正面临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的综合。我国各社会科学学科在自身拓新的过程中,已有不少同志,试图从数学和自然科学引进概念和分析模型,来解答本学科的问题,从而使本学科具有更坚实的科学根基。这种努力无疑既有价值,又有挑战力,它会引起一代学风的改变,产生许多新的成果。 反思近代社会科学走过的道路,可以说,从一开始,社会科学就是在自然科学方法的激励之下产生发展的,并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自然科学一方面为社会科学提供了理解社会的总体“范式”,一方面又为社会科学的分析提供数学和逻辑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1.关于社会科学的地位。很多人习惯上以为自然科学是科学,社会科学不是科学。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杠杆,好像说的只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无干,形成了社会科学地位低于自然科学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一、边缘学科剧增;二、横断学科兴起:三、综合学科出现;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五、科学的数学化;六、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七、科学的社会化,八、社会日  相似文献   

14.
谈社会科学的“软”与“硬”柏昌明谈社会科学的“软”与“硬”,不能不从科学的区分谈起。大家知道,科学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分,又有硬科学和软科学之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不同的宏观研究对象和领域,──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研...  相似文献   

15.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现代的发展,日益显示出合流的强大趋势。这种合流的具体表现,诸如社会科学的数学化、形式化、模型化,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向社会科学的渗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交叉科学、综合科学的涌现,等等,已经明显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表明了社会科学在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我们要充分认识这种趋势的历史必然性,把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互相关系的基本规律,进一步繁荣社会科学,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16.
从大科学的系统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共同构成当代科学理论的大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应包括社会科学。然而,社会科学在现代生产力的作用中主要是在社会设计、生产力的优化组合方面表现它的直接性。本文从现代生产力概念看社会科学的特殊效能、现代生产力包含社科成分在数量化上的难点、社会科学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测算指标体系三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形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形态分析张建堂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揭示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唯一的表现形态是社会科学理论,同自然科学一样,是研究活动的结晶,存在着价值与使用价值,存在着成果转化问题。成果的转化过程,亦即成果...  相似文献   

18.
武建奇 《云梦学刊》2012,33(4):21-23
我的感觉是,我国社会科学学术管理和学术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有两个:一是社会科学的地位被贬低,二是社会科学管理被行政化. 一、关于社会科学的社会地位 社会发展的引领者:很多人习惯上以为自然科学是科学,社会科学不是科学.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杠杆,好像说的只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无干.其实,就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而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特殊节点上,社会科学甚至比之自然科学作用还要大.  相似文献   

19.
尽管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现实问题的一支力量,从来主张社会科学工作者与自然科学工作者应该协同作战,共同探讨广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各项重大课题,但从思想上明确提出、并多次公开表述:“当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互相渗透,互相依托,互相补充,出现了一种一体化的趋势。”(《广西社联通讯》1987年第3期13—14页)主张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应加强结盟的是广西社科联的老主席骆明,1987年笔者正式调进社联机关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复杂性的科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不少人(包括不少自然科学家)认为自然科学是科学,社会科学则不是科学(我这儿所说的社会科学,是广义的社会科学,是各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总和)。因此,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社会科学成果的价值有时就不被人们理解,甚至会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综合性大学也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这无形中给社会科学研究增加了许多困难。自然科学果真是科学的唯一形态,社会科学果真不是科学吗?人们习惯于用自然科学的眼光来审视社会科学,认为社会科学若是科学,就应当像自然科学,特别是像物理学。形成这种眼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