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友兰先生在“关于老子哲学的两个问题”一文中的第二个问题,讨论老子书思想是属于唯心主义方面还是属于唯物主义方面。他认为:“有一部分人认为老子书所讲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但“也承认老子书所讲的哲学思想有唯物主义的成分,甚至有相当大的唯物主义的成分”,他称之为甲方;“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老子书所讲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但“也承认老子书所讲的哲学思想有唯心主义的成分,甚至有相当大的唯心主义成分”,他称之为乙方。文章里的重点,虽然提出在讨论方法上应该注意两点,即“不要把老子哲学现代化”,和“必须从老子的真面目讨论起”,“必须认真地以老子书为依据,而又不局限于老子书”,可是在说明问题的时候,处处都在解释为什么老子哲学应该属于唯物主义方面的道理。现在根据冯先生所提出的见解,从三方面来研究:第一、谈“其中有物”;第二、谈“其中有精”;第三、谈“冲气以为和”。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出现了所谓“信仰危机”,其中就有对唯物论的“信仰危机”,一些人对唯物论感到厌倦。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史无前例的所谓“文化大革命”,打着唯物主义的旗号,但实际上推行的是唯心主义路线,因而破坏了唯物主义的声望。第二,许多在学校里宣讲唯物主义的人,不注意已经变化的实际,不能结合最新的科学知识来丰富唯物主义的理论,从而使人感到陈旧。第三,一些人过去对于唯物主义也不过是信仰而已,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并不理解唯物主义的正确性之所在。缺乏理解的信仰是容易发生危机的。所以,现在有必要加强唯物主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指出: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二二○页)这是我们划分唯物主义派别和唯心主义派别的唯一科学的标准。老子哲学体系究竟是属于哪一种哲学派别?也只能用这个标准来判断。“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历来学者对老子哲学体系性质的  相似文献   

4.
<正>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老子哲学的性质,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关键在于老子之道到底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的本原,还是一种自然的物质的本原?是一种主宰天地万物的天命或神意,还是一种自然本身具有的客观规律?本文拟就这个问题,略抒浅见,以就正于大方之家。一“道”不是超自然的存在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统一的基础。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四章》); “以阅众甫”(二一章)。阅,总括意;众甫,众物之始。《韩非子·主道》有  相似文献   

5.
《老子》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它在我国哲学思想史上影响极其深广。解放以来,学术界对其作了大量的研讨工作。目前,对于老子其人即老聃,活动于春秋末年;《老子》其书基本上为老聃所著,大家的看法已趋于一致。但对于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道”论的性质,学术界的意见还十分分歧:除了“文革”前的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观点外,最近又出现了老子的“道”具有“两重性”、“二元论”的主张。我们认为,老子的“道”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其它“唯物主义”和“二元论”的两种意见都是站不住脚的。本文即拟就这个问题,作详细的辨析。  相似文献   

6.
车载同志著《论老子》一书,收集了六篇关于论老子思想的文章。前三篇(“论老子书的道法自然”、“论老子书的道与物”、“论老子书的观妙与观侥”)写于1957年,重点在于说明老子思想是属于唯心主义(也兼谈老子书中的辩证法思想);后三篇写于1938年,重点在于说明老子书中的辩证法思想,尽管这六篇文章写于两个不同的时期,1938年所写的论文又并没有着重地明确讨论老子思想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的问题,但从这些文章中反映出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的《老子注》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的《老子注》颇具理论特色。他以元气释“道”,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阐释。他以“穷理”解“为学”,以“尽性”解“为道”,从而掀起了以性命之理解释《老子》的时代潮流。他主张有无并重,并对无为与有为作了辩证的理解,从而超越了魏晋玄学“贵无”、“崇有”之争以及道家纯任“自然无为”的弊端。他关于先王有尚贤之迹而无尚贤之心的说法,则试图调和儒、道两家在“尚贤”问题上的不同主张。他还提出“圣人无我”的说法,意图约束帝王的个人意志。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阐述“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时,提出了“与时推移,与物运转”的思想,从而为他的变法主张作了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争论很多,分歧也大。从五千言中,任何争论一方确实都能选择到一些有关章句来证明自己论点。然而,说他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这是研究终了的结果,不能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古代哲学家,尤其是不自觉的哲学家,在其思想中,或多或少地都有其自相矛盾之处。研究老子哲学思想,还应该就其思想的基本方面,加以讨论,不要为了立论,创造一套古人所没有的体系。本文三论,就老子的“道”、辩证法思想及认识论,发表点意见,请教大家。  相似文献   

9.
吴廷翰,明朝唯物主义思想家。道即气、“理即气”的思想,是他唯物主义思想的支柱。首先,他肯定气为万物之本原。自然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世界上除了混沌之气,别无他物。“天地之初,一气而已矣。”气为万物的始祖,众物的根由。“气之混沦,为天地万物之祖。”人物均由气生,气是万有构成的因素,“一气流行,生人生物”。承认世界的物质本原,世界多样性统一于物质的气,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这就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0页)这就是说,精神和自然界,或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本原的,即谁是谁的根源,谁产生谁,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11.
<正> 一、“道”是一片艺术的心灵境界道家的两位始祖都谈“道”,内涵却有很大的不同。老子侧重从宇宙论本体论的角度谈“道”,极力证明“道”的实在性:“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种“道”是一种超感觉的对象,然而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老子极力从宇宙生成的角度阐述“道”的特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一切生命的终极。与老子不同,庄子对“道”的生成和存在形态不感兴趣,他所关注的核心是人,他从人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道深玄不可言说。但恰恰是不可言说,给世人留下了无数言说的角度。笔者以为,从“无”的角度言说更能够比较深刻地领会道的丰富内容。《道德经》第一章虽然同时用“有”、“无”两者描绘道,但从“无”的角度领会道是更佳视角。“有”是道的静态属性,“无”是道的动态属性。在老子看来,“无”比“有”能够更加深刻地反映道的实质。所以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叫做“有物混成”? 老子书说明“道”之初状,主要的见解发表在三章文字里面,即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与第二十五章。目前认为老子书的道是有物质性的,就是根据这三章文字的见解加以解说,肯定老子书思想是属于唯物主义一方面。但根据这三章文字与老子全书的思想,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称之为道的先天地生的混成之物,是实际上的存在呢?还是观念上的存在呢?第二、“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物,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的道,是同  相似文献   

14.
《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道"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本原,还原了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和普遍联系,进而实现了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呼应;《老子》提出"治人事天"的思想,肯定了天的独立意志性,将天命论置于人的主体性的对立面,从而使唯物主义自然观获得了蓬勃生机,实现了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呼应;《老子》强调意识的能动性在于"为无为",既是体会"道"的物质性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意识能动性的作用方式和辩证法的物质运动法则,从而实现了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呼应。  相似文献   

15.
老子的散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老子散文的思想性《老子》,古人称为修道之书,今天,我们称它为哲学著作。其“辞简而要,旨深而远,包络天地,玄同造化”(?),是颇为费解的。从文学的角度而言,它又是散文著作,在先秦诸子散文中颇具特色。从哲学方面来看,自古以来,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文章和著作甚多,但见仁者说仁,见智者说智,诸多说法,纷如聚讼。就解放以来的文章而论,有人说它是唯物论,有人则说它是唯心论,也有人说它主要是唯心论而有唯物论因素,也有相反的意见。其实,若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研究,就不难看到,老子的哲学思想主体“道论”,包括“天道”、“人  相似文献   

16.
过去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比较重视马克思的哲学唯物论同唯心主义的区别和对立。这当然是正确的,也是必需的。这是研究和理解它的起码要求。但是,这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实质,我们还必须弄清它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在这一方面,我们做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要真正做到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我们不仅要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而且要同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弄清马克思的新唯物  相似文献   

17.
实践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位一体”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唯物主义哲学,有两种途径:一是将精神与物质关系主要理解为本体与属性的关系,二是将其理解为实践关系。前者只能得到自然唯物主义,而后者则必然地得到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以实践概念作为内部地颠倒黑格尔哲学的突破口,由此,必然把整个世界历史理解为“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必然内在地导致物质本体论、认识—改造论与历史观的“三位一体”的哲学体系。人的批判性与建设性实践活动和人在实践中的发展,是贯通整个体系的主线。由此而导致一系列极其深刻、丰富而“管用”的理论结果,构成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8.
在实践本体论与物质本体论的争论中,物质本体论者认为,存在着的世界首先是一个物质世界,应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出发来理解实践;实践本体论主张者则指出,人所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和社会都是人化的产物,只有在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中得到规定。由于人们对本体、世界、物质和实践的理解不同,所以,在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讨论中,存在着许多尚未弄清和解决的问题。其中主要有:如何理解本体?如何理解物质和实践及其二者的关系?如何理解马克思和旧唯物主义在本体论上的区别?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有何得失?究竟怎样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1 人的实践(或劳动)对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化活动问题,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及以往全部哲学的根本差别所在。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既有共性联系,亦有根本差别。其共性在于:它们都认为,除人与自然界之外,再没有第三种本体存在;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因此“自然界”是“物质第一性范畴”的本源本体存在。但是,人类社会是怎样生成、发展的,它怎样以“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以“人化的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存在的关系和“社会存在”范畴也是物质第一  相似文献   

20.
为我关系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4页)我认为,这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出发点。当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时,正是从上述基本观点出发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者,所以会在理论上陷入上述片面性,所以不能在理论上克服唯心主义,就是因为他们忽略了或者根本不懂得人与其他动物的这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