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虚构一个奇幻的世界,游历其间,并借主人公在异域的所见所闻来讽刺现实,这类小说中外不乏其例,而《镜花缘》、《格列佛游记》则称得上是上乘之作。老舍不仅读过这两部小说,而且从中归纳出了这类小说的写法,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一部中国的《格列佛游记》——《猫城记》。 1726年,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发表《格列佛游记》,1818年,我国的李汝真刊行《镜花缘》。虽然《镜花  相似文献   

2.
应该怎样评价老舍的《猫城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家,这一点是人们所公认的。但是,他的著名长篇小说《猫城记》,长期以来却成为人们所一致责难的目标,从根本上被进行了否定,而且似乎已经成了定论。前两年,老舍夫人胡黎青同志在编选老舍的创作经验集《老舍论创作》一书时,对于《我怎样写<猫城记>》一文就曾经“犹豫了很久”,最后才“决定照印”。这说明,社会舆论的影响,在作家夫人的思想上也是起过不小的作用的。《猫城记》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历  相似文献   

3.
老舍的长篇寓言体小说《猫城记》捕捉了当时大量的社会现象,集中地体现了老舍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国情观;这不仅对于我们了解三十年代旧中国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很多感性材料,而且对于我们研究老舍的思想发展、文学创作以及研究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也都有重要的思想史方面的价值。《猫城记》因此而在老舍的作品系列中占有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随着“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被清算,《猫城记》的研究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已有好几篇《猫城记》专题研究的文章陆续发表。它们填补了老舍研究中长期留下的一个空白,这是令人高兴的事。  相似文献   

4.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老舍以自己的方式坚持对中国文化进行批判和反思。在老舍的众多作品中,《猫城记》的批判意识最为显著。作者在科学幻想的基础上讲述了猫国社会和猫国人的生存方式与精神状态,以此来揭示当时病入膏肓的中国现实社会。文章在文化批判的背景下,从思想观念、文化教育、社会制度和外来文化的接受等方面对小说作了全面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思想心态和文化体制。这一主题对发掘《猫城记》在老舍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反思当下的社会现实具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猫城记》并非是科幻小说,而是我国最早的“黑色幽默”文学。它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怪诞的形式,寓言式的讽刺,幽默的风格,表现了他时“猫城”文化精神的嘲讽、批判和怨愤。老舍先生嘻笑怒骂的嘲讽和批判、隐含着他对合理的社会制度,尤其是对健全的人格精神的现代思想文化意识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平行比较方法分析了《围城》与《我是猫》在讽刺风格方面的异同之处。喜中寓悲、幽默讽刺相结合是两书讽刺艺术的共同风格。不过。由于作家创作个性的不同、创作心态的差异以及中日两国讽刺文学传统的不同,又使两部作品的讽刺风格呈现出迥异的一面:《围城》具有机智、委婉、深沉的特点;《我是猫》则显出滑稽、尖锐、直露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提起《猫城记》,人们早已习惯了称它为寓言体小说。但是,一直以来这一文体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本文旨在从寓言体小说的角度重新解读《猫城记》,并试图分析由此而产生出的双重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8.
黎跃进  王阳 《东方论坛》2012,(4):80-84,115
夏目漱石在成名作《我是猫》中,通过引用、化用、临摹、整合等方式,运用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材料,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体现了夏目漱石很高的汉学造诣。将《我是猫》中中国古典文学元素的运用,还原到明治时代,联系夏目漱石的思想和文学观念,可以看到夏目漱石创作的独特美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巧妙地选取动物叙事视角,使文本取得陌生化的叙事效果;并通过游移于可靠与不可靠之间的叙述者“猫”来对其见闻和感受进行详尽的叙述和评判,引起读者对小说所述情节及社会现象的深思;小说还采用人猫互文的叙事策略,使人与猫的命运形成隐喻性同构,体现出独具一格的叙事艺术范式,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和丰富的审美价值,凸显出夏目漱石在小说创作上的求异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0.
《猫城记》因题材、视角的独特性而被国内评论界所忽视,但却为国外研究者所认同。《猫城记》借用了寓言中的讽刺手法,营造了一种荒谬的审美情趣,广阔的时空、跳跃性结构,幻化出现实的艺术投影,产生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我是猫》是日本文学史上的讽刺佳作,作者灵活运用夸张、反语、主观评论与客观叙述相结合等手法,对明治三十年代日本社会及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讽刺,形成了以“滑稽尖锐”为特征的讽刺风格。这种讽刺风格的形成与日本传统讽刺文学注重“游戏与笑”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2.
夏目漱石的处女作《我是猫》是用猫眼来看冷暖世间,对这一叙述视角的独特性学术界已达成共识,但是用猫的眼睛来写人未必是什么了不起的创造。回顾文学传统,动物视角绝不是夏目漱石的首创,古罗马作家阿普列尤斯《金驴记》可谓是小说中动物形象的鼻祖,为我们所熟知的还有卡夫卡的《变形记》、特罗耶波利斯基的《白比姆黑耳朵》、彼得.梅尔的《一只狗的生活意见》等等,那么《我是猫》中猫的叙述视角独特性体现在哪里笔者试图以叙事学的角度从四个方面来具体探析猫在文本结构中的意义。一、小知识分子家的猫《我是猫》中的猫是一只居住于知识分子家的猫。它不是车夫家的小黑,也不是二弦琴师傅家的三毛,当然也不是金田家的巴儿狗。如果猫居住在金田家,也是不妨碍猫对金田这类实业家们进行嬉笑怒骂的,同时也是可以潜入到苦沙弥家窥视的。对社会的批判性不会因猫住在了金田家而消逝,那么选择住在知识分子家又有何独特性呢“我”第一次撞见猫大王小黑时,彼此有如此一段对话,“啥你也是猫真叫俺恶心!那么你住在哪儿”“我就住在那个教师的家里。”我答道。它接口说“俺就料到是这么回事。看你瘦得皮包骨的样子!”“你说说,车夫和教师到底谁了不起啊”“当然是车夫强大喽。瞧你家主人,瘦得皮包骨...  相似文献   

13.
《格列佛游记》和《镜花缘》均为杰出的讽刺小说,两位作者的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经历的相似是他们采取如此类似的写作手法的根本原因。两部小说都采取了海外游记结合丰富的想象,以现实为蓝本,描写现实却又讽刺现实。没有讽刺,两部小说不会有这样强烈的震撼力,是讽刺成就了两部小说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文章试图通过分析《狂人日记》、《猫城记》、《围城》这三部作品来粗略勾勒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轨迹。着重探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的人的解放和确认,对建立强大民族国家的现代性的文化想象,以及在 通向现代化的历程中,在现代性与民族性的两难境地中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5.
《范进中举》和《两班传》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成为中韩两园讽刺文学的典范。两部小说都选用富有典型意义的真实材料,将讽刺的锋芒直指社会弊端,只是前者指向腐朽的科举制度,后者指向行将崩溃的两班制度;两部小说都精心描写讽刺人物的言行,展示其言论与行动的尖锐矛盾,从而获得讽刺效果,一是悲由喜来,一是喜由丑生;两部小说的作者都善于把自己的情感隐匿在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中,关敬梓力求隐去自己的声音,而朴趾源有时夹叙夹议;两部小说语言精炼、幽默,但前者较后者更具通俗性、更富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6.
《围城》与《儒林外史》是两部不同时代的讽刺小说,均以高超的讽刺艺术擅长.在炮容上又都是知识分子小说,非常值得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围城》在讽刺艺术上既有与《儒林外史》一脉相承之处,亦有创新的地方.在主题上,《围城》既堪称一部"新《儒林外史》"又超越了《儒林外史》,上升为一种哲理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君特·格拉斯的小说代表作《猫与鼠》中主人公和叙述者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到,这部小说在表层的马尔克故事之下潜藏着叙述者“我”的故事,“我”和马尔克都是极权思想统治下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在这个意义上,《猫与鼠》中的“猫”成为邪恶的军国主义思想的象征。小说通过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描绘,表现了格拉斯作为具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作家通过个人记忆书写来反思历史、直面现实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以老舍《猫城记》、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张天翼《鬼土日记》、张恨水《八十一梦》等作品为典型,提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幻设型讽刺小说”的论题并加以阐释与剖析,探讨了这一类型小说的历史源流,指出了它在现代时期在现实性、深刻性、悲剧性等审美特色方面对以往作品的突破,并且借助它作为传统文学创作、批评中的“异类”角色所遭受的历史命运,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似乎已成学术界的定论,然而对"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解构恰恰是从鲁迅开始的。鲁迅命名谴责小说时,因为它们与《儒林外史》艺术表现上的密切联系,认为它们没有达到讽刺标准而堕入"谴责小说";然而,《老残游记》《孽海花》都很少使用讽刺技巧,而是以抒情与浪漫著称。从文类上看,《老残游记》是游记体的抒情小说,《孽海花》则是浪漫抒情式的历史小说。将《老残游记》《孽海花》从"谴责小说"中抽离出去,显然代表着一种整体方向上的估价,即不能以讽刺与谴责的眼光来审视《老残游记》《孽海花》,因为那样会偏离这两部长篇小说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小世界》和《围城》都属于学者型小说。本文试从意义的虚无、讽刺手法的运用、现代与后现代的分野三个角度比较分析这两部作品。《小世界》与《围城》都描述了现实的荒诞,意义的虚无,但却有着其不同之处;戴维·洛奇以其幽默轻快的文风而著名,钱钟书更因他绝妙的讽刺比喻而妙笔生花,两人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可谓不分伯仲;两部作品分别有着现代和后现代写作特征。由此得出两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